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璐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束支
  • 4篇起搏
  • 4篇左束支
  • 3篇心室
  • 3篇心脏
  • 2篇心脏再同步
  • 2篇心脏再同步化
  • 2篇心脏再同步化...
  • 2篇血管
  • 2篇再同步
  • 2篇再同步化
  • 2篇再同步化治疗
  • 2篇生理性
  • 2篇生理性起搏
  • 2篇同步化
  • 1篇电位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毒性
  • 1篇心动图

机构

  • 8篇南京医科大学
  • 5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宜兴市人民医...

作者

  • 8篇陈璐
  • 6篇徐桂冬
  • 6篇孙康云
  • 5篇邹建刚
  • 5篇李渊
  • 3篇王熙
  • 2篇韩震
  • 1篇王垚
  • 1篇姚金良
  • 1篇宋建平
  • 1篇苟中山
  • 1篇侯小锋
  • 1篇王琳
  • 1篇钱智勇

传媒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左束支起搏的临床应用现状
2021年
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夺获心脏的正常传导系统,被认为是最具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与希氏束起搏(HBP)相比,左束支起搏(LBBP)的阈值更低,心室感知更好,操作成功率更高,且有左室间隔部作为备份起搏点,更具有优势。随着对LBBP的深入研究,其操作规范性、应用适应症、并发症防治等逐步完善。本文就左束支起搏的特点,操作步骤,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钱步云陈璐徐桂冬马雪兴张南南李渊孙康云邹建刚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生理性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临床应用初探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P)的成功率、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LBBP组分为学习曲线初级阶段和基本掌握植入技术阶段。回顾性分析同期行LBBP和传统右室起搏(rapid ventricular pacing,RVP)的患者,比较两种不同起搏方式的手术成功率、手术用时、起搏的QRS波时限和其他起搏参数;进行随访,平均随访(6.78±2.80)个月,观察起搏参数的变化。结果:LBBP手术成功率在学习曲线初级阶段为55.6%,在基本掌握植入技术阶段为88.9%;两个阶段的起搏参数无明显差异(P> 0.05);LBBP组和RVP组的起搏阈值分别为(0.67±0.14)V和(0.77±0.23)V,LBBP组阈值更低(P <0.05),短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两组起搏的QRS时限分别为(112.50±9.96)ms和(164.00±19.32)ms,LBBP组起搏的QRS时限更窄(P <0.05),短期观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LBBP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短期随访安全、有效。
陈璐马雪兴翁嘉懿何洪涛陆文超王熙徐桂冬孙康云邹建刚
关键词:心脏起搏右心室起搏参数随访
判断左束支起搏成功夺获标准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左束支起搏(LBBP)定义为起搏夺获左束支,包括左束支主干及其分支,伴或不伴周围心肌夺获,且夺获阈值一般不超过1.5 V/0.4 ms。记录到逆行希氏束电位或顺行左束支电位是左束支夺获的直接证据,但该操作较为复杂,临床使用较少。在起搏导线植入过程中,通常根据心电图变化来判断导线是否成功夺获左束支,具体包括体表心电图QRS波群形态、左心室达峰时间变化、腔内心电图检测到左束支电位或损伤电流,以及改变起搏输出时观察到非选择性LBBP转换到选择性LBBP或左心室间隔部起搏等。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一些学者提出了个体化的左心室达峰时间、V_(6)-V_(1)峰值间期以及LBBP评分等方法进一步补充了夺获标准。现对目前常用的标准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操作提供更多依据,以提高LBBP手术成功率。
岳岸娜钱步云陈璐孙康云邹建刚
CD137-CD137L信号通路通过活化TNF受体相关因子6促进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CD137-CD137L信号通路是否通过活化TNF受体相关因子6(TRAF6)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方法将小鼠内皮细胞(bEnd.3)和小鼠主动脉环分别分为对照组(培养基中加入10μg/L TNF-α)、IgG同型对照组(培养基中加入10μg/L TNF-α+5 mg/L IgG2b)和CD137刺激组(培养基中加入10μg/L TNF-α+5 mg/L CD137抗体)。利用转染小干扰RNA(siRNA)技术抑制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TRAF6基因表达,将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分别分为对照siRNA组(转染对照siRNA)和TRAF6 siRNA组(转染TRAF6 siRNA)。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TRAF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1/5蛋白和mRNA的表达;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内皮细胞管腔形成实验检测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能力;主动脉环血管新生实验检测主动脉环新生微血管形成能力。结果CD137刺激组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TRAF6、VEG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IgG同型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siRNA组比较,TRAF6 siRNA组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TRAF6、Smad1/5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内皮细胞迁移数量减少,内皮细胞小管长度和分支数量降低,主动脉环新生微血管数量减少(均P<0.05)。结论CD137-CD137L信号通路可能通过TRAF6促进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
翁嘉懿殷云杰马雪兴李渊陈璐何洪涛徐桂冬孙康云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新生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术后电逆重构与疗效的关系
2018年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起搏(CRT)术后发生电逆重构患者对心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成功植入的62例CRT患者,且随访资料完整。根据术后6个月患者的自身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变化分为电逆重构组(QRS波时限术后较术前缩短≥20ms,20例)和非电逆重构组(QRS波时限术后较术前缩短<20ms,4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术后左室大小、心功能及心血管死亡率。结果电逆重构组和非电逆重构组QRS波时限平均缩短(31.0±18.6)ms和(2.62±4.45)ms,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值分别提高了0.205±0.106和0.087±0.085(P<0.001);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小分别为(11.00±6.10)mm和(6.29±6.75)mm(P=0.01);电逆重构组无患者死亡,非电逆重构组因心血管死亡10例(23.8%,P=0.02)。结论CRT术后发生电逆重构患者具有更好的心功能改善和预后。
