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卿
- 作品数:27 被引量:82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SCL/TAL-1基因沉默对EPO诱导的K562细胞红系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通过RNA干扰技术降低SCL/TAL-1mRNA的表达,探讨SCL/TAL-1在K562细胞红系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以EPO诱导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为模型,将靶向SCL/TAL-1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夹RNA(shRNA)慢病毒质粒pTRIP—dU3-RNAiTALh—EF1a—GFP转染K562细胞,RT—PCR检测其SCL/TAL—l和红系相关基因RhD、血型糖蛋白A(GPA,即CD253a)、CD47mRNA表达水平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红系分化抗原CD71、CD253a的表达,并以空载体质粒pTRIP—dU3-RNAi—luc—EF1-GFP转染的K652细胞为对照。结果①通过慢病毒转染系统将含SCL/TAL.1shRNA的质粒及空载体质粒转染K562细胞48h,绿色荧光蛋白(GFP)+细胞占总细胞的95%以上,表明感染率达到95%以上。②RT—PCR结果显示转染特异性shRNA的K562细胞SCL/TAL-1mRNA表达水平比空载体对照明显下调(P〈0.05),红系抗原CIM7和RhDmRNA水平也比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GPA有所下降,但没有CIM7和RhD下降程度大。③流式细胞术检测到SCL/TAL-1低表达组红系分化抗原CD71、CD235a表达降低,表达率分别是10.4%、76.5%,而在对照组的表达率分别为94.3%、83.6%。结论研究结果提示转录因子SCL/TAL.1参与了红系定向分化。
- 周睿卿龚玉萍郭勇单卿卿杨曦
- 关键词:细胞分化RNA干扰
- 慢病毒转染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方法的优化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系统转染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优化的转染方法。方法采用第二代、第三代慢病毒载体系统,通过改变病毒浓度、感染体积、感染复数(MOI)值、感染方式、感染时间和感染后培养基等各方面条件,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质粒pTRIPdU3-RNAiTALh-EF1a-GFP转染CD34+干细胞,于37℃、5%CO2的孵箱中培养14d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集落计数和分类,并与未转染的CD34+干细胞进行比较,从而筛选出优化的转染方法。结果三质粒系统的第二代慢病毒载体转染率高于四质粒系统的第三代慢病毒载体。优化的转染条件为:新鲜分选的CD34+细胞于当日(0d),在含病毒滴度107 TU、Polybrene 2μg/mL的opti-MEM培养液中,细胞和病毒混合液于平底12孔板孔中,200×g离心1h,离心后继续共培养8h,再换新的病毒液200×g离心1h,共培养8h。按照含细胞因子的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1∶1的比例配置转染后培养基,继续培养,可以获得较高感染率。感染病毒后的CD34+干细胞培养14d后,与未感染的CD34+细胞相似,可以形成各类血细胞集落。结论优化的慢病毒转染方法可以有效感染CD34+造血干细胞,而不影响干细胞的分化功能。
- 周睿卿龚玉萍林娟何茜万永凤
-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CD34+造血干细胞基因转染
- X射线照射对小鼠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对小鼠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100只BALB /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包括健康对照组和X射线照射组(分别予2、4和6 Gy照射),每组25只.于照射前、照射后7、14、21和28 d,对小鼠一般情况进行观察,对外周血进行白细胞计数,用蛋白芯片检测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并用ELISA确证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结果 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14d降至最低,同一时间点的下降程度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F=86.267,P<0.05).芯片法初筛提示,细胞因子IFN-IFTGF-β、IL-6、IL-17上调,IL-5、IL-23、TNF-α下调.ELISA检测可见,IL-17浓度随辐射剂量增高而明显增高,6 Gy组在7、14和21 d均明显高于对照(t=23.743、21.759和17.662,P<0.05);IFN-γ/IL-4浓度在2和4 Gy照射后无明显变化,6 Gy照射后在7、14、21和28 d均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t=8.335、9.982、6.990和3.074,P<0.05),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14 d达高峰.结论 低于致死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使小鼠血清IFN-γ 、TGF-β、IL-6、IL-17细胞因子浓度升高,呈Thl细胞偏移.
- 周睿卿何慧清郭子文牛晓敏李卫华邱大发许晓军王静
- 关键词:X射线辅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干扰素-Γ白介素-17
- 血友病基因治疗国内外研究新进展
- 2024年
- 血友病是一种由于X染色体上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凝血因子替代疗法。但长期频繁的注射用药往往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容易产生抑制性抗体,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虽然现在延长半衰期的新型凝血因子药物、人源化双特异性抗体以及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等用于疾病治疗,在给药方式和作用持续时间上已有很大进步,但它们仍无法治愈血友病。因此,以疾病根治为重要目标的基因治疗被设计出来,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介绍了血友病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载体的选择、基因治疗预处理方案,总结了现阶段基因治疗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后讨论基因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李儒雅梁亮周睿卿郝嘉懿阎文锦黄金棋王顺清
- 关键词:血友病基因治疗
- 糖酵解抑制剂3-溴丙酮酸对异基因小鼠混合培养脾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研究糖酵解抑制剂3-溴丙酮酸(3-BrPA)对单向混合培养的异基因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BALB/c(H-2d)小鼠脾细胞为刺激细胞,以C57BL/6(H-2b)小鼠脾细胞为反应细胞,建立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给予不同浓度3-BrPA(0~200 μmol/L)处理后,采用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MLC体系中反应细胞CD3、CD4、CD8等表面标志表达,ELISA法检测MLC体系上清中IL-4、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高浓度(20 μmol/L以上)3-BrPA可抑制MLC体系中的T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培养24、36、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48.6、41.2和41.9 μmol/L.50 μmol/L 3-BrPA处理24 h后MLC体系上清中IFN-γ的浓度为(164.25±20.14)ng/L,明显低于对照组[(277.61±18.46)ng/L] (P<0.05);IL-4的浓度为(31.06±6.06)ng/L,高于对照组[(28.64±3.97) ng/L],IFN-γ/IL-4比值明显降低.结论 浓度为20和50 μmol/L的3-BrPA对体外异基因MLC体系小鼠T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使Thl/Th2细胞平衡向Th2细胞偏移.
