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琦

作品数:31 被引量:288H指数:9
供职机构: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手足
  • 7篇手足口
  • 7篇手足口病
  • 7篇流行病
  • 7篇流行病学
  • 6篇综合征
  • 5篇发病
  • 4篇腮腺炎
  • 4篇肾综合征
  • 4篇肾综合征出血...
  • 4篇综合征出血热
  • 4篇流行性
  • 4篇流行性腮腺炎
  • 4篇发病率
  • 4篇出血热
  • 3篇宿主
  • 3篇宿主动物
  • 3篇气温
  • 3篇流行病学特征
  • 3篇病毒

机构

  • 30篇湖北省疾病预...
  • 14篇荆州市疾病预...
  • 5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长江大学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湖南省疾病预...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陕西省疾病预...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芜湖市疾病预...
  • 1篇重庆市疾病预...
  • 1篇公安县疾病预...
  • 1篇黑龙江省疾病...
  • 1篇齐齐哈尔市疾...
  • 1篇武汉市疾病预...
  • 1篇孝感市疾病预...
  • 1篇淄博市疾病预...

作者

  • 30篇陈琦
  • 22篇吴杨
  • 14篇刘天
  • 13篇黄继贵
  • 12篇姚梦雷
  • 10篇童叶青
  • 9篇官旭华
  • 7篇刘漫
  • 5篇刘力
  • 5篇邢学森
  • 5篇陈红缨
  • 4篇杨瑞
  • 3篇蒋晓清
  • 3篇侯清波
  • 3篇刘公平
  • 3篇夏世国
  • 3篇梅芳盛
  • 2篇廖巧红
  • 2篇黄丹钦
  • 2篇郝海波