孙康云王垚陈璐姜泽宇翁嘉懿邱垣皓钱智勇侯小锋邹建刚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刺激对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
2014年
目的 通过比较心室程序刺激致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和室性早搏后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参数测定,观察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刺激对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进而评价动态心电图心率震荡参数的可信度.方法 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分别选取右室心尖部(RVAP)和右室流出道(RVOT)作为早搏的刺激部位,分别通过Holter行自发性HRT检测和心室程序刺激行诱发性HRT检测,比较心室不同部位刺激所诱发的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的差异.结果 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和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TO:(-1.71±1.36)%比(-2.29±1.47)%,P=0.12;TS:(7.12±4.68)ms/RR比(10.14±5.71)ms/RR,P=0.75].心室不同刺激部位对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结果无明显影响[TO:(-7.16±1.74)%比(-8.82±2.16)%,P=0.14;TS:(20.9±4.38)ms/RR比(18.8±3.67)ms/RR,P=0.36].不同部位诱发的心率震荡参数TO和TS自身之间亦有较好的相关性(TO:r=0.674,P<0.01;TS:r=0.816,P<0.01).结论 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与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具有一致性,心室不同刺激部位对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结果无明显影响,动态心电图记录中,由心室不同部位的室性早搏所计算的心率震荡参数值均有较高的可信度.
徐桂冬李渊王琳马雪兴姚金良陈璐韩震王熙
关键词:室性早搏窦性心率震荡
超声心动图及其多参数评分在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诊疗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及其多参数评分(EMPS)在重症病毒性心肌炎(VMC)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47例VMC患者,将重症VMC患者作为重症组,其余为非重症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参数、EMPS及预后;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VMC相关预测因素。结果重症组患者血压较低,心率较快,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TnI)、住院天数、急性期死亡率、堪萨斯市心肌病变问卷(KCCQ)显著高于非重症组(P<0.05)。治疗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下降,重症组EMPS、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大于非重症组,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小于非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LVEF均明显提高,EMPS、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均显著减小,重症组IVS、LVPW明显缩小,EMPS明显大于非重症组,LVDd明显小于非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MPS、TnI、心率、收缩压为重症VMC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的表现及EMPS对于早期预警重症VMC具有重要价值,EMPS、TnI、心率、收缩压为重症VMC的独立预测因素。
王熙李渊宋建平胡珺婷陈璐韩震徐桂冬
关键词: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超声心动图
左束支起搏对心室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对心室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2月因房室传导阻滞或慢心室率房颤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起搏部位分为LBBP组(19例)和右心室起搏(right ventricular pacing,RVP)组(23例),其中RVP组包括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11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12例。比较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的QRS波时限(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收缩末内径(LVESD);在随访末对两组患者应用实时三维超声评估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内的机械同步性,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27±10.28)个月;LBBP组LVEF术前术后无显著变化,RVP组术后LVEF较术前显著下降[(54.09±9.27)%vs.(58.94±10.01)%,P=0.011],两组的LVEDD、LVESD较术前无显著变化;LBBP组QRSd较术前无显著变化,RVP组QRSd较术前显著增宽[(147.83±19.76)ms vs.(124.04±31.10)ms,P=0.003],且明显宽于LBBP组[(115.79±14.27)ms,P<0.001];LBBP组的左心室达峰时间(left ventricular activation time,LVAT)明显短于RVSP患者的LVAT[(65.25±19.79)ms vs.(80.91±10.44)ms,P=0.003]。LBBP和RVP组的心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存在显著差异[(-12.66±15.99)ms vs.(15.13±19.12)ms,P<0.001],LBBP组的左心室1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minimum systolic volume in 16 segments of left ventricle,Tmsv16-SD)和心率校正后的Tmsv16-SD(Tmsv16-SD/R-R)均小于RVP组,分别为[(23.35±9.34)ms vs.(37.31±22.95)ms,P=0.021;(2.65±0.92)ms vs.(4.04±2.48)ms,P=0.030]。相关分析显示QRSd、Tmsv16-SD、Tmsv16-SD/R-R与LVEF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LVEDD及LVESD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LBBP较RVP能更好地保护心室起搏依赖患者的术后心功能
钱步云陈璐苟中山徐桂冬李渊张凯宇孙康云邹建刚
关键词:生理性起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