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伟 作品数:22 被引量:90 H指数:7 供职机构: 温州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社会学 经济管理 更多>>
2019—2020年160例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临床流行病学多中心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中国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pneumococcal meningitis,PM)的临床特征、转归和分离菌株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的药物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160例<15岁的PM住院患儿的临床信息、实验室资料和微生物学资料。结果160例PM患儿中,男103例,女57例;年龄15 d至15岁,其中3月龄至<3岁109例(68.1%)。脑脊液培养分离SP菌株95例(59.4%),血培养分离SP菌株57例(35.6%)。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脑脊液SP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0%(35/87)、27%(21/78)。55例(34.4%)患儿存在1个或多个化脓性脑膜炎高危因素;113例(70.6%)患儿有1个或多个颅外感染病灶;18例(11.3%)有明确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常见(147例,91.9%),其次是精神萎靡(98例,61.3%)、呕吐(61例,38.1%)等。69例(43.1%)患儿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43例,26.9%)、脑积水(24例,15.0%)、脑脓肿(23例,14.4%)、脑出血(8例,5.0%)。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和脑积水主要发生在<1岁患儿,分别为91%(39/43)、83%(20/24)。SP菌株对万古霉素(100%,75/75)、利奈唑胺(100%,56/56)、厄他培南(100%,6/6)完全敏感;对左氧氟沙星(81%,22/27)、莫西沙星(82%,14/17)、利福平(96%,25/26)和氯霉素(91%,21/23)敏感率高;对青霉素(16%,11/68)、克林霉素(6%,1/17)敏感率低;对红霉素完全耐药(100%,31/31)。痊愈和好转出院率分别为22.5%(36/160)、66.2%(106/160);18例(11.3%)出现不良结局。结论儿童PM多见于3月龄至<3岁婴幼儿,颅内并发症多发生在<1岁患儿,发热是PM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积水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脑脊液非培养检测方法有助于提高病原菌检出率。超过10%PM患儿出现不良结局。SP菌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厄他培南、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福平、氯霉素敏感率高。 王彩云 许红梅 刘钢 刘静 俞蕙 陈必全 郑帼 舒敏 杜丽君 徐志伟 黄丽素 李海波 汪东 白松婷 单庆文 朱春晖 田健美 郝建华 林爱伟 林道炯 吴谨准 张新华 曹清 陶仲宾 陈源 朱国龙 薛萍 汤正珍 苏学文 曲政海 赵仕勇 庞琳 邓慧玲 舒赛男 陈英虎关键词: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 流行病学 多中心研究 儿童 儿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中国儿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ABM)的病原菌组成、临床特征、疾病转归等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15岁的1 610例ABM患儿的病原菌分布、颅内影像学并发症、疾病转归等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按年龄分为<28日龄、28日龄至<3月龄、3月龄至<1岁、1~<5岁、5~<15岁组;根据临床特征及脑脊液检查指标, 分为病原学确诊组及临床诊断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精确四格表法或非参数检验。结果 1 610例ABM患儿中男955例、女650例, 5例未提供性别信息;发病年龄1.5(0.5, 5.5)月龄。<28日龄588例, 28日龄至<3月龄462例, 3月龄至<1岁302例, 1~<5岁156例, 5~<15岁101例, 1例未提供年龄信息。<28日龄及28日龄组至<3月龄组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38.8%(95/245)、31.5%(70/222)]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7.8%(68/245)、35.1%(78/222)];3月龄至<1岁组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 检出率依次为34.3%(61/178)、14.0%(25/178)及13.5%(24/178);1~<5岁组及5~<15岁组患儿首位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 检出率分别为67.9%(74/109)及44.4%(16/36)。9.7%(19/195)的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共收集脑脊液标本1 598例, 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率依次为32.2%(515/1 598)、25.0%(400/1 598), 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肺炎链球菌抗原阳性率分别是38.2%(126/330)和25.3%(21/83)。4.3%(32/737)病原学确诊组患儿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1 610例ABM患儿中常见的颅脑影像学并发症是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349例(21.7%)、脑积水233例(14.5%)、脑脓肿178例(11.1%)和脑血管疾病(包含脑软化、脑梗死、脑萎缩)174例(10.8%)。不良结局166例(10.3%), 其中死亡32例(2.0%), 1岁内死亡24例;复发37例(2.3%), 3周内复发25例。病原学确诊组ABM患儿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脓肿和脑室管膜炎发生� 王彩云 许红梅 田姣 洪思琦 刘钢 王思璇 高峰 刘静 刘芙蓉 俞蕙 吴霞 陈必全 沈芳芳 郑帼 余婕 舒敏 刘露 杜丽君 李佩 徐志伟 朱蒙权 黄丽素 黄河玉 李海波 黄园园 汪东 吴芳 白松婷 唐京京 单庆文 兰连成 朱春晖 熊艳 田健美 吴佳慧 郝建华 赵惠娅 林爱伟 宋双双 林道炯 周琼花 郭钰萍 吴谨准 杨晓庆 张新华 郭颖 曹清 罗丽娟 陶仲宾 杨文凯 周永康 陈源 封丽洁 朱国龙 张艳虹 薛萍 李小琴 汤正珍 张德会 苏学文 曲政海 张颖 赵仕勇 祁正红 庞琳 王彩英 邓慧玲 刘兴楼 陈英虎 舒赛男关键词:儿童 脑膜炎 细菌性 多中心研究 婴儿麻疹并急性严重肝损害二例 2017年 例1女,10月龄,无基础疾病,未接种麻疹疫苗,2013年5月10日因“发热2d”收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格检查:精神可,颜面部及躯干可见散在红色丘疹,口腔黏膜光滑,扁桃体见脓点。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CRP)23.00mu/L,白细胞计数13.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573。 叶万定 章虎 徐志伟关键词:严重肝损害 婴儿麻疹 急性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 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听力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探讨影响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儿童听力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住院的275例CM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结果,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CMV感染患儿听力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275例(550耳)患儿中听力异常73例(双侧异常34例),共107耳,其中轻度异常79耳(占73.8%),中度异常16耳,重度异常8耳,极重度异常4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 =2.042,95%CI:1.097~3.802)、头颅MRI异常(OR=2.999,95%CI:1.251~7.186)是CMV感染患儿听力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炎(OR=0.113,95%CI:0.020~0.637)、血小板减少性瘀斑(OR=0.217,95%CI:0.056~0.842)与听力损害呈负相关.