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兴菊

作品数:12 被引量:133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环境治理
  • 1篇地方性知识
  • 1篇多元共治
  • 1篇信任
  • 1篇信任网络
  • 1篇养老
  • 1篇义工
  • 1篇议题
  • 1篇议题建构
  • 1篇扎根
  • 1篇扎根理论
  • 1篇秩序
  • 1篇秩序构建
  • 1篇中国环境
  • 1篇中国价格
  • 1篇三社联动
  • 1篇社工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工作
  • 1篇社会工作价值

机构

  • 12篇重庆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红河学院

作者

  • 12篇钟兴菊
  • 2篇龙少波
  • 1篇徐玲

传媒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科学.经济....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公共管理学报
  • 1篇社会工作
  • 1篇社会工作与管...
  • 1篇中国青年社会...
  • 1篇社会建设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框架视域下农村环境污染的议题建构与治理路径——基于绿领环保组织微信公众平台的个案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破解农村“散乱污”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难题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基于框架视域,考察绿领环保组织运用微信公众号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农村“散乱污”企业进行环境污染议题的建构与过程呈现,探究构建农村环境多元共治体系的策略与路径。研究发现,6大媒体框架分阶段共同构建环境污染议题的目标、过程、归因以及推动议题向纵深发展,形成“行动-宣传-社会支持-持续行动”的闭环治理路径,从中可以总结出线上媒体宣传倡导与线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农村“散乱污”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举一反三”之经验,进而推动农村基层环境治理从“末端”被动治理向“前端”主动防污的策略转型,从而为推动构建农村环境问题多元可持续治理体系提供了经验借鉴与理论思考。
钟兴菊龙晓楠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工+义工”联动实践的探讨被引量:1
2018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组织是社会建设与创新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提出时代要求,同时为"社工+义工"联动治理实践创造了契机。在西方社会,社工与义工的关系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期的平等合作——分离发展——回归合作的路径。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时代特色的"社工+义工"联动服务实践凸显出专业内部和专业外部两大困境,出现了"联而不动"的现象。本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在梳理"社工+义工"联动实践理论与现实依据的基础上,从组织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等维度破解以社区为本的"社工+义工"联动实践的困境,并进一步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下的"社工+义工"模式的创新路径。
徐玲徐玲
关键词:社会资本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价格宏观调控探析
2016年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的价格变动有了新的特征,价格调控的模式也发生了重要改变。价格调控的目标从"点调控"转变到"区间调控",价格调控的方式从"全面调控"转移到"结构性调控",价格调控的着眼点从"需求方调控"过渡到了"供给方调控",物价调控的手段也从"直接"手段转换到了"间接"手段。这些变化是由我国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涨等宏观背景所决定的。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价格调控需要兼顾长期和短期目标,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创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手段,并设定具有一定弹性的价格目标区间。
龙少波钟兴菊
关键词:价格波动宏观调控
环境友好行为可持续实践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基于青年环保人的案例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基于个体化理论与后物质主义理论视角对12位青年环保人进行深度案例分析,通过个体、组织与行业间的互构实践揭示环境友好行为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机制以及多层次归因的分析框架:一是多元化“名义抗争”的环保初心与情怀成为进入环保领域的开端;二是以双重“使命合一”的动态博弈推动组织化环境行为的发展;三是基于环境正义边界拓展构建多层次治理“共同体”,推动环保行业的认同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个体与组织双重生命历程的互构发展路径。本文从互构视角动态勾勒环境友好行为可持续实践的多重生命历程图景,为从组织化视角探索环境治理共同体路径提供理论与现实的参考。
钟兴菊胡丹
关键词:个体化后物质主义
环境影响的IPAT模型再认识被引量:45
2016年
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探究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议题,从人口规模与技术水平的单因素争论拓展到文化背景、政府类型和消费观念等多因素论的讨论,在横向上从宏观社会到微观个体层次的解释,最终形成经典的环境影响的IPAT模型,试图解释环境问题产生的复杂社会动力机制。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对IPAT模型的实证研究以及理论探讨梳理发现:模型中的因变量环境影响I以及自变量人口数量P、富裕程度A和技术水平T的内涵、完备性以及分析单位的适用性等方面备受争议。为了克服变量的局限,首先通过分解IPAT模型中T变量,进一步拓展模型中可能被忽略的对环境影响的多重因素;同时为了避免模型中不同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同比例线性变化的局限性,将IPAT模型转化为非线性的STIRPAT随机模型,使各变量值随观察值的变化而变化;其次为了克服研究中忽视个体对环境影响差异性的不足,以"双重转换"理论为基础分析少数特权群体对环境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最后面对分析单位以及分析情景的差异性与复杂性,基于"世界体系论"视角突破特定区域时空以国家间互动关系为分析单位对全球环境退化展开讨论。研究表明,IPAT模型的发展演变表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逐渐从悲观的"零和"冲突走向协调发展的路径,有利于探索更加有效的举措应对全球复杂而严峻的环境问题,同时对新常态下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钟兴菊龙少波
