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 作品数:53 被引量:189H指数:8
- 供职机构:徐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厅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疗效观察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8采用腰椎后路翻修手术治疗的14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退行性疾病,术中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5(12~2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低,JOA评分较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按Brantigan椎间融合分级标准:C级1例,D级3例,E级10例,植骨融合率为92.9%。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可以在不取出原有内固定的基础上进行邻近节段固定,增加了螺钉把持力,手术创伤小。
- 刘光普刘磊宋飞霏赵猛王春增马超韩猛薛有地
-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治疗下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 目的:通过比较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与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下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判断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
- 马超刘磊刘光旺韩猛汤浩
- 无肌松药条件下气管插管后即刻监测运动诱发电位基线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在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后即刻监测运动诱发电位(TceMEP)基线的可行性。方法将2023年5-1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拟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最终对照组72例,男33例,女39例,观察组75例,男37例,女38例,对照组在术中脊柱暴露完成后监测TceMEP基线,观察组在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后即刻监测TceMEP基线。对比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插管满意度和操作时间,并比较两组TceMEP基线引出成功率、刺激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插管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时间对照组为(6.52±1.22)min,观察组为(9.44±0.84)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eMEP基线引出成功率为100%,平均刺激阈值(225.00±22.13)V,对照组TceMEP基线引出成功率为84.72%,平均刺激阈值(342.01±31.07)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上钉后监测TceMEP成功率为93.06%,观察组为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eME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肌松气管插管后即刻监测TceMEP基线成功率高,刺激阈值小,敏感性与特异性与术中脊柱暴露完成后监测TceMEP基线无差别。
- 郑伟李娜刘磊刘松涛周海刘杰胡正权王立伟
- 关键词:腰椎手术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高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程度与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0-01—2010-12行PKP手术治疗的3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计算术后3 d椎体高度恢复比的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的患者纳入A组,低于或等于平均值的患者纳入B组。比较2组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术后5年的VAS评分、ODI指数、SF-36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未出现一过性低血压、肺栓塞、感染、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6例术后3 d的VAS评分、ODI指数、SF-36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3 d、1年、5年的VAS评分、ODI指数、SF-36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术式,可缓解骨折引起的疼痛,对椎体高度的恢复及局部畸形的矫正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椎体高度恢复的程度与患者症状缓解、术后其他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无明确的相关性。
- 虞立刘磊刘光旺刘光普韩猛马超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
- 基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腰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2024年
- 腰椎窦椎神经(LSVN)在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广泛分布于腰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等部位,支配椎体和椎间盘等组织,与椎间盘源性疼痛信号的传导密不可分。临床上,了解腰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至关重要。通过精确的解剖学定位,采用靶向阻滞等技术,以达到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目的。本文基于椎间盘源性腰痛,对腰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 刘磊宋飞霏商杰张越马超郑伟韩猛
- 关键词: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
- 全内窥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22
- 2015年
- 目的 评价椎板间隙入路下经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省中西结合医院、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脊柱外科共计27例放射学表现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腰腿痛患者,通过椎板间隙入路行经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术后3、6、12个月进行详细的随访问卷调查,包括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微创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1(26-83) min,平均住院日为5(2-7)d,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的平均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25例患者下肢疼痛不再发作,但仍有7.4%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再次复发,其中1例患者经再次手术(显微镜下椎间盘摘除术),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椎板间隙入路下经皮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降低再次突出、并发症、手术创伤、医疗费用等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
- 马超刘光旺谢林杨惠林高娟韩猛姜效韦王栋刘磊汤浩
- 关键词: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腰椎
- 颈前路新型自锁零切迹融合器治疗跳跃型颈椎病早期疗效观察
- 刘磊马超
- 经椎弓根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合并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行减压联合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的110例DS并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椎体个数分为长节段组(n=57,固定节段>3个),短节段组(n=53,固定节段≤3个)。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随访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主弯方向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大于短节段组(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减少(P<0.05);组间比较,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患者各评分均低于短节段组(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骨盆倾斜角(pelvic title,PT)、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减小,LL增大(P<0.05);组间比较,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患者侧凸Cobb角、LL、PT、SVA小于短节段组,LL大于短节段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间融合区域均实现骨性融合。长节段组和短节段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07%(16/57)和11.3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5,P=0.028)。结论在手术方式选择合适的情况下,经椎弓根固定治疗DS合并SS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长节段固定在恢复脊柱平衡、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更好,短节段固定手术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应在对患者综合评估后选择手术方案。
- 席健伟刘磊刘光普韩猛卜晋辉王鑫宇苏超凡马超
- 关键词:退行性脊柱侧凸椎管狭窄脊柱融合术
- 梯度提升机模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内镜切除术近期疗效的预测作用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梯度提升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GBM)模型对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PELD手术的4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评价采用腰椎JOA评分,评分改善率≥50%为疗效良好、<50%为疗效不佳。采用GBM模型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比较二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评价GBM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39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疗效优良者347例(87.8%)、疗效不佳者48例(12.2%)。不同年龄、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突出类型、手术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变水平、突出物矢状径及有无钙化、初次症状至手术时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水平组疗效优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9.15,95%CI(4.04,20.73),P<0.001]、突出物矢状径大[OR=1.37,95%CI(1.18,1.58),P<0.001]是术后2年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椎间盘突出单侧型相对于极外侧型疗效不佳的发生概率更小[OR=0.17,95%CI(0.06,0.55),P=0.003];手术节段椎间盘退变Ⅱ级者相对于Ⅲ级者疗效不佳的发生概率更小[OR=0.17,95%CI(0.04,0.70),P=0.014];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2级者相对于3级者疗效不佳的发生概率更小[OR=0.29,95%CI(0.10,0.81),P=0.018]。GBM模型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5%CI(0.77,0.96)],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3.46%、83.33%和0.77,均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0.86[95%CI(0.73,0.90)]、88.79%、66.67%和0.55。GBM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预测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ROC曲线下面积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11,P<0.001)。结论在预测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面,GBM模型的预测�
- 鲍军平刘磊刘磊刘磊时睿洪鑫吴小涛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椎间盘退行性变LOGISTIC模型
- 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01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的68例Kümmell病。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1年ODI指数、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9例出现骨水泥渗漏,2例往椎管内渗漏(1例出现肋间神经放射痛),其余骨水泥渗漏患者无明显神经压迫症状。6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12~24)个月。术后1 d及术后1年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与术后1年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较术后1 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合并神经功能损伤的Ⅰ、Ⅱ期Kümmell病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缓解疼痛的效果明显。
- 姜效韦赵猛周恒才刘光旺马超刘磊拾坤薛有地王兆红
-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