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 作品数:23 被引量:329H指数:9
- 供职机构: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四川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被引量:45
- 2010年
- 四川盆地的构造、热演化与峨眉山超级地幔柱有密切关系.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之下的烃源岩热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四川盆地热历史恢复的基础上,研究了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盆地内烃源岩,特别是中二叠统之下的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二叠统及下伏烃源岩的热演化受中晚二叠世发生在盆地西南方向的峨眉山超级地幔柱的影响巨大,且具地区差异性.即在靠近峨眉山地幔柱中心的地区,有机质迅速成熟并达到其成熟度的最高值(以H1井为代表),古生界烃源岩迅速进入过成熟,此后未有二次生烃;而远离峨眉山地幔柱的盆地大部分地区,古生界烃源岩在二叠纪以来具有多次生烃过程.中生界烃源岩热演化,主要和前陆盆地阶段的构造过程包括前陆沉积和断裂的逆冲推覆等相关.在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演化史的基础上,从盆地热史和烃源岩热演化的角度指出了下二叠统及之下烃源层在四川盆地不同地区油气勘探中的不同意义.
- 朱传庆田云涛徐明饶松袁玉松赵永庆胡圣标
- 关键词:烃源岩热演化四川盆地
- 四川盆地西北地区热流史及烃源岩演化被引量:6
- 2010年
-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R_o)进行的埋藏史和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在1000~2500 m之间.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研究区南部最高古热流达~100 mW/m^2,研究区北部为~70 mW/m^2.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220 Ma时古热流平均为~54mW/m^2.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二叠纪末达到生油门限.研究区南部,下二叠统及下伏古生代烃源岩短时间内经历了超高古地温,因此具有一次性生烃且生烃时代久远(中二叠世之前)的特点,研究区北部的中、下二叠统和下伏古生代烃源岩存在二次或多次生烃.上二叠统烃源岩在三叠纪达到生油门限并进入生油高峰(成熟早期),之后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又有两次生烃过程.三叠系烃源岩的演化特征与上二叠统相似.
- 龚浩朱传庆徐明单竞男胡圣标袁玉松
- 关键词:热历史剥蚀量生烃史川西北
- 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被引量:116
- 2011年
- 基于四川盆地9口钻孔的稳态测温资料和297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报道了9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提出了沉积地层岩石热导率系列柱.结合前人的数据资料,绘制了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等值线图.四川盆地沉积地层的岩石热导率变化主要由岩性控制,与现今埋藏深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盆地的地温梯度为17.7~33.3℃/km,平均值为22.8℃/km.盆地的大地热流为35.4~68.8 mW/m^2,平均值为53.2 mW/m^2,具有典型克拉通型盆地中低热流特征.在区域分布上,大地热流明显受基地构造控制,表现为川中及川西南地区较高,川北地区较低.
- 徐明朱传庆田云涛饶松胡圣标
- 关键词:地温梯度热导率大地热流四川盆地
- 沉积盆地热体制研究及应用实例
- 在盆地尺度上,热史可以通过各种古温标(如:Ro、裂变径迹、U-Th/He等)来重建。古温标的种类繁多,但利用古温标进行热史恢复的基本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类:随机反演法;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
- 胡圣标朱传庆徐明单竞男田云涛饶松汪集旸
- 晚白垩世以来川东北地区的剥蚀历史--多类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剖面的制约被引量:19
- 2011年
-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是一个与热历史过程紧密相关的资料类型,与高温年代学不同,低温热年代学表观年龄本身在很多情况下没有直接的地质意义.当且仅当样品线性持续冷却的情况下,表观年龄才可以被直接解释为样品经过其封闭温度的大致时间.因此,只有结合地质约束通过对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进行热历史模拟才能更好地揭示其所蕴含的地质信息.对川东北地区现有裂变径迹数据的统计显示,露头样品的表观年龄主要集中在60~80 Ma,其为冷却年龄并无直接的地质意义.前人利用这些数据对川东北地区热历史进行了模拟,然而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却不甚一致,争议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最后一期剥蚀开始的时间上.这体现了单一低温热年代学指标应用范围局限的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多类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剖面联合解释的方法:首先根据低温热年代学动力学模型对诸多种可能的热历史进行正演模拟,然后将正演模拟的结果与观测结果相比较,因此,通过对比正演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拟合程度便可从诸多种可能的热历史中选择出最可能的一种.本文利用此方法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已发表的诸多可能的冷却/剥蚀历史进行了正演模拟,并将这些正演模拟与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综合深度剖面数据进行比较,更好地制约了四川盆地的热历史:~100 Ma和~30 Ma之间冷却速度为0.57℃/Ma,~30 Ma以来冷却速度加快(~1.67℃/Ma).在假设川东北地区100Ma内地温梯度大致与现今20℃/km的地温梯度相近的前提下,其剥蚀历史可计算为:在~100 Ma和~30 Ma之间剥蚀速度为29 m/Ma,~30 Ma以来剥蚀速度加快(~83 m/Ma),川东北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总剥蚀量约为5 km.
