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方妍

作品数:15 被引量:291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生态
  • 3篇植被
  • 3篇NPP
  • 2篇植被动态
  • 2篇指标法
  • 2篇生态保护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湿地
  • 2篇数据集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景观
  • 2篇景观格局指数
  • 2篇红线
  • 2篇NDVI
  • 1篇有机茶
  • 1篇有机茶园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率

机构

  • 15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土地勘测...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15篇刘世梁
  • 15篇成方妍
  • 8篇尹艺洁
  • 5篇董世魁
  • 4篇张月秋
  • 2篇杨枫
  • 2篇祁帆
  • 2篇贾克敬
  • 1篇董玉红
  • 1篇吕一河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3篇科研信息化技...
  • 2篇全球变化数据...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2篇2018
  • 10篇2017
  • 3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典型丘陵区茶园有机管理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针对云南省典型丘陵区有机茶园管理措施,利用坡面土壤侵蚀机理模型——水蚀预报模型(WEPP),模拟了提高植被覆盖率与秸秆覆盖量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常规茶园还是有机茶园,降雨强度显著影响坡面土壤流失量和泥沙输出量;但坡长不是主要影响因子。秸秆覆盖使得土壤表层养分含量明显增加,同时也明显降低土壤侵蚀量,特别是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情况下,下降程度更明显;当秸秆覆盖量提高至1.0 kg·m-2时,土壤侵蚀量明显降低。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茶园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土壤侵蚀量有所降低。对不同植被覆盖率和秸秆覆盖量组合效应的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措施的综合作用对土壤流失量和泥沙输出量有明显减缓作用,特别当有机茶园覆盖率低的情况下,秸秆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减缓作用更明显。
刘世梁董玉红尹艺洁成方妍董世魁
关键词:土壤侵蚀有机茶园秸秆覆盖植被覆盖率WEPP模型
广西滨海区域景观格局分析及土地利用变化预测被引量:31
2017年
研究滨海湿地景观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对于维持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移动窗口法分析广西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同时提取珍珠湾、茅尾海和丹兜海典型区进一步分析景观变化趋势,最后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Land Change Modeler,LCM)预测区域未来的景观演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2014年间,草地、乔木园地和常绿阔叶灌木林面积减少,而工业用地面积明显增加。研究区总体的景观异质性变化不大,破碎化趋势不明显。比较景观格局指数发现,边缘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多样性指数较大的区域,边缘密度也大,并且多集中于珍珠湾、茅尾海和研究区的中东部。3个典型区的格局变化趋势相似,景观多样性指数降低而均匀度增加,其中,湿地斑块数目减少且所占面积比也减少。LCM模型结果表明,至2020年,草本湿地与森林灌丛湿地面积进一步降低,而工业用地和居民区则持续增长;其中,3个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均受到了工业发展的影响,以珍珠湾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茅尾海其次,而丹兜海最小。当前,区域景观的变化明显降低了湿地植被的质量,加强湿地植被保护,限制工业区域的无序发展是维持区域生境完整和安全的有效途径。
刘世梁安南南尹艺洁成方妍董世魁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基于MODIS序列的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26
2017年
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对于综合理解区域植被的固碳能力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以及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为例,基于2000—2012年MODIS NPP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同期Landsat TM影像(分辨率30 m)对MODIS NPP数据进行降尺度计算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市区域NPP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Landsat NDVI与NPP数据的线性关系显著(R^2为0.22—0.68,P<0.01),基于该线性关系可实现对MODIS NPP的降尺度重计算。土地利用面积分配和景观格局的变化均显著影响NPP。13年间,北京市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而耕地面积迅速减少,NPP总量由123万t C增长至190万t C,其中66%的NPP由林地贡献,其次为耕地(26%),草地最低(8%)。2000—2006年,面积变化促进了NPP的增加,贡献率为34%;而2006—2012年,面积变化则抑制区域NPP的增加,贡献率降低至27%。同时,研究区域内斑块聚集度的降低,斑块密度及丰富度的增加均有利于其NPP的增加。提高研究区植被固碳能力,需要在维持区域当前植被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区域景观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成方妍刘世梁张月秋尹艺洁侯笑云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净初级生产力NPP景观格局指数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生物多样性重要性评价的不同方法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以规范人类活动,控制人类活动强度对于维护区域的生态完整性、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的理论和技术尚不完善,其中科学地评价不同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基于MODIS遥感影像,利用环保部NPP定量指标法对鹤壁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进行了评价,并同综合模型评价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市级尺度上,模型方法与实地调查更为一致,而生态保护红线指南的方法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为生物多样性重要性评价及其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与依据。
