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作品数:7 被引量:22 H指数:3 供职机构: 昆明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前交叉韧带损伤与胶原蛋白基因COL1A1、COL5A1及COL12A1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017年 背景: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的病因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前交叉韧带的损伤,而作为内部危险因素之一的遗传因素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研究显示,胶原蛋白基因COL1A1,COL5A1和COL12A1与部分高加索人群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目的:探索COL1A1,COL5A1和COL12A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05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汉族患者和110例无前交叉韧带损伤史的汉族个体作为对照,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测序技术对COL1A1基因内含子1区的rs1800012,COL5A1基因3’-UTR区的rs12722和rs13946,COL12A1基因外显子65和29区的rs970547和rs240736进行检测并分型。结果与结论:COL1A1和COL5A1基因的rs1800012,rs12722和rs13946基因型、基因表型及单倍型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和对照组中未见显著差异;COL12A1基因的rs970547和rs240736基因型、基因表型及单倍型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和对照组中未见显著差异。但在2组男性前交叉韧带患者中rs970547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在中国汉族人群,COL1A1基因Sp1结合位点rs1800012不是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的易感位点;COL5A1基因rs12722和rs13946与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的关联作用不大;COL12A1基因的rs970547和rs240736与中国男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有一定相关性,携带有COL12A1基因rs970547 A等位基因及AA基因型的男性个体可能增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病风险。 陈鸿 史荔 张俊 赵道洪 史磊 陆秦楠 张启 段祺辉 舒嵩华关键词:中国汉族人群 前交叉韧带损伤 COL1A1 单核苷酸多态性 易感性 颌面部木村病五例临床分析 2014年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是一种易累及头颈部皮下浅表淋巴结及唾液腺组织、病因不明、少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nuloma,ELG),1937年由我国外科医生金显宅等首先报道。随后Kimura等对本病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故称为Kimura病(木村氏病)。在口腔颌面部,以涎腺部位多见,尤其是腮腺,临床上容易误诊。 刘屿 王卫红 朱谨 夏斌 张俊 许彪关节镜下double-needle缝线修复混合型半月板撕裂 2012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double-needle缝线修复混合型半月板撕裂的疗效。方法 2006年4月-2011年1月,关节镜下采用double-needle缝线修复22例单膝混合型半月板撕裂。男14例,女8例;年龄18~41岁,平均31.3岁。均为运动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 d~4年,中位时间11个月。膝关节功能根据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标准为(42.5±15.2)分,Lysholm评分为(45.5±13.5)分,Tegner评分为(2.9±1.6)分。17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6个月。按照Barrett等的评定标准,19例半月板临床愈合,临床愈合率86%。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IKDC评分为(77.1±8.9)分,Lysholm评分为(79.8±9.9)分,Tegner评分为(6.8±1.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使用double-needle缝线由内向外修复混合型半月板撕裂固定牢固、疗效肯定。 赵道洪 陈鸿 张俊关键词:关节镜 胫骨结节内旋技术在治疗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中的作用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胫骨结节内旋技术在治疗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2月-2011年4月,收治28例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男4例,女24例;年龄17-28岁,平均21.8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4年。脱位3-10次。患者恐惧试验阳性,Lysholm评分为(51.64±3.79)分,Kujala评分为(56.89±3.79)分。滑车发育不良根据Dejour分型标准:B型11例、C型14例、D型3例;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间距(tibial tuberosity-trocholear distance,TT-TG)值为(20.53±2.58)mm,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为(29.34±2.54)°。术中采用改良Fulkerson方法行胫骨结节截骨,并通过内移、内旋、抬高技术调整髌股关系,联合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结果术后除1例切口轻度感染外,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27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7-74个月,平均41.8个月。术后患者均无髌骨再脱位,恐惧试验阴性。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Kujala评分为(88.97±3.06)分,Lysholm评分为(88.95±2.98)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t=—42.005,P=0.000;t=—43.122,P=0.000)。末次随访时TT-TG值、PTA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分别为(11.77±2.24)mm以及(7.99±2.5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32,P=0.000;t=29.533,P=0.000)。结论对于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采用胫骨结节移位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可以恢复髌骨稳定性,改善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较好。尤其通过胫骨结节内旋技术可有效改善髌股关节对合关系和髌骨运动轨迹,增加髌股关节匹配。 陈鸿 赵道洪 张俊 杨振东 吴志丹 解京明关键词:复发性髌骨脱位 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损伤与β-fib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2016年 目的:探索β-fi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05名ACL损伤的汉族患者,以110名无ACL损伤史的汉族个体作为对照,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测序技术对β-fib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进行检测并分型,开展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结果:β-fib基因启动子区共检出6个SNPs,包括;β-148C/T(rs1800787)、β-249C/T(rs1800788)、β-455G/A(rs1800790)、β-854G/A(rs1800791)、β-933G/A(rs2227389)、β-1420G/A(rs1800789),其中rs1800790、rs1800788和rs1800787的AG、CT和CT基因表型频率在病例组中高于对照组(P<0.05)。rs2227389-rs1800791-rs1800790单倍型C G A*、T G A*、T G G*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也显示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β-fib基因启动子区rs1800790、rs1800788和rs1800787及其单倍型可能与ACL损伤的发生相关。 陈鸿 史荔 张俊 赵道洪 史磊 陆秦楠 张启 段祺辉 舒嵩华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损伤 病例对照研究 关节镜下缝线及可吸收螺钉双重固定治疗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缝线及可吸收螺钉双重固定法治疗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3年9月,于关节镜下分别使用5号爱惜邦缝线及可吸收螺钉双重固定治疗8例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8~43岁,平均28.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平均6.2 d。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为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65个月,平均42.4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良好;前后抽屉试验均呈阴性,关节主被动活动度完全正常(0~125°)。7例患者恢复至伤前活动水平。末次随访时,患者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分别为(90.4±5.2)、(7.5±1.6)、(89.2±3.5)分,均较术前[分别为(52.1±3.3)、(3.3±1.0)、(51.9±3.5)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80,P=0.000;t=—39.520,P=0.000;t=—41.150,P=0.000)。结论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临床少见。关节镜下缝线及可吸收螺钉双重固定法可同时在镜下对前后交叉韧带止点进行复位固定,操作方便,疗效可靠。 赵道洪 李彦林 姜兆伟 李雁 张俊 吴志丹 王福科 王国梁 何川关键词: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 缝线固定 上颌骨及眶底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4年 头面部肿瘤及创伤引起的上颌骨及眶底缺损所造成面部畸形,给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带来严重打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其修复经历了简单赝复体、生物学材料、自体骨移植等阶段,而各种修复方法存在不同的利与弊,该文就近年来关于上颌骨及眶底缺损修复的各种方法作一综述。 张俊 许彪关键词:上颌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