- 田云涛朱传庆徐明饶松Barry P.Kohn胡圣标
- 关键词:低温热年代学剥蚀
- 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在四川盆地的地热学响应被引量:72
- 2010年
- 利用石油钻井的系统Ro资料,采取古热流恢复方法,得出了四川盆地的热流史.加里东期之前的热状态较为稳定,热流值较低.海西期,热流开始逐渐增大,距今259Ma左右,盆地热流值达到最高,多数钻井的最高古热流在60~80mW/m2之间,少数钻井经历的最高古热流超过了100mW/m2,此后热流持续降低直到现今.其中晚二叠世-晚三叠世为快速降低阶段,晚三叠世-现今为缓慢降低或相对平稳阶段.中晚二叠世,盆地西南及东北存在高热流区域,这些区域现今被认为是玄武岩喷发区或者隐伏玄武岩的存在区.高热流值的时间、空间分布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及岩浆活动相关性较好.推断这种高热流异常是由当时的岩浆活动造成的,热流特征反映了东吴运动期间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时岩浆活动的热效应.研究结果为峨眉山超级地幔柱的存在和活动提供了地热学方面的证据.
- 朱传庆徐明袁玉松赵永庆单竞男何志国田云涛胡圣标
- 关键词:镜质体反射率热历史峨眉山地幔柱四川盆地
- 利用古温标恢复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被引量:51
- 2009年
- 地层剥蚀量是沉积盆地埋藏史和热史重建中一个关键的参数。本文利用石油钻井的系统古温标(Ro)资料,并结合多种恢复方法,得出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研究表明加里东期,川东南剥蚀量较大,达2000m。东吴运动时期,川西南、川东南等距二叠纪玄武岩喷发区较近地区的剥蚀量较大,分别在260~450m和800~900m;印支早期盆地整体遭受了抬升剥蚀作用,剥蚀厚度为100~500m。印支中、晚期龙门山地区褶皱剥蚀,H1、Y1等钻井该时期的地层剥蚀量超过2000m。燕山期周缘山系的继续隆升造成山前大范围地区的剥蚀;喜山期盆地周缘钻井的剥蚀量较大,在2000m左右,而早期古隆起上的钻井如GJ、J13、Z12等钻井的地层剥蚀量则较小,在1000m左右。可见,四川盆地不同地质时期及不同构造区位的剥蚀厚度都不尽相同,这一时空差异反映了构造运动对该区的差异影响。这一研究也表明,以系统的古温标资料(Ro)为基础,针对不同地质情况选用适当的反演方法并结合多种反演方法,能有效地恢复钻井在不同时期的剥蚀量。上述四川盆地各时期剥蚀地层厚度的恢复,对研究该区的构造、沉积和油气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 朱传庆徐明单竞男袁玉松赵永庆胡圣标
- 关键词:镜质体反射率剥蚀量四川盆地
- 阿坝—简阳地学剖面深部温度及热结构
- 在青藏高原东部到四川盆地这两个构造单元进行了稳态钻孔温度测量和岩石热导率测试,确定了相应钻孔的大地热流数据。应用这些可靠的热流数据,对横穿这两个构造单元的阿坝一简阳地学断面进行了2-D温度场研究,获得其深部热结构的认识。...
- 徐明朱传庆饶松胡圣标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大地热流地学断面热结构
- 文献传递
- 四川盆地岩石圈热结构
- 1.壳、幔热流配分大地热流是由来自地球深部的热量和地壳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两部分组成的,也即是由地幔热流(q)和地壳热流(q)组成。一个地区壳、幔两部分热流量的配分及组成关系决定了岩石圈的热结构,它与区域构造活...
- 徐明朱传庆单竞男饶松唐晓音胡圣标
- 文献传递
- 四川盆地中生代地热特征与前陆盆地构造、沉积作用被引量:8
- 2011年
- 沉积盆地热体制与油气资源勘探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石油钻井的Ro数据,采用古地温梯度法恢复了四川盆地钻井的最高古地温。结果显示,四川盆地西部、川东南和川东北的钻井,顶部的剥蚀量在3700m左右,盆地中部的剥蚀量约3100m。钻井古地温梯度在13.2~24.5℃/km之间,占热流在31.2~60.1mW/m^2之间。热流最低的钻井为L1井,最高的为W28井,前者位于川西北的龙门山前陆盆地,后者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威远隆起。古热体制受前陆盆地发展过程中的构造、沉积作用影响,龙门山、大巴山前陆盆地具有较低的热流值。
- 朱传庆饶松徐明胡圣标
- 关键词:镜质体反射率古地温梯度四川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