侯笑云刘世梁成方妍赵爽武雪贾克敬祁帆杨枫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NPP
人类活动的景观生态响应——以个旧市为例被引量:5
2018年
人类活动会对区域景观格局以及生态过程产生影响,定量刻画其景观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景观格局的移动窗口法及基于电流理论的生态网络模型,分析了云南省个旧市2015年与1990年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景观格局与景观连接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影响显著,分离度指数增加、聚合度指数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基于多物种电流理论的景观生态网络显示,2015年与1990年相比,无论是电流最大值还是平均值都有所下降,表明研究区的景观连接度情况变差;景观连接度的空间分异明显,研究区南部地区的景观连接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中东部则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基于Zonation模型确定的生态廊道网络显示,廊道总体上趋向破碎化且质量下降,中东部及北部廊道受影响尤为严重,部分原廊道区域退化为非廊道区域。研究表明,区域的人类活动导致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的同时,也降低了区域景观连接度。研究结果可以为个旧市未来道路建设及矿产资源开发下的景观生态保护与保护区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为类似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安毅刘世梁侯笑云成方妍赵爽武雪
关键词:景观格局指数
云南省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数据集(1998-2012)
2017年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范为21°8’32"N-29°15’8"N,97°31’39"E-106°11’47"E,它与四川、贵州、广西和西藏4个省份接壤,并与缅甸、老挝和越南3国相邻。近年来,云南省的干旱事件频发,迫切需要开展区域内干旱相关的研究。采用Vicente-Serrano等在标准化降水指标基础上提出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探讨区域的干旱发生情况。针对云南省33个数据点,利用逐月的气象数据分别提取1998至2012年,各点3、6、12和24个月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数据结果表明,SPEI3、SPEI6、SPEI12和SPEI24随时间推移表现出相似的降低趋势,即区域内干旱趋势逐渐加强。数据集包括两部分:(1)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计算数据点的地理位置;(2)各点1998-2012年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数据集存储为.kmz,.shp和.xls格式,由9个文件组成,数据量为677 KB(压缩为2个文件,212 KB)。
刘世梁成方妍张月秋侯笑云武雪
关键词:干旱
贵州省露天矿区土地覆盖遥感识别数据集(2015)被引量:2
2017年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矿产分布地区,其中矿产用地及石矿开采用地在该地区土地覆盖分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区域内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域的60%以上,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区域露天矿区的监测和统计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维持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年Google Earth遥感影像,建立露天矿区解译标志库,识别提取可能的露天矿产用地;然后,利用历史的遥感影像,再次排除非露天矿区,最终获得贵州省露天矿区土地覆盖遥感识别数据集(2015)。结果表明,2015年贵州省内一共有1,084个露天矿产和采石场开采面,覆盖总面积约为90.96 km^2,约占贵州省面积的0.05%。露天矿区主要分布在贵州中西部,集中在遵义、毕节、贵阳和六盘水,而东南部露天矿区则相对较少。贵州省的大型露天矿区较少,多为小型露天矿区且分布较分散。露天矿区面积在0.5km^2以上的大型矿区仅占露天矿区总面积的2.5%,多分布于贵州东北部,即遵义、铜仁和贵阳。总体上,贵州省的露天矿区开采面积较大,整体分布表现为"多、小、散",该布局增加了矿区监控和管理工作的负担。通过目视解译Google Earth遥感影像,获取了较为清晰的贵州省露天矿区开采现状,一定程度反映了区域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数据集以.kmz和.shp格式存储,数据量为4.97 MB(压缩为2.57 MB)。
刘世梁成方妍侯笑云尹艺洁张月秋
关键词:露天矿区
基于移动窗口法与空间自相关的澜沧江下游景观破碎化时空动态
刘世梁安南南成方妍侯笑云董世魁
关键词:NDVI植被动态景观破碎化
大数据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与问题被引量:19
2017年
本文首先论述了大数据的内涵及与生态环境监测有关的大数据特点,阐述了我国生态监测中长期定位观测、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生态环境评价中大数据在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脆弱性、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评价中的应用,分析了大数据在生态监测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归纳总结了大数据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发展趋势。
董玉红刘世梁张月秋侯笑云成方妍
关键词:大数据生态环境监测生态评价
基于灯光数据的西南生态屏障区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分布特征
2017年
基于1998年、2003年、2008年和2013年4期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本文对西南生态屏障区建设用地的扩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8年到2013年,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共增加了19282.31 km^2。其中,广西和四川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从时间尺度上看,1998-2003年该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最大,为5.23%。与全国相比,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展强度处于中等水平。(2)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建设用地的重心呈南移趋势。(3)整个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展以边缘型扩展为主,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飞地型扩展不断减小,内填型扩展减小迅速。各地区建设用地仍以边缘型扩展为主,不同地区变化情况不同。(4)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发展对研究区建设用地的扩展至关重要。城镇人口的增加、游客的增多及经济的发展对建设用地的扩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刘芦萌刘世梁成方妍张月秋武雪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