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艺红
- 作品数:21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诉讼突袭:比较法视野中的解读
- 2012年
- 诉讼突袭作为滥用诉权的典型表现形式,不仅影响民事诉讼程序的整体运作,其带来的负面效果也直接导致诉讼制度原有之立法目的难以得到切实体现。而在比较法视野下的审视和解读将有助于对其本质和特性更为精准的理解和把握,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规则和制度体系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杨艺红
- 关键词:诉讼突袭比较法民事诉讼程序
- 诉讼突袭:一个问题的成因解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在诉讼模式向对抗制转化背景下,诉讼突袭的存在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不仅凸显出现行诉讼制度结构和规则设置的缺陷,也折射出大众诉讼观念、诉讼心理、诉讼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演变。对这一问题的解析,有利于在司法层面对其实施有效地预判和控制,并成为制度变迁视角下民事诉讼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路径。
- 杨艺红
- 关键词:诉讼突袭
- 证人证言及其质证规则被引量:5
- 2007年
- 证人证言作为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其诉讼功能和证明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完善的质证规则为制度前提。由于中国目前立法中相应质证规则的缺失,使得证人证言无法在诉讼证明中发挥其应然的作用。所以,正确理解与把握证人证言,设置科学、合理的质证规则是构建诉讼制度的关键。
- 杨艺红
- 关键词:证人证言质证
- 诉讼突袭及其法律控制
- 该文试图在整个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以主体划分为标准,从民事诉讼法理的视角对诉讼突袭及其法律控制进行宏观上的理论化分析,进而通过对国外相关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就如何依靠制度建设对诉讼突裘进行防范与控制,由点到面,再由...
- 杨艺红
- 关键词:诉讼突袭法律控制民事诉讼
- 文献传递
- 专家证人:异域中的路径选择被引量:6
- 2007年
-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纠纷类型日趋多元,特定案件中对专家证据的需求愈加迫切,而我国现有证据体系却无法满足与回应司法实践的需求,必须加以完善。这一方面需要对已有立法规定展开进一步的细化构建,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对英美法系专家证据制度的解析与把握,吸收、借鉴其有益成分对我国目前的鉴定制度加以整合,在我国确立法官主导下的专家证人制度。
- 杨艺红
- 关键词:诉讼
- 论人身强制执行被引量:5
- 2007年
- “执行难“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我国执行理论与现行立法一概排斥将人身作为执行标的应是其中之一。过于僵化地遵循这一原则已无法解决当前民事执行中所凸显的现实问题。通过历史的考察和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人身强制执行制度既有其历史的渊源,又有现代的法例。而基于对民事执行制度构建的目的、执行当事人双方利益衡量的法理分析,审视执行制度面临的严峻现状,在我国建立人身强制执行制度应有其当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 杨艺红
- 关键词:民事诉讼民事执行制度
- 美国基层法院书记官的选任及其启示
- 2019年
- 书记官在美国诉讼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选任机制既凸显专业因素考量、岗位层级设置、职业履历要求、技术能力条件在人才培养、职业认证体系背景下的精细设计,又体现书记官在相对独立定位基础上,通过职责履行与审判权之间一定内生性制约效用的形成,进而确保程序公正和审判效率的实现。这一模式对深化我国书记员制度改革,推进现代审判权运行机制构建具有启示意义。
- 杨艺红
- 关键词:书记官选任
- 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以德、日、法等为借鉴被引量:4
- 2008年
- 执行救济制度对保护执行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执行程序严格依法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大陆法系,执行救济有着严密、系统化的规定,包括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而我国在这方面尚缺乏完善的规则体系。通过对大陆法系执行救济制度的解析与把握,借鉴其有益的立法经验,可以促进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杨艺红
- 关键词:民事诉讼执行救济执行异议
- 强制证人出庭:质疑中的反思被引量:4
- 2007年
- 证人不出庭作证一直是困扰我国民事诉讼的焦点问题。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的对策是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但这一立法思路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陷,现实中也缺少相应的制度支撑;既与我国社会环境不相融合,又无法产生预期的证明效果。所以,应慎而为之,不可寄予过高的估计与评价。证人出庭作证应以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为背景,将证人的定位由法院属性向当事人属性转化,将证人出庭作证的动因由法院强制向当事人诱导方向转变,同时构建支撑这一转型的制度化体系。
- 杨艺红
- 关键词:民事诉讼证人作证
- 判例法探微──以民事诉讼的视角
- 2003年
-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最主要的法律渊源 ,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判例法拥有成文法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在功能上起到了对成文法的补充和完善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判例法的概念、历史沿革、理论基础及其功能和缺陷的论述 ,初步建构出适宜目前我国采用的判例法制度模式。
- 杨艺红
- 关键词:判例法民事诉讼法律渊源立法权司法权法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