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
-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及hs-CRP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评估阿托伐他汀对各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2组均予以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洛伐他汀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血脂、Fib、hs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TC)、甲状腺球蛋白(TG)、hs-CRP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试验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均<0.05);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Fib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2组NIHSS评分下降均显著(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调节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脂、降低hs-CRP水平,较洛伐他汀的效果更为确切,可作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首选药物予以应用。
- 周毅王文新潘泰峰孟令虎王恒
-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血脂HS-CRP
- 扶正固本方加减联合放化疗对脑额叶胶质瘤患者术后预后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扶正固本方加减联合放化疗对脑额叶胶质瘤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格法将88例脑额叶胶质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术后给予放化疗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扶正固本方加减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KPS评分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同时随访6~12个月,统计两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88.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45%(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CD4+、CD4+/CD8+均显著上升(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00%、84.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91%、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固本方加减联合放化疗治疗脑额叶胶质瘤安全有效,能明显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显著提高其1年生存率。
- 杨建权赵斌杰汪林涛王恒潘泰峰
- 关键词:放化疗预后T淋巴细胞亚群
- 腹腔镜根治术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分析腹腔镜根治术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者分成对照组(常规手术干预)和观察组(腹腔镜根治术),各组内患者人数均为40例,记录评价组间围术期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接受手术前的应激指标对比虽有差异,但差异性不大(P>0.05),接受手术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1d及术后5d的E、NE、IL-6和CRP水平均高于同组术前,数据差异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1d及术后5d的E、NE、IL-6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讨论:临床为结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根治术治疗,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可对该治疗方案进行进一步探讨及推广。
- 赵沛誉杨慧慧王恒车军周迪汪令成
- 关键词:腹腔镜根治术结直肠癌氧化应激指标
-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应用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分,同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17及PHQ-9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周、2周、4周,观察组的HAMD-17评分及PHQ-9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44/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3%(37/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合并抑郁障碍的效果优于西酞普兰,起效迅速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杨建权汪林涛赵斌杰王恒周毅
- 关键词:癫痫抑郁障碍抗癫痫药物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
-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疗效及预后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按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24 h,n=43)、早期组(24-72 h,n=36)、延期组(≥10 d,n=41),比较各组术后颅内动脉栓塞改善程度,统计各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量表(GOC)评定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m RS)表评定患者远期预后。结果:超早期组完全栓塞率略高于早期组、延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术中、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早期组、延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超早期组、延期组GOS评分高于早期组、m RS评分低于早期组,超早期组GOS评分高于延期组,m RS评分低于延期组(P<0.05)。结论: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超早期、延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评分稍优于早期手术。
- 杨建权赵斌杰汪林涛王恒田学成
- 关键词:前循环动脉瘤手术预后
-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和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颅内囊状动脉瘤67例,其中破裂者32例,未破裂者35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评估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和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破裂组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4例(12.5%,4/32),未破裂组16例(45.7%,16/35)。破裂组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未破裂组(P〈0.01)。纠正潜在的混杂干扰后(OR值:0.30,95%可信空间:0.12~0.64)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呈显著负相关,也与高血清总胆固醇浓度有关。结论本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 汪林涛赵平任永生潘泰峰王恒杨建权赵斌杰唐振刚
-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颅内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