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坚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机械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5篇陶瓷
  • 4篇氮化
  • 4篇氮化硅
  • 4篇氮化硅陶瓷
  • 3篇工程陶瓷
  • 2篇磨粒
  • 1篇单颗磨粒
  • 1篇修锐
  • 1篇氧化膜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仿真
  • 1篇三次均匀B样...
  • 1篇升程
  • 1篇数值模拟
  • 1篇陶瓷表面
  • 1篇凸轮轴
  • 1篇切削力
  • 1篇球面
  • 1篇球面磨削
  • 1篇细观

机构

  • 6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作者

  • 6篇万林林
  • 6篇邓朝晖
  • 6篇刘志坚
  • 4篇刘伟
  • 1篇黄强
  • 1篇赵小雨

传媒

  • 2篇兵器材料科学...
  • 1篇金刚石与磨料...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中国陶瓷
  • 1篇宇航材料工艺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氮化硅陶瓷球面磨削亚表面损伤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对磨削加工后的氮化硅陶瓷球面元件进行亚表面损伤深度研究,分析亚表面损伤产生的原因。采用圆形截面抛光法,获得不同磨削工艺参数组合下的氮化硅陶瓷球面元件磨削亚表面损伤深度值。实验研究砂轮磨粒尺寸、砂轮线速度、砂轮直径、进给速度等对元件亚表面损伤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亚表面损伤深度随砂轮直径、砂轮线速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砂轮磨粒尺寸和进给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基于单颗磨粒法向磨削力和当量磨削厚度结合实验结果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亚表面损伤深度预测模型,可用于指导磨削工艺参数优化和后续光整加工阶段加工余量分配。
万林林邓朝晖李声超刘志坚
关键词:氮化硅陶瓷球面磨削
氮化硅陶瓷切削仿真与实验被引量:3
2016年
针对金刚石砂轮磨粒尺寸、形状的不规则性和空间位置不确定性的特点,采用球坐标中随机点产生的空间平面切分实体和截角多面体相结合的方法,并考虑氮化硅陶瓷工件的磨削亚表面形貌和裂纹损伤,建立了截角多面体磨粒和含有典型裂纹的工件模型。进行单颗磨粒切削氮化硅陶瓷的有限元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磨削加工和数值仿真的磨削力值变化趋势相同,差值小于8%,切削力随砂轮转速增大而减小、随工件速度和切削深度增大而增大,而切削深度对切削力的影响程度最大。
万林林刘志坚邓朝晖刘伟赵小雨
关键词:工程陶瓷有限元仿真切削力
凸轮轴高速数控磨削在位测量技术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USB总线技术与自复位光栅位移传感器开发了凸轮轴轮廓在位测量装置,对磨削后的凸轮轴进行了在位升程测量。介绍了测量原理及升程测量过程,采用"敏感点"法并结合三次均匀B样条拟合与最小二乘法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求解了凸轮升程的起始转角,获得了凸轮的实测升程。利用在位测量装置与BG1310-10型凸轮轮廓检测仪针对同一凸轮轴样件进行了对比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在位测量装置能够满足凸轮轴加工轮廓误差检测的精度要求。
万林林邓朝晖黄强刘志坚
关键词:凸轮轴三次均匀B样条
氮化硅陶瓷ELID磨削预修锐与氧化膜成膜的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7年
针对氮化硅陶瓷回转曲面零件高效低损伤的加工要求,设计适用于回转面加工的在线电解修整(ELID)磨削实验装置,在数控坐标磨床上进行预修锐实验。基于平行电极电解池模型,建立预修锐时间与氧化膜成膜厚度的关系模型,分析占空比和极间间隙对成膜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预修锐时间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占空比>电解液流量>砂轮转速>脉冲频率。采用田口方法获得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占空比0.75,脉冲频率50kHz,砂轮转速9 000r/min,电解液流量1.0L/min。
万林林刘志坚邓朝晖刘伟
关键词:ELID磨削工程陶瓷
工程陶瓷磨削损伤建模与数值模拟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针对工程陶瓷磨削损伤现象,探讨材料去除与损伤机理,综述国内外基于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的损伤建模技术在工程陶瓷磨削损伤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单颗磨粒建模和砂轮三维形貌建模方法进行总结讨论,在此基础上介绍数值模拟技术在工程陶瓷磨削损伤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指出基于细观损伤力学,实现针对力热耦合作用下工程陶瓷磨削损伤的数值模拟,最后就这一方向的深入研究工作做展望。
万林林刘志坚邓朝晖刘伟
关键词:工程陶瓷数值模拟
单颗磨粒切削氮化硅陶瓷表面残留高度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基于单颗磨粒切削路径规划和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建立加工表面残留高度与加工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在高精度数控平面磨床上进行单颗磨粒切削氮化硅陶瓷加工实验,结果表明残留高度与与切削力呈正相关关系。当材料去除方式为以脆性裂纹扩展控制的断裂破碎时,加工表面残留高度现象相对明显。通过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获得有助于降低表面残留高度的加工参数组合,可用于指导实际磨削加工,并通过磨削实验进行验证。
万林林刘志坚邓朝晖刘伟
关键词:氮化硅陶瓷单颗磨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