关键词:STIRPAT模型世界体系论
接力式建构: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与逻辑——基于环境社会组织生态位视角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即使面对相同的环境污染风险,为什么仅有部分环境议题被公众认知并进入公共政策议程?复合型环境治理试图弥合多元主体碎片化治理的困境,但对于不同类型环境社会组织多层次建构环境问题缺乏系统讨论。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过程性比较分析,本文从组织"生态位"以及"社会建构"的过程视角提出"多元生态位—接力式建构—环境议题政策化"的问题建构解释逻辑。研究发现:(1)以环境治理事件流阶段、专业性水平与功能定位标准,可将环境社会组织划分为前端、中端和后端/末端三大生态位。(2)多元生态位环境社会组织成功建构环境问题的行动策略凸显多阶段协同合作的特征,即多层次资源动员、立体式全媒体为我所用、多元化媒体符号的形象表达、环境正义多层次实践以及制度内外策略性呼应等。(3)通过自上而下环保意识觉醒以及自下而上公众环保行动倡导过程,形成环境主张从专业话语到公众行动实践的接力式建构模式。
钟兴菊罗世兴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位
社区为本:发展性视角下养老照顾模式探索--以重庆X社区养老食堂共建过程为例被引量:3
2021年
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以及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困境,文章以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视角与社区照顾模式为基础,运用“三社联动”工作法探索社区为本的养老照顾模式,试图弥补传统居家与机构养老模式在社区服务中的“真空”,并拓展养老服务的空间。通过对重庆X社区养老食堂共建案例研究发现:在社会治理背景下,“三社联动”的实践主体、角色定位以及行动逻辑具有丰富的意涵;以社区赋权为核心的社区养老照顾模式在推动社会资本增值的实践中凸显多重行动逻辑;通过构建“团结社区—资源联动—互助养老”的服务实践框架,打通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贡献地方经验。对社区治理中“国家”角色边界的反思为发展性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与现实参考。
钟兴菊王李源
关键词:社区照顾
信任转化与共生:社区治理共同体秩序构建的逻辑--基于城市锁匠的信任网络变迁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现代化浪潮下,社会信任突破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网络的“二元”划分,形成多重信任网络共同构建的基层社区治理秩序与逻辑。基于对城市手艺人——锁匠进行深度访谈,分析锁匠与社区居民间“双重”信任网络互动演变的过程图景,探究特殊信任向普遍信任转化路径与影响因素,包括业务拓展交流实践、互动时间与经验、制度合法性背书以及可溯源的低信任风险等。“中间信任”作为连接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过渡形态,成为基层多元共治体系构建的信任纽带。对社会信任类型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为理解特定背景下基层社区治理秩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为推动社区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钟兴菊苏沛涛
关键词:特殊信任普遍信任
地方性知识与政策执行成效——环境政策地方实践的双重话语分析被引量:48
2017年
村委会作为"上下"间多重话语的中转站与加工厂,成为政策变通执行现象讨论的焦点,既往研究主要从"结构-制度"与"过程-事件"视角对基层政府政策行动策略及其背后所交织的"权力-利益"博弈网络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双重话语"分析视角,结合大巴山区东溪村退耕还林政策地方实践的个案研究发现,村委会作为政策基层行动的核心主体,运用地方性知识构建"上下"之间的双重话语体系回应和解读一系列行动策略,即非正式权力运作的"公平",土地耕种为本的生存逻辑优先,坚持"弱者补偿"原则的博弈等,进而揭示环境政策基层执行的行动逻辑:即"回应任务为中心"的准政府逻辑以及"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共同体逻辑。本文的创新在于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政策变通执行现象背后存在的合法性根源,即村委会运用地方性知识构建的双重话语对行动策略及其背后交织的"权力-利益"网络进行持续的解读与包装,从而使政策地方实践获得合法性认同。由于科层制的特殊性,仅针对村委"上下"之间多层级话语的简化分析,可能会影响政策实践中话语转换策略与规则的延展性讨论。
钟兴菊
关键词:社会转型地方性知识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类型学分析——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6
2021年
公众已成为环境公共治理体系的核心主体之一,但现有研究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主体内涵、运行逻辑以及实践类型等缺乏系统性关注。本文以澄清公众参与主体内涵为前提,基于从个体化参与向组织化参与演进的过程视角,构建"受害相关—环境知识—环保使命"的类型学分析框架。结合多案例比较分析发现:第一,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可划分为受害者、利害相关者、知情公众以及一般公众四大类型,其参与环境治理的图景依次呈现为沉默的大多数或运动式参与、集体式抗争、使命式参与以及观望式参与等类型;第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实践类型取决于三大核心因素共同影响,即与污染距离相关的受害程度是公众参与行动的首要前提,环境知识类型决定公众选择个体化或组织化的参与路径,环保公益使命是公众可持续参与的重要保障;第三,以组织化为载体的使命式参与是提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有效性与可持续性的可能路径。因此,在特定情境中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具有多元化的路径模式与结果形态,研究结论对优化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路径以及精准提升公众参与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钟兴菊罗世兴
关键词: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