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渊

作品数:8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管新生
  • 2篇生理性
  • 2篇生理性起搏
  • 2篇束支
  • 2篇起搏
  • 2篇左束支
  • 2篇小鼠
  • 2篇CD137
  • 1篇胆固醇
  • 1篇毒性
  • 1篇心动图
  • 1篇心功能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炎
  • 1篇心率
  • 1篇心率震荡
  • 1篇心室

机构

  • 8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宜兴市人民医...

作者

  • 8篇李渊
  • 6篇孙康云
  • 5篇徐桂冬
  • 5篇陈璐
  • 3篇韩震
  • 2篇邹建刚
  • 2篇王熙
  • 1篇姚金良
  • 1篇宋建平
  • 1篇苟中山
  • 1篇王琳

传媒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及钙化模型的优化
2023年
目的 通过改良后的酶消化法进行小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原代培养,提高VSMCs原代培养效率及质量,进而建立更快速有效的体外钙化模型。方法 剥离小鼠主动脉中膜并将其剪碎,分别采用改良组织贴块法及改良酶消化法进行小鼠VSMCs原代培养,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纯度后,分组(经典钙化组、改良钙化组)进行体外钙化诱导,采用vonKossa染色法评估各组钙化差异。结果 与改良组织贴块法相比,改良后的酶消化法培养原代VSMCs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细胞,鉴定VSMCs纯度>98%,且细胞不易老化,传代存活率高。与传统体外钙化方法比,改良组的钙化更容易且稳定。结论 本研究通过改良的酶消化法提高了原代平滑肌细胞的存活率及培养效率,同时通过改良体外钙化诱导液配方,建立了良好的体外钙化模型。
李晓阳邱梦倩李标李渊孙康云马雪兴韩震
关键词: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酶消化法原代培养钙化
CD137信号调控内皮细胞间质转化促进小鼠心脑血管新生
2021年
目的探讨CD137-CD137L信号(简称CD137信号)是否通过调控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othelium-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促进心脑血管新生。方法将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或小鼠胸主动脉环分为3组,即对照组[10 ng/mL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D137刺激组(10 ng/mL的TNF-α和5 mg/L的CD137L激动型抗体)和CD137抑制组(200 nmol/L的IWR-1预处理细胞30 min后,再加入10 ng/mL的TNF-α和5 mg/L的CD137L激动型抗体),以CD137L重组蛋白激动CD137信号。采用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CD3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肌动蛋白α(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ibroblast specific protein-1,FSP-1)和Wnt蛋白的表达;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穿膜细胞数目,比较细胞迁移能力;内皮细胞管腔形成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能力。动脉环血管新生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胸主动脉环新生微血管的形成能力。结果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D137刺激组的CD31、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FSP-1、Wnt和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D137抑制组的CD31、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CD137刺激组(P<0.05),FSP-1、Wnt和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CD137刺激组(P<0.05)。CD137刺激组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CD137抑制组的细胞迁移数量少于CD137刺激组(P<0.05)。CD137刺激组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管长度及分支数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CD137抑制组的细胞小管长度及分支数均小于CD137刺激组(P<0.05)。CD137刺激组小鼠胸主动脉环的新生微血管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CD137抑制组的新生微血管数量少于CD137刺激组(P<0.05)。结论CD137信号可能通过调控End-MT促进小鼠血管新生�
翁嘉懿马雪兴李渊孙康云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新生CD137WNT小鼠
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刺激对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
2014年
目的 通过比较心室程序刺激致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和室性早搏后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参数测定,观察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刺激对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进而评价动态心电图心率震荡参数的可信度.方法 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分别选取右室心尖部(RVAP)和右室流出道(RVOT)作为早搏的刺激部位,分别通过Holter行自发性HRT检测和心室程序刺激行诱发性HRT检测,比较心室不同部位刺激所诱发的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的差异.结果 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和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TO:(-1.71±1.36)%比(-2.29±1.47)%,P=0.12;TS:(7.12±4.68)ms/RR比(10.14±5.71)ms/RR,P=0.75].心室不同刺激部位对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结果无明显影响[TO:(-7.16±1.74)%比(-8.82±2.16)%,P=0.14;TS:(20.9±4.38)ms/RR比(18.8±3.67)ms/RR,P=0.36].不同部位诱发的心率震荡参数TO和TS自身之间亦有较好的相关性(TO:r=0.674,P<0.01;TS:r=0.816,P<0.01).结论 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与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具有一致性,心室不同刺激部位对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结果无明显影响,动态心电图记录中,由心室不同部位的室性早搏所计算的心率震荡参数值均有较高的可信度.
徐桂冬李渊王琳马雪兴姚金良陈璐韩震王熙
关键词:室性早搏窦性心率震荡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筛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意义研究
2024年
背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病,是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这部分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加,早发现和尽早接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存活率。目的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筛查FH,探讨社区人群筛查FH的临床价值、意义。方法2023年7—12月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及下属医联体5个社区卫生中心LDL-C≥4.90 mmol/L并完成基因测序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64例,根据LDL-C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分为Q1组(4.90 mmol/L≤LDL-C<5.10 mmol/L,n=43)、Q2组(5.10 mmol/L≤LDL-C<5.32 mmol/L,n=40)、Q3组(5.32 mmol/L≤LDL-C<5.67 mmol/L,n=41)、Q4组(5.67 mmol/L≤LDL-C<11.06 mmol/L,n=40)。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64例,血脂异常知晓率为39.02%(64/164),21.95%(36/164)的患者既往服用降脂药,Q1~Q4组患者总胆固醇(TC)、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体格检查,均未发现腱黄素瘤、脂性角膜弓,Q4组有1例患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Q1~Q4组患者荷兰临床脂质网络标准评分、疑似FH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基因测序主要结果为确诊FH,FH基因变异检出率14.6%(24/164),其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变异占11.0%(18/164),载脂蛋白B(ApoB)变异占3.1%(5/164),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变异占0.6%(1/164)。Q1~Q4组FH基因变异检出率、致病、可能致病、杂合基因型、LDLR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受试者基因测序次要结果定义为疑似FH及其他原发性脂代谢异常,疑似FH及其他脂代谢相关基因变异率为70.12%(115/164),Q1~Q4组基因测序次要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人群高胆固醇血症LDL-C≥4.9 mmol/L的患者中,FH基因变异率较高,同时其他原发性(遗传性)脂代�
李渊马弘阳李标岳岸娜邵娅庆孙康云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CD137-CD137L信号通路通过活化TNF受体相关因子6促进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CD137-CD137L信号通路是否通过活化TNF受体相关因子6(TRAF6)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方法将小鼠内皮细胞(bEnd.3)和小鼠主动脉环分别分为对照组(培养基中加入10μg/L TNF-α)、IgG同型对照组(培养基中加入10μg/L TNF-α+5 mg/L IgG2b)和CD137刺激组(培养基中加入10μg/L TNF-α+5 mg/L CD137抗体)。利用转染小干扰RNA(siRNA)技术抑制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TRAF6基因表达,将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分别分为对照siRNA组(转染对照siRNA)和TRAF6 siRNA组(转染TRAF6 siRNA)。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TRAF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1/5蛋白和mRNA的表达;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内皮细胞管腔形成实验检测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能力;主动脉环血管新生实验检测主动脉环新生微血管形成能力。结果CD137刺激组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TRAF6、VEG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IgG同型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siRNA组比较,TRAF6 siRNA组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TRAF6、Smad1/5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内皮细胞迁移数量减少,内皮细胞小管长度和分支数量降低,主动脉环新生微血管数量减少(均P<0.05)。结论CD137-CD137L信号通路可能通过TRAF6促进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
翁嘉懿殷云杰马雪兴李渊陈璐何洪涛徐桂冬孙康云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新生
超声心动图及其多参数评分在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诊疗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及其多参数评分(EMPS)在重症病毒性心肌炎(VMC)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47例VMC患者,将重症VMC患者作为重症组,其余为非重症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参数、EMPS及预后;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VMC相关预测因素。结果重症组患者血压较低,心率较快,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TnI)、住院天数、急性期死亡率、堪萨斯市心肌病变问卷(KCCQ)显著高于非重症组(P<0.05)。治疗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下降,重症组EMPS、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大于非重症组,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小于非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LVEF均明显提高,EMPS、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均显著减小,重症组IVS、LVPW明显缩小,EMPS明显大于非重症组,LVDd明显小于非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MPS、TnI、心率、收缩压为重症VMC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的表现及EMPS对于早期预警重症VMC具有重要价值,EMPS、TnI、心率、收缩压为重症VMC的独立预测因素。
王熙李渊宋建平胡珺婷陈璐韩震徐桂冬
关键词: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超声心动图
左束支起搏对心室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对心室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2月因房室传导阻滞或慢心室率房颤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起搏部位分为LBBP组(19例)和右心室起搏(right ventricular pacing,RVP)组(23例),其中RVP组包括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11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12例。比较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的QRS波时限(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收缩末内径(LVESD);在随访末对两组患者应用实时三维超声评估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内的机械同步性,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27±10.28)个月;LBBP组LVEF术前术后无显著变化,RVP组术后LVEF较术前显著下降[(54.09±9.27)%vs.(58.94±10.01)%,P=0.011],两组的LVEDD、LVESD较术前无显著变化;LBBP组QRSd较术前无显著变化,RVP组QRSd较术前显著增宽[(147.83±19.76)ms vs.(124.04±31.10)ms,P=0.003],且明显宽于LBBP组[(115.79±14.27)ms,P<0.001];LBBP组的左心室达峰时间(left ventricular activation time,LVAT)明显短于RVSP患者的LVAT[(65.25±19.79)ms vs.(80.91±10.44)ms,P=0.003]。LBBP和RVP组的心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存在显著差异[(-12.66±15.99)ms vs.(15.13±19.12)ms,P<0.001],LBBP组的左心室1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minimum systolic volume in 16 segments of left ventricle,Tmsv16-SD)和心率校正后的Tmsv16-SD(Tmsv16-SD/R-R)均小于RVP组,分别为[(23.35±9.34)ms vs.(37.31±22.95)ms,P=0.021;(2.65±0.92)ms vs.(4.04±2.48)ms,P=0.030]。相关分析显示QRSd、Tmsv16-SD、Tmsv16-SD/R-R与LVEF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LVEDD及LVESD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LBBP较RVP能更好地保护心室起搏依赖患者的术后心功能
钱步云陈璐苟中山徐桂冬李渊张凯宇孙康云邹建刚
关键词:生理性起搏
左束支起搏的临床应用现状
2021年
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夺获心脏的正常传导系统,被认为是最具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与希氏束起搏(HBP)相比,左束支起搏(LBBP)的阈值更低,心室感知更好,操作成功率更高,且有左室间隔部作为备份起搏点,更具有优势。随着对LBBP的深入研究,其操作规范性、应用适应症、并发症防治等逐步完善。本文就左束支起搏的特点,操作步骤,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钱步云陈璐徐桂冬马雪兴张南南李渊孙康云邹建刚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生理性起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