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小龙

作品数:5 被引量:98H指数:3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农田
  • 3篇旱作
  • 3篇旱作农田
  • 2篇易氧化有机碳
  • 2篇有机碳库
  • 2篇生物量碳
  • 2篇碳库
  • 2篇碳库管理指数
  • 2篇土壤固碳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土壤有机碳库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量碳
  • 2篇物量
  • 2篇秸秆
  • 2篇还田

机构

  • 5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高小龙
  • 4篇蔡立群
  • 4篇张仁陟
  • 3篇岳丹
  • 3篇武均
  • 3篇齐鹏
  • 1篇周欢
  • 1篇董博

传媒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玉米秸秆添加量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固碳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明不同玉米秸秆添加量对农田土壤固碳特征的影响.【方法】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进行玉米田间定位试验,设0(无秸秆还田,CK)、40g/kg(低量秸秆,T3)、60g/kg(中量秸秆,T2)、80g/kg(高量秸秆,T1)4个玉米秸秆还田处理.采用尼龙网袋法对540d观测期内的土壤总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ROC)、微生物量碳(MBC)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从整体来看,不同秸秆添加水平下SOC含量呈连续降低趋势;ROC含量于90d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MBC含量于180d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较之CK处理,T1、T2、T3水平均可提升土壤碳素含量,且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T2水平下土壤碳库活度指数最大,为1.25,该水平下秸秆残留率最小.【结论】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随秸秆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0~80g/kg玉米秸秆添加范围内,60g/kg水平更有利于土壤碳素的固持及土壤质量的改善.
高小龙张仁陟蔡立群齐鹏岳丹武均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碳库管理指数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被引量:56
2015年
以连续进行12年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豌豆一小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0.25mm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且i〉0.25mm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其他粒径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并无明显规律。较之T处理,TS、NT、NTS处理均可提升≥0.25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NTS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TS、NT、NTS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T处理,其中TS、NTS处理显著高于T处理,NTS处理高于TS处理;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小。较之T处理,NT、TS、NTS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NTS处理的含量最高;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同时,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加。2-5mm和O.25~2mm和≥5mm团聚体含量与相应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0.25~2mm和≥5mm团聚体含量与相应级别团聚体全氮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T处理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按其大小排序均为(〈0.25mm)〉(≥5mm)〉(0.25~2mm)〉(2~5mm),其他3种耕作措施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在各土层中的排序各有不同,并无明显规律。
武均蔡立群齐鹏张仁陟Yeboah Stephen岳丹高小龙
关键词:旱作农田耕作措施土壤团聚体土壤全氮
有机物料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固碳特征的影响
为了探明不同有机物料(玉米秸秆、猪粪、堆肥)及添加量对农田土壤固碳的影响,基于布设于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田间定位试验,设计CK(无物料)、T3(低量物料)、T2(中量物料)、T1(高量物料)四个物料还田水平,采用尼龙网...
高小龙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碳库管理指数
文献传递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针对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干旱逆境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的平衡点低等问题,探索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采用埋袋法研究了传统耕作不还田(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加薄膜覆盖(TPS)4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TPS〉NTS〉TS〉T,水溶性有机碳含量(WSOC)为TS〉TPS〉NTS〉T,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为NTS〉TS〉TPS〉T;秸秆还田一年内SOC、WSOC、ROOC含量整体呈减小趋势;90-180d土壤有机碳在NTS减少幅度最大,达到9.18%,土壤水溶性有机碳TS减少最大;易氧化有机碳在180-270d减少较多,其含量顺序为NTS〉TS〉TPS〉T.
周欢蔡立群张仁陟董博孙成胜高小龙
关键词:耕作措施秸秆还田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
小麦和玉米秸秆不同还田量下腐解特征及其养分释放规律被引量:30
2016年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麻子川村尼龙网袋埋土试验,研究玉米、小麦秸秆在10g、30g、50g、70g四个还田量水平(等碳量以小麦含碳量为基准)的腐解特征及其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经过100天的腐解,玉米、小麦秸秆的腐解速率均呈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趋势,玉米秸秆腐解率大于小麦秸秆。就秸秆四个还田量水平来说,还田量为26.23g的玉米秸秆腐解最快,累积腐解率为64.15%,而玉米秸秆还田8.74g处理的腐解最慢。而小麦秸秆还田量为50g的腐解效果较好,10g还田量水平下的腐解率最小。因此,玉米秸秆26.23g或小麦秸秆50g还田的腐解效果较好。
岳丹蔡立群齐鹏张仁陟武均高小龙
关键词: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量腐解特征养分释放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