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红霞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蛛网膜
  • 4篇蛛网膜下
  • 4篇蛛网膜下腔
  • 4篇蛛网膜下腔出...
  • 4篇网膜
  • 4篇下腔出血
  • 4篇膜下
  • 4篇出血
  • 3篇早期脑损伤
  • 3篇脑损伤
  • 2篇蛋白
  • 2篇蛋白相互作用
  • 2篇凋亡
  • 2篇实验性大鼠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凋亡
  • 2篇相互作用
  • 2篇相互作用蛋白
  • 2篇硫氧还蛋白相...
  • 2篇

机构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何朝晖
  • 5篇张红霞
  • 4篇车旭东
  • 4篇赵清
  • 3篇赵俊
  • 2篇孙晓川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颈内动脉弯曲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弯曲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动脉瘤患者(包括破裂动脉瘤患者及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及164例非动脉瘤患者(对照组)的一般病例资料,并通过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phy angiography,CTA)影像资料将每例患者颈内动脉弯曲程度分为迂曲(tortuosity)、折曲(kinking)、襻曲(coiling)。先对动脉瘤组与对照组间颈内动脉弯曲程度及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对颅内动脉瘤相关特征与颈内动脉弯曲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折曲在动脉瘤组及对照组中分别为47例(26.6%)及26例(15.9%),单因素分析显示折曲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显著相关(P=0.016),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折曲是影响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独立因素(P=0.002,OR=2.573,95%CI=1.426~4.641)。在颅内动脉瘤相关特征与颈内动脉弯曲相关性分析中,颈内动脉弯曲与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大小及个数无相关性。结论:颈内动脉折曲改变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赵俊向祥张红霞蒋登志梁译丹覃王何朝晖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检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及其相关凋亡因子的表达情况,探讨TXNIP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大鼠SAH模型。设立假手术组、SAH组、白藜芦醇干预对照组以及白藜芦醇干预组。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神经元TXNIP的表达,荧光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与TXNIP共定位,Western blot检测SAH后72h内各时间点及干预前后TXNIP、p-ASK-1、Caspase-3、Bax、Bcl-2的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干预前后皮质和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同时评估干预前后行为学和脑水肿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TXNIP主要表达于神经元胞质。荧光TUNEL检测发现,TXNIP与皮质下凋亡细胞存在共定位。与假手术组比较,TXNIP在SAH后12h表达开始逐渐增高,出血后早期各时间点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同时p-ASK-1、Caspase-3、Bax表达升高,Bcl-2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藜芦醇干预后TXNIP、p-ASK.1、Caspase-3、Bax出现下调(均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后凋亡率降低(P〈0.05),行为学评分、脑水肿亦得到改善(均P〈0.05)。结论SAH后早期TXNIP表达即开始升高,TXNIP可能通过其促凋亡作用加重SAH后早期脑损伤;而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TXNIP改善细胞凋亡和SAH大鼠预后。下调TXNIP的表达可能成为SAH后早期新的治疗措施。
赵清车旭东张红霞蒋登志孙晓川何朝晖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早期脑损伤细胞凋亡
依布硒林减轻DMT1诱导的铁死亡在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divalent metal transportor 1,DMT1)的表达变化及铁死亡情况,探讨依布硒林可能通过抑制DMT1的表达减轻铁死亡,从而对SAH后早期脑损伤起保护作用。方法血管内穿刺法构建SD大鼠SAH模型,免疫荧光检测脑皮质中DMT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表达定位,Western blot检测脑皮质中SAH后72 h内各时间点及侧脑室注射依布硒林后DMT1、GPX4的表达变化,检测细胞内铁沉积情况、铁含量、脂质过氧化物产物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等铁死亡指标,以及大鼠脑水肿和神经功能学评分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DMT1、GPX4表达于大鼠脑皮质神经元胞质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DMT1表达先升高,24 h降低后再次升高,48、72 h仍增高(P<0.01);而SAH后GPX4的表达降低,24 h显著降低(P<0.01),随后48、72 h继续降低(P<0.01)。与SAH组、溶剂组相比,依布硒林2 mg/kg组中DMT1降低(P<0.01);依布硒林4 mg/kg干预后DMT1表达降低显著(P<0.01),GPX4表达增高显著(P<0.01)。与SAH组、溶剂组相比,依布硒林4 mg/kg组中细胞内铁沉积减少,铁含量、MDA减少(P<0.01);GSH含量、GPX4活性增加(P<0.01)。神经功能学评分、脑水肿得到改善(P<0.01)。结论依布硒林可能通过抑制DMT1的表达减少铁向胞内转运继而减轻铁死亡,从而对SAH后早期脑损伤起保护作用。
张红霞蒋登志车旭东赵清赵俊向祥何朝晖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
依布硒林减轻DMT1诱导的铁死亡在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研究
何朝晖张红霞蒋登志车旭东赵清赵俊向祥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表达下调减轻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表达变化,检测干预前后TXNIP及下游凋亡因子表达,探讨TXNIP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的可能机制。方法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97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17只)、SAH组(32只)、Control si RNA组(12只)、TXNIP si RNA组(12只)、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照组(12只)、RES干预组(12只)。Western blot检测SAH后各时间点及干预前后TXNIP、p-ASK-1、Caspase-3表达变化,荧光共聚焦检测TXNIP在神经元定位,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与TXNIP共定位,同时进行脑水肿评估(6只/组)和行为学评分(12只/组)。结果采用TXNIP si RNA和TXNIP抑制剂RES干预后死亡率、行为学评分及脑水肿(F=7.964,P<0.05)得到改善。荧光共聚焦显示TXNIP在大鼠脑神经元广泛表达,且主要位于胞浆。荧光TUNEL提示TXNIP与皮层区及海马区凋亡细胞共定位。Western blot发现与Sham组(0.476±0.043,n=3)比较,TXNIP在SAH后12h(0.729±0.548)表达逐渐增高,72h(1.509±0.071)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伴随下游凋亡因子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06,P<0.05)。采用TXNIP si RNA和TXNIP抑制剂RES干预后,TXNIP表达下调(F=900.849,P<0.05,n=3),下游凋亡因子出现下降(p-ASK1,F=32.897,P<0.05;Caspase-3,F=89.120,P<0.05)。结论大鼠SAH后早期TXNIP表达增加,通过其促凋亡机制参与EBI发生,下调TXNIP能减轻大鼠SAH后EBI,这可能为临床SAH早期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赵清车旭东谭关平张红霞蒋登志孙晓川何朝晖
关键词: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细胞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