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古婉仪

作品数:9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中医药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2篇凋亡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免疫
  • 2篇基因
  • 2篇表达及意义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学
  • 1篇单抗
  • 1篇蛋白
  • 1篇凋亡抵抗
  • 1篇胸腺
  • 1篇胸腺瘤
  • 1篇胸腺肿瘤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肉瘤
  • 1篇上皮
  • 1篇上皮性

机构

  • 9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古婉仪
  • 6篇沈艳
  • 4篇杨通
  • 4篇陈贵东
  • 2篇顾霞
  • 2篇张武
  • 2篇何新明
  • 1篇郅程
  • 1篇杨毅

传媒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遵义医学院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肿瘤预防与治...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Mazabraud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1例报道暨文献复习
2023年
目的:探讨Mazabraud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azabraud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7岁,临床表现为左臀部肿物伴左髋部疼痛,影像学示左侧股骨上段、盆骨多发病灶,左侧大腿内侧单发软组织肿块影。术后病理学检查示:(1)左股骨近端病灶:由形态温和的纤维组织和不成熟的编织状新生骨构成,骨小梁形态不规则,呈英文字母样;(2)左臀部肿物:大体边界清楚,切面呈实性,灰白色,胶冻样。镜下肿瘤细胞稀疏,无异型性,无核分裂像,间质富含黏液样基质,血管稀少。免疫组化示:vimentin阳性,Desmin、S-100、SMA、CD34、MUC4均为阴性。最后病理诊断为Mazabraud综合征。结论:Mazabraud综合征是一种以骨的纤维结构不良合并肌内黏液瘤为特征的罕见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准确诊断依赖于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
沈艳杨通陈贵东古婉仪
关键词:纤维结构不良
获得性指状纤维角皮瘤1例
2019年
患者男,35岁。因左手拇指黄色结节1年,于2017年6月15日至我院就诊。患者于3年前始无明显诱因左手拇指伸侧出现一针头大丘疹,未予重视,后皮损逐渐增大成结节,无瘙痒和疼痛等。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均正常。
张武罗妙旋沈艳古婉仪
关键词:获得性
IFI6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凋亡抵抗机制的研究
目的:  鼻咽癌是东南亚尤其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发现时多处于中晚期。放疗是鼻咽癌的首要治疗手段,虽然在过去几十年里,诊断和治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局部易复发和远处转移仍是患者治疗过程...
古婉仪
关键词:鼻咽癌基因表达细胞凋亡
甲状腺内胸腺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22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IT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观察1例ITTC患者的临床表现。肉眼观察肿瘤大体形态表现,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观察甲状腺肿物细针穿刺细胞学表现,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表现,对肿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检测,术后3和1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ITTC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内质稍硬肿物。细胞学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呈三维立体结构,部分细胞可见核仁。组织学检查显示癌细胞呈巢状或岛状分布,并向鳞状细胞分化;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伴右颈部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检测,癌细胞表达CD117、CD5和P63等,不表达TdT和TTF-1,EBER-ISH (-)。病理诊断为IT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在术后3和11个月复查CT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ITTC恶性程度低,可复发及转移,联合手术及放疗,患者预后良好。
古婉仪郅程刘春霞
关键词:甲状腺免疫表型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0例临床和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20年4月该院诊断的30例DFSP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及术后随访。结果 DFSP患者中,肿瘤组织在真皮及皮下浸润性生长并排列成旋涡状或车轮状,免疫组化检测CD34阳性率96%、Vim阳性率100%,Ki-76阳性率1%~20%,平均9%,S100阴性率为96%。3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5年,13例复发,复发率43.3%。结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表现多样,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征,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提高患者预后。
罗妙旋张武古婉仪沈艳
关键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病理特征广泛切除术后随访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YAP1和P53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YAP1和P53蛋白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经病理科确诊的60例B-NHL(病例组)与2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对照组)中YAP1和P53蛋白的表达,60例B-NHL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 49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7例,套细胞淋巴瘤4例,后两者归为惰性组B-NHL。结果 YAP1在B-NHL中的总体表达阳性率为68.3%,其中在DLBCL中的表达率为61.2%,惰性组B-NHL和对照组的阳性率均为100%,YAP1蛋白在DLBCL表达阳性率低于惰性组B-NHL和对照组(P均<0.05)。P53在B-NHL中的总体表达阳性率为16.7%,其中在DLBCL和惰性组B-NHL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8.4%和9.1%,在对照组中未见表达。P53在B-NHL和对照组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YAP1和P53在B-NHL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 YAP1可能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参与了部分B-NHL的发生发展,但与P53蛋白表达无关。
沈艳何新明林喜娜杨通陈贵东古婉仪顾霞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组织芯片
Yes相关蛋白、p63和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p63和Bcl-2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GTVision二步法检测45例DLBCL和2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HL)中Yes相关蛋白、p63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Yes相关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0.0%,在RHL中的表达阳性率为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LBCL中,p63、Bcl-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4%和82.2%;在RHL中,p63的表达阳性率为0,而Bcl-2蛋白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套区和副皮质区,滤泡生发中心为阴性,均为正常表达模式,未见异常表达,p63、Bcl-2蛋白在DLBCL和RHL两组间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LBCL中,Yes相关蛋白、p63和Bcl-2蛋白表达之间两两比较均无相关性(P>0.05),且与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和免疫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结论 Yes相关蛋白、p63和Bcl-2蛋白与DLBCL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Yes相关蛋白可能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
沈艳何新明林喜娜陈贵东杨通古婉仪顾霞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63BCL-2
IFI6的研究现状被引量:3
2015年
干扰素诱导蛋白6(interferon,alpha-inducible protein6,IFI6)是一个能被Ⅰ型干扰素诱导上调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 gene,ISG)之一。近年来发现IFI6在抗病毒、抗凋亡和促肿瘤等多个生物学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多种恶性肿瘤,病毒相关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高表达。IFI6与细胞色素C共定位于线粒体,能够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起着抵抗细胞凋亡作用,对肿瘤的放化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IFI6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古婉仪杨毅
关键词:干扰素抗凋亡抗病毒
地舒单抗(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假肉瘤样变伴有高核分裂活性的罕见组织形态特征分析
2023年
目的 探讨地舒单抗(Denosumab)治疗后伴有假肉瘤样改变和高核分裂活性的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形态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3周的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39岁,以右膝关节肿痛伴行走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X射线显示右侧股骨远端关节下髓腔内见一膨胀性、溶骨性病变。Denosumab治疗前穿刺活检显示为骨巨细胞瘤的典型形态特征。Denosumab治疗3周后,行病灶刮除术。组织学表现为巨细胞几乎完全消失,肿瘤以中等至高密度的梭形单核细胞构成为主,伴有高核分裂活性、片灶状坏死及幼稚新骨生成,形成骨肉瘤样形态。术后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假肉瘤样改变伴有高核分裂活性是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组织学特征谱中一种罕见组织表型,易误诊为真性肉瘤或骨巨细胞瘤恶性转化。关注临床治疗史并熟悉这些组织形态特征,对于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沈艳杨通陈贵东古婉仪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组织学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