结论 CMV感染的男性及头颅MRI异常的患儿更容易出现听力损害,而出现肝炎或血小板减少性瘀斑时或有助于早期发现CMV感染,从而获得有效治疗减少对患儿听力的损害,但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章虎 陈迎迎 徐志伟关键词:巨细胞病毒 听力损害 甘草泻心汤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HFMD患儿对hs-CRP及心肌酶谱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甘草泻心汤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患儿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0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炎和抗病毒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甘草泻心汤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7 d后的中医症候评分、hs-CRP和心肌酶谱水平以及治疗7 d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 d后两组患儿发热、出疹、咽痛、纳差和便秘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儿的hs-CRP、CK、CK-MB、AST、LDH、LDH-1和α-HBDH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25 1,P=0.022 3<0.05)。结论:甘草泻心汤联合人免疫球蛋白可有效改善HFMD患儿的临床症状,修复心肌损伤,改善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 陈洁 庄进飞 温正旺 林海龙 徐志伟 楼晓芳关键词:甘草泻心汤 人免疫球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心肌酶谱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9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分析总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 pyogens,GAS)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05-2016年收住的90例证实为GAS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AS感染在儿童中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为扁桃体炎(38.0%),成人中则为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72.7%)。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可有所升高。目前GAS对常用抗菌药物仍较敏感。预后89例治愈后出院,1例死亡病例。结论GAS感染在儿童中以学龄期常见,在成人中以中年期常见。GAS感染患者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后,预后良好,少有危重症感染发生。 陈阳 朱紫瑶 章婉 徐志伟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血清内皮素-1的变化与疾病预后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不同分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与疾病预后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130例,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分为普通组41例、重症组64例与危重症组25例,对比3组患儿心率、血白细胞计数、血糖、ET-1等水平,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组与危重症组患儿心率、血白细胞计数均较普通组显著升高(P<0.05),危重症组较普通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重症组相比较,危重症组年龄偏小、血糖水平偏高;ET-1水平危重症组患儿明显高于普通组与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T-1水平是导致危重症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T-1水平是导致EV71患儿危重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检测ET-1水平,对EV71患儿临床治疗与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洁 娄洁婵 李素华 陈均亚 徐志伟 陈喻 陈益平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 血清内皮素-1 温州地区百日咳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分析温州地区儿童百日咳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百日咳疑似病例875例患儿的病例资料,百日咳确诊患儿188例,根据患儿年龄,分为≤3个月组(n=79)、>3~6个月组(n=59)和>6个月组(n=50)。分析各组患儿的一般信息、疫苗接种情况、病程、住院时间、主要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等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百日咳患儿阳性检出率为21.5%。其中,男女比例为1.2∶1;≤3个月患儿比例最高(42.0%,79/188),其次分别为>3~6个月患儿(31.4%,59/188)、>6个月患儿(26.6%,50/188);春季(32.4%,61/188)和夏季(31.9%,60/188)的比例最高;未接种百日破疫苗者的比例为45.7%(86/188),不完全接种者的比例为23.9%(45/188),完全接种者的比率为30.3%(57/188);47.3%患儿有明确接触史。所有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剧烈面色涨红(96.8%,182/188)、咳末鸡鸣样回声(41.0%,55/134)及咳嗽剧烈呕吐(35.6%,67/188)等。实验室检查发现,99例患儿(52.7%)白细胞数升高,127例(67.6%)淋巴细胞升高。在临床表现方面,≤3个月组患儿咳嗽剧烈发绀的发生率高于>3~6个月组和>6个月组(χ^2=10.264和17.743,P值均<0.01),>3~6个月组和>6个月组患儿咳嗽剧烈发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37,P>0.05)。≤3个月患儿组的住院前病程短于>3~6个月组和>6个月组(q=5.758和4.980,P<0.01)。>6个月组患儿住院时间少于≤3个月组和>3~6个月组(q=4.184和2.906,P<0.01和<0.05)。所有患儿均治愈。结论3月龄内患儿咳嗽剧烈发绀发生率高,住院前病程短,>6月龄患儿住院时间较短。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升高对婴幼儿各年龄段百日咳的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叶万定 林乐 吴跃雷 徐志伟关键词:百日咳 儿童 流行病学 以“分层渐进、螺旋上升”为特色的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的问卷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儿科住培新模式实施效果。方法:三级98名儿科住培医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在核心工作能力的提升上,高年级住培医师明显强于低年资住培医师(P均<0.05或<α’=0.0167)。结论:新模式使儿科住院医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能力呈螺旋式上升,适合推广实施。 周永海 俞晨艺 蔡晓红 杨青 林洪洲 单小鸥 徐志伟 林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自然杀伤细胞G2A表达与临床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18年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是我国儿童常见的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为宿主免疫失衡。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免疫在原发性EB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CD4+ T淋巴细胞可释放细胞因子介导免疫反应。 朱紫瑶 陈阳 徐志伟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相关性疾病 自然杀伤细胞 患儿 巨噬细胞系统 细胞因子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