- 周睿卿王静邱大发牛晓敏郭子文何慧清许晓军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Γ
- 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感染途径。结果 5127例次住院血液病患者中,院内感染败血症107例次,大肠埃希菌占34.58%(37例次)。均在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或应用免疫抑制剂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发生,97%患者为粒细胞缺乏。81.1%的患者可找到原发感染部位,以肛周感染最为多见(35.1%)。经治疗后7例死亡,死亡率为18.9%,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大肠埃希菌是血液病院内感染败血症的最常见病原体,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故应注意预防,化疗后尽快提高中性粒细胞计数,细菌培养及药敏未明确之前需要早期经验性治疗。
- 任志娟许晓军郭子文何慧清邱大发宋奎牛晓敏李卫华周睿卿
- 关键词:血液病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
- 恶性淋巴瘤1126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 分析恶性淋巴瘤患者住院的临床特点.方法 从该院病案数据库提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剔除未能明确病理分型及重复入院的病例,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起病部位及分期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住院的恶性淋巴瘤患者1126例,男女比例为1.94:1.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年龄集中在20~40岁,以混合细胞型(64.16%)、结节硬化型(29.48%)为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年龄以50~70岁为多,发病率位于前10位的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3.31%)、结外NK/T细胞淋巴瘤(7.35%)、套细胞淋巴瘤(6.40%)、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4.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4.09%)、前T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88%)、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3.46%)、血管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3.04%)、滤泡性淋巴瘤(2.94%)、伯基特淋巴瘤(2.52%).两者起病部位均以颈部淋巴结常见.结论 HL和NHL发病存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起病部位等差异.
- 杨雷龚玉萍杨曦周睿卿郑波慧邢宏运何光翠
- 关键词:淋巴瘤肿瘤分期
- 冬凌草甲素抗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效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对Ph染色体阳性(P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抗白血病效应及其机制。方法以Ph+ALL细胞株SUP—B15为研究对象,应用改良MTT法测定冬凌草甲素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冬凌草甲素处理后SUP—B15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作用前后SUP—B15细胞的凋亡率;以K562细胞为对照,应用Westernblot法比较药物作用前后SUP—B15细胞Akt/mTOR、Raf/MEK/ERK、STAT5信号转导通路活化水平,以及凋亡调节蛋白Bcl-2和Bax的变化。结果①冬凌草甲素呈浓度及时间依赖地抑制SUP—B15细胞增殖,作用72h的IC50值为(7.08±1.21)μmol/L;②冬凌草甲素处理24h后光学显微镜下SUP—B15细胞边界不清晰,部分细胞崩解;③0、5、10μmol/L冬凌草甲素作用24h后,SUP—B15细胞凋亡百分率分别为(6.67±0.83)%、(18.30±1.79)%、(37.63±7.12)%;④冬凌草甲素明显抑制SUP-B15细胞ABL酪氨酸激酶及其下游Akt/mTOR、Raf/MEK/ERK、STAT5多条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下调SUP.B15细胞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结论冬凌草甲素通过抑制ABL酪氨酸激酶及其下游Akt/mTOR、Raf/MEK/ERK、STAT5信号转导,以及上调促凋亡蛋白Bax、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而发挥抗Ph+ALL作用。
- 郭勇单卿卿龚玉萍林娟杨曦周睿卿
- 关键词:淋巴细胞急性费城染色体冬凌草素细胞内信号肽和蛋白质类
- 雷帕霉素单药及联合硼替佐米、柔红霉素对白血病细胞株抗肿瘤效应的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雷帕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强效的免疫抑制和抗细胞增殖活性,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液肿瘤细胞存在P1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而雷帕霉素能特异性结合并抑制rnrrOR的活性,导致肿瘤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 杨曦龚玉萍杨雷周睿卿邢宏运郑波慧
- 关键词:抗肿瘤效应雷帕霉素白血病细胞株硼替佐米柔红霉素P13K/AKT
- 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血症对白血病复发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白血病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llo-HSCT的62例AML患者(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观察患者移植后白血病复发与CMV感染及供受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100×10^9/L、疾病高危、移植后环孢素浓度低于200 μg/L的患者复发率高,而移植后CMV阳性及慢性GVHD患者复发率低;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高危(RR=3.296,95% CI:1.274~8.530,P=0.014)、无慢性GVHD(RR =0.167,95% CI:0.042~0.668,P=0.011)及CMV阴性(RR=0.285,95%CI:0.084 ~0.973,P=0.045)是移植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L患者allo-HSCT后CMV血症是影响复发的有利因素之一.
- 牛晓敏何慧清周睿卿许晓军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