郑军芳
- 作品数:18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核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 Pu在高盐地下水中的存在形态及其迁移性能分析
- Pu在地质介质中的存在形态不同,导致其迁移性能也不同。国内进行过大量Pu的吸附和迁移行为的研究,但针对单一价态的Pu吸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研究Pu在高盐地下水中的迁移行为,先通过EQ3/6程序对Pu在几种高盐地下水中的存...
- 于静马应明郑军芳司高华
- 文献传递
- 阻滞系数及其测试方法分析被引量:8
- 2008年
- 阻滞系数是表征地下水渗流速度与污染物迁移速度的比值,是计算和评价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行为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根据质量守恒原理,从理论上对阻滞系数表达式进行了推导,对物理吸附、离子交换机制等情况下的阻滞系数作了分析。文中还介绍了目前常用的两种测定阻滞系数的方法——动态柱法和批式法,并对其优缺点作了分析。
- 王青海郑军芳贾海红刘伟
- 关键词:污染物环境评价
- 暴露(001)晶面的纳米TiO2/SiC复合纤维气敏性能
- 锐钛矿相的TiO2晶体主要由热力学稳定的(101)晶面组成,而具有较高活性的(001)晶面所占比例较少。通过F离子的引入,当其吸附在TiO2的高活性(001)晶面上时,可以使其晶面的表面能降低,从而制备出暴露(001)晶...
- 王伟超甘宗煜袁园郑军芳杜继星
- 关键词:TIO2气敏性能
- 洞室气溶胶穿透率测量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为评价某洞室对气溶胶粒子的封堵特性,利用电子低压碰撞器(ELPI)对洞室气溶胶穿透率进行实验测量,得到气溶胶渗透进入洞室的穿透率,初步建立评价洞室气溶胶穿透率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洞室气溶胶的穿透率为0~0.32,对应粒径为O.08~3μm,显著低于一般居所的气溶胶穿透率。通过两次实验测量对比发现,洞室的整体穿透率由少数较大裂隙决定,有效封堵大裂隙可以显著减小气溶胶的穿透率。
- 高鸿恩李国申王青海王志强黄晟敏郑军芳
- 关键词:气溶胶穿透率洞室
- 应用发烟照相法研究冲洪积扇秋季大气扩散规律被引量:1
- 2010年
- 对秋季冲洪积扇地形下污染物扩散问题的处理,需要加强扩散参数的研究。本文应用发烟照相法研究垂直扩散参数,对其理论曲线与实验曲线进行了比较,对下风向轴线浓度理论值与实验值进行了讨论,认为冲洪积扇的地形和稳定度状况,比平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洪积扇地形下研究大气扩散,1km内需用实测的扩散参数来进行计算污染物的扩散,1km以远引用理论值是可以接受的。
- 黄云贵司高华刘伟郑军芳于静
- 关键词:冲洪积扇秋季大气扩散
- 某低中放废物预选区核素迁移初步模拟分析
- 本论文为评价某低中放忘废物预选区的环境安全问题,对关注核素-<'90>SR、<'137>Cs、<'239>Pu在场地地质中的迁移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过程主要考虑以下两种情况:(1)包气带对核素的阻滞作用;(2)核素直...
- 郑军芳刘东旭刘伟
- 关键词:低中放废物核素迁移包气带
- 文献传递
- 气溶胶在岩体裂隙中迁移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为得到实际岩体裂隙中气溶胶的穿透行为特性,为山体中存储间的选址及洞室工程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利用电子低压碰撞器对气溶胶在岩体裂隙中的穿透率进行实验测量,得到气流速度、粒径大小、裂隙长度、裂隙高度等参数对穿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流速下,小粒径粒子的穿透率随流速的增大稍微增大,大粒径粒子趋势不明显;随着气溶胶粒径的增大,穿透率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在0.3~1.0μm之间;随着裂隙长度的增加,穿透率呈指数减小,且不同长度裂隙、不同粒径气溶胶粒径的穿透率减小趋势基本一致;裂隙高度的增加使气溶胶的穿透率显著增大,高为1.0 mm的裂隙中,气溶胶的穿透率更大,更接近理论结果;在常温常压下,高为0.1 mm的裂隙中,流速为5.6 m/s时,粒径为0.3μm的气溶胶在0.1 mm宽岩体裂隙中的迁移距离非常有限。粒子除了受重力沉积和扩散沉积作用,还受到碰撞效应等作用。
- 高鸿恩李国申黄晟敏吴茂嘉王志强郑军芳
- 关键词:气溶胶岩体裂隙穿透率
- 口罩对气溶胶的过滤效率研究
- 用'DOP'法,对本单位工作中使用的湘劳-9型防烟防微粒口罩、三安-9型超细静电防传染病口罩、99夹具型防尘口罩、普通长方形口罩、普通卫生口罩及美国的N95共6种口罩,通过实验测试它们在不同流速下对各种粒径气溶胶粒子的过...
- 郑军芳何启梅
- 关键词:口罩气溶胶
- 文献传递
- Pu在地质介质中的分配系数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用静态法实验测定了Pu(Ⅳ)和Pu(Ⅴ)在风积沙、沙黄土、沙砾石、铁及其氧化物中的分配系数,比较了Pu(Ⅳ)和Pu(Ⅴ)在几种介质上的吸附性能,并采用两种不同的Pu(Ⅳ)示踪液制备方法测定Pu(Ⅳ)在风积沙、沙黄土、沙砾石上的分配系数。结果表明,Pu(Ⅳ)和Pu(Ⅴ)在砂土中的分配系数为103~104mL/g量级,Pu(Ⅴ)在铁及其氧化物中的分配系数为105~106mL/g量级,铁氧化物介质对Pu的吸附性最强,其次为粘土矿物含量大的介质;Pu(Ⅳ)比Pu(Ⅴ)更强的吸附在砂土上;Pu(Ⅳ)示踪液的制备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时,在制备过程中Pu(Ⅳ)形成的化合物不同,其在砂土上的分配系数会随之不同。
- 于静司高华黄云贵刘勇贾海红郑军芳王旭辉
- 关键词:PU静态法影响因素
- 基于MODFLOW对某区域地下水污染的数值模拟及评价被引量:5
- 2013年
- 基于MODFLOW软件平台,应用SRTM3 DEM数据和GIS软件,建立研究区饱和带水流运动及核素迁移数值模型,对关注核素3H和90Sr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趋势和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结果表明:3H迁移扩散较快且浓度不会很快降低至可忽略水平,可造成下游远场地下水污染;90Sr迁移扩散相对较慢,污染范围仅在污染源外围200 m左右。
- 刘东旭司高华郑军芳于静刘勇陈剑杰马金珠
- 关键词:MODFLOW地下水数值模拟放射性核素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