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兰
-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中国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历史溯源
- 2012年
- 职后教育是高等学校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经常而有效的途径。中国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后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初,先后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职后教育的特点各不相同。最初的职后教育自主性强、起点高、注重向外学习但没形成计划、规模和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停顿;恢复高考制度后最初八年具有应急性、突击性和短平快;二十世纪末期高校师资培训网络体系建立并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教师职后教育逐步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中来。
- 梁玉兰
-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后教育历史溯源
- 工具化政策及其人本化复归被引量:2
- 2011年
- 工具化政策是政策工具性极端发展的表现形式,其政策实践体现为功利主义政策制定观、以效率为中心的政策执行观和量化技术化的政策评价观,它能源于机械唯物论和公共行政技术主义,带来政策本质的迷失、人道德的虚无和主体性的丧失。张扬政策的价值取向性,实现政策工具性的正确归位,推动政策道德化是实现政策人本化复归的必由之路。
- 梁玉兰
- 关键词:工具化人本化技术化
- 再论“高等学校教师研修国家基地”的建构
- 2006年
- 此文阐述了建立高校教师"研修基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创新高校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并指出,建立此基地有法律法规的依据,有良好的工作基础,有广大的市场需求,时机已经成熟,是完全可行的。文章最后还提出了建构的初步方案。
- 陈志鸿张祖新梁玉兰
- 关键词:高校教师研修基地
- 中国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科学办学研究进展检视
- 2004年
- 赵致琢梁玉兰刘坤起
-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学办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 试论建立“高等学校教师研修国家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被引量:2
- 2003年
- 此文阐述了建立"研修基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创新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需要,是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并指出,建立"研修基地"法律法规的依据,有良好的工作基础,有广大的市场需求,时机已经成熟,是完全可行的。
- 桂胜陈志鸿梁玉兰左军张富良
- 关键词:教师培训研修基地法律法规
- 对“高等学校教师研修国家基地”建构的思考被引量:1
- 2003年
- 本文力图通过阐述"高等学校教师研修国家基地"的功能作用、设置标准、政策支持、资格认证、建设投入、运行机制、绩效评估等,勾画出一幅建设"研修基地"的方案。
- 陈志鸿梁玉兰桂胜张富良
- 关键词:教师培训资格认证绩效评估
- 面向新世纪中国科技研发、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被引量:7
- 2003年
-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世界政治、经济和战略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都对中国科技研发、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科技研发与高等教育如何在科教兴国,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国有控股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壮大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实力,文化建设如何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持久的推动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过程中,这一问题的核心已经演变为如何进行系统的重大变革,全面建立基于新型文化发展体系之上的面向新世纪中国科技研发、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新体系。本文在系统、深入分析中国科技研发、高等教育、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及其原有产学研合作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全面的改革的新观点和新思想,按照合理分工,相互合作,有进有退,科学配套,浑然一体的构思和设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世纪中国科技研发、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架,讨论了这样一个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属性和基本任务,直面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办学实践,重点阐述了科学办学、内涵发展、依法管理。
- 赵致琢梁玉兰张继红刘坤起
-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科学办学
- 欧美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被引量:4
- 2012年
- 高校教师职后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发展高校教师的职后教育具有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双重意义。欧美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目标明确集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实施部门众多和激励制度比较完善等方面。欧美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相关措施对我国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开展颇有借鉴意义,应正视并改进我国职后教育的各方主体集体无意识问题,针对高校类型合理确立职后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寻求职后教育开展形式的多样性和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完善职后教育的相关机制,注重教师职后教育的法律保障和经费保障。
- 梁玉兰
- 关键词:职后教育
- 我国公共行政系统分析法:可能性、必要性及局限性分析——基于对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的理解被引量:6
- 2011年
- 系统分析方法来源于系统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科的新兴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并引入政治学,为我们建立科学的政治学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持。目前,系统分析已经成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有力工具,那么,公共行政学能否像政治科学一样引进系统分析方法,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法有何意义,系统分析视域下的公共行政主体及过程是怎样的,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法的局限性又在哪里?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论述。
- 梁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