传媒

  • 7篇公共卫生与预...
  • 4篇疾病监测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国社会医学...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2-2018年湖北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和短期发病预测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分析2012-2018年湖北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预测流腮短期发病趋势。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湖北省2012-2018年流腮病例,描述性分析流行特征;通过构建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预测2019年流腮发病率。结果2012-2018年湖北省共报告流腮105420例,年均发病率为25.84/10万(2012年vs 2018年:44.98/10万vs 26.31/10万);发病呈4-7月、12月-次年1月两个高峰;<15岁儿童病例占86.39%;各地市年均报告发病率在11.86/10万-249.03/10万之间。拟合的最优SARIMA模型为ARIMA(2,1,1)(1,1,0)[12],据此预测2019年湖北省流腮发病率为28.62/10万,平均相对误差为5.21%。结论2012-2018年湖北省流腮发病呈下降趋势;拟合的SARIMA模型对流腮短期发病趋势的预测效果较好。
邹娇娇王雷陈琦胡礼达杨小兵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
湖北省荆州市2017-201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总结2017-2018年湖北省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监测结果,了解该市HFRS宿主动物种类、密度及带病毒情况。方法 2018年4-5月(春季)、2017和2018年的9-10月(秋季)在荆州市8个县(市、区)各选取1~2个自然村,采用夹夜法在室内及野外捕鼠。鉴定鼠种并取鼠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汉坦病毒核酸并分型。结果 2017-2018年荆州市平均鼠密度为7.02%,平均鼠带病毒率为13.37%。春季室内鼠密度为9.52%,小家鼠为优势鼠种,未发现携带汉坦病毒;野外以未收小麦田鼠密度较高(27.92%),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春季总带病毒率为12.64%,阳性黑线姬鼠均在未收小麦田中捕获,携带Ⅰ型汉坦病毒。秋季室内鼠密度为5.60%,黄胸鼠为优势鼠种,未发现携带汉坦病毒;野外以包菜地(12.33%)、未收稻田(9.21%)、虾田(5.99%)鼠密度较高,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秋季总带病毒率为13.62%,阳性黑线姬鼠在未收稻田、包菜地捕获,携带Ⅰ型汉坦病毒;阳性褐家鼠在未收虾稻田、虾田捕获,携带Ⅱ型汉坦病毒。结论荆州市室内生境鼠密度较高,但未检测到汉坦病毒;野外生境中,春季未收小麦田、秋季包菜地及未收稻田鼠密度、鼠带病毒率较高,阳性鼠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刘天夏世国夏世国梅芳盛郝海波黄继贵黄继贵姚梦雷刘力杨瑞胡兵吴杨童叶青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黑线姬鼠褐家鼠
应用Excel软件实现基于MCS-P的空间扫描统计量最大空间扫描尺度筛选方法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应用Excel软件实现基于MCS-P的空间扫描统计量最大空间扫描尺度筛选的可能性。方法基于2016年湖北省手足口病(HFMD)发病率数据,将最大空间扫描尺度参数依次设为湖北省总人口数的1%、2%、3%、…、50%,利用Excel软件编程计算各参数评价指标MCS-P,筛选出最大者对应参数为最优参数。利用最优参数探测2016年湖北省HFMD的空间聚集性。结果2016年湖北省102个县(市、区)均有HFMD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7.92/10万~898.69/10万。最大空间扫描尺度为湖北省总人口数的3%时,MCS-P取得最大值为0.869。以该参数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共探测到29个聚集区,分布在41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北部和东南部。结论利用Excel软件编程可以实现基于MCS-P的空间扫描统计量最大空间扫描尺度筛选,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刘天吴杨吴杨童叶青陈琦漆莉姚梦雷黄继贵
关键词:空间聚集性EXCEL软件
常态化新冠肺炎防控策略与机制的思考被引量:40
2020年
自2019年12月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湖北省积极采取“隔离、救治、检测、封控”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实现了本土疫情的基本阻断。但随着境外疫情的发展及国内局部地区聚集疫情的发生,全省既面临着新冠肺炎输入性病例的威胁,又面临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迫切需要,这对常态化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深刻认识到常态化防控的意义以及全省疫情防控形势,总结经验与教训,坚持“政府主导、群专结合、以专为主”的防控策略,落实常态化防控监测和局部疫情快速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建立常态化新冠肺炎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全省疫情防控培训和演练,为秋冬疫情来临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改革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
罗银波吴杨刘漫陈琦刘家发官旭华童叶青
湖北省2009-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被引量:71
2017年
目的描述2009-2015年湖北省手足口病的分年龄组、轻症和重症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9-2015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湖北省手足口病例个案信息和湖北省各级CDC病原学监测的信息;通过对病例年龄、病例类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及不同血清型分层分析。结果 2009-2015年湖北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95 783例,年均发病率为1 231.0/100万。手足口病高发的年龄段为0.5~5岁,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风险的高发年龄段为6~11月龄。轻症病例2009-2015年的优势病原每年依次是EV71、Cox A16、Cox A16、Cox A16、EV71、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发病高峰出现于每年的4-6月和11-12月,偶数年比奇数年发病峰值高。结论 2009-2015年湖北省手足口病重点干预人群是0.5~5岁婴幼儿,尤其是发生重症死亡风险高的6~11月龄婴儿。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有效防控手足口病,减少重症和死亡。
陈琦邢学森吴杨廖巧红刘公平蒋晓清官旭华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
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8
2020年
目的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科学指导全省下一步防控工作。方法选取截至2020年3月31日湖北省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网络报告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对病例的发病流行曲线、年龄性别特征、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3月31日全省累计报告新冠病例70764例,其中确诊病例49195例。全省累计报告新冠死亡病例4579例,报告病死率为6.47%。本次疫情的发病高峰在1月20日至2月14日。确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0.99∶1,年龄集中在30~69岁之间。1月5日之前确诊病例主要为武汉市报告,1月6日至1月31日全省各县区报告新冠确诊病例发病率开始上升,约50%以上的县区陆续报告确诊病例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2月1日至15日全省新冠确诊病例发病率快速上升,2月16日以后全省各县区新冠确诊病例发病率逐渐上升至平台期。在全国支援武汉市和湖北省、新建医院和方舱、征用隔离点等强力措施下,在湖北省采取的突出救治和隔离(四早、四集中、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限制人员流动(交通管控和检疫、延长春节假期)、减少接触(居家、小区管控),加强风险沟通,做好日常防护(戴口罩、勤洗手等)等防控措施取得明显效果。结论湖北省武汉市首先发现并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发病高峰在1月20日至2月14日,重点人群为30~69岁年龄组人群。此次新冠暴发疫情在举国体制支持的综合防控措施下得以有效控制。
陈琦吴杨陈楚鼎刘漫杨瑞王四全卢星星罗银波童叶青官旭华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空间聚类分析被引量:22
2017年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掌握其流行特征,探索高发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被动监测个案数据,计算分年龄组发病率,描述其发病季节性、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对高发地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共报告伤寒8 850例(发病率为0.65/10万),副伤寒2 794例(发病率为0.21/10万)。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高发季节为5-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39.68%)、儿童(15.89%)和学生(12.01%)为主;〈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7/10万和0.69/10万。对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5个高发省份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类和二类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边界邻近县(区),邻省边界县(区)病例聚集。结论 2015年我国伤寒、副伤寒总体呈低发流行态势,以局部地区流行为主,高发省份之间可能存在跨地区传播,是发病聚集区域明显的主要原因。
刘凤凤赵善露陈琦常昭瑞张静郑亚明罗莉冉陆廖巧红
2010—2017年荆州市日均气温和日相对湿度与流腮发病关联性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日相对湿度与流腮发病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0-2017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腮)逐日发病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评价日均气温、日相对湿度对流腮发病的总体效应、累计效应、滞后效应。同时探讨日均气温、日相对湿度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分类效应的异同。结果日均气温、日相对湿度对流腮发病的影响均呈非线性关系,且存在滞后效应。分别以日均气温P50(18.35℃)、日相对湿度P50(78.00%)作为参照,在P5~P95范围内,日均气温为3.41℃、日相对湿度78.98%,效应值最大,分别为4.17(95%CI:2.17~8.00)、2.40(95%CI:1.19~4.82)。当日均气温为3.41℃、日相对湿度78.98%,累计效应lag0~30d最大。不同人群中,5~9岁年龄组、女性和学生是日均气温和日相对湿度对流腮发病风险最大的亚组。结论低气温高湿度导致荆州市流腮发病风险增加,5~9岁儿童是敏感人群。
刘天姚梦雷姚梦雷梅芳盛黄继贵吴杨陈琦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气温相对湿度
湖北荆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阳性溯源及防控对策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对湖北省松滋市3份、公安县1份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阳性样本感染来源开展调查,总结两起事件成功处置经验。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按照《湖北省外环境H7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布应急监测方案》,对检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外环境场所的感染来源进行调查,并严格落实“扑杀-消毒-关闭-溯源-限制”5项核心控制措施。结果松滋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感染来源于X省W养殖场可能性大;公安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感染来源不明。两起事件发生后,在当地政府主导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联防联控指挥部的有力指挥下,5项核心措施均得到切实落实,未发生人间疫情。结论详细的溯源调查为采取科学防控对策提供依据,5项核心控制措施能有效处置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阳性事件。
刘天黄继贵毛安禄吴杨姚梦雷石韬陈琦刘公平官旭华黄华李学应
关键词:防控对策
2016年长江沿岸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调查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了解2016年长江沿岸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年安徽、江苏、湖北等长江沿岸的省份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811例进行调查,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长江沿岸城市的病例临床特征均以肌肉酸痛、乏力、消化系统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肌酸激酶(CK)值以5倍升高为主(84%);人群分布以女性为主(559人,69.3%),20~49岁所占比例在70%以上(78.1%),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食用小龙虾、虾黄、喝酒是患病的危险因素。病例的进食小龙虾溯源调查发现,病例进食小龙虾的地点主要在家庭,在家食用小龙虾来源的分布则主要以野外捕捞为主。结论2016年长江沿岸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的发病和食用小龙虾存在因果关联性,应加强对小龙虾相关病例的监测。
李世聪马会来官旭华周体操陈琦林超刘凯
关键词: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综合征长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