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春妹

作品数:14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5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植物
  • 7篇植物学
  • 7篇教学
  • 6篇植物学实验
  • 3篇实验教学
  • 2篇植物学实验教...
  • 2篇入侵
  • 2篇入侵植物
  • 2篇染色体
  • 2篇染色体数
  • 2篇染色体数目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学
  • 2篇细胞学研究
  • 2篇教学资源
  • 2篇菊科
  • 2篇核型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时期
  • 1篇豆芽

机构

  • 14篇中山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李春妹
  • 13篇刘莹
  • 8篇凡强
  • 7篇刘蔚秋
  • 7篇廖文波
  • 4篇张以顺
  • 3篇黄椰林
  • 3篇周仁超
  • 3篇石祥刚
  • 1篇李春妹
  • 1篇李韶山

传媒

  • 5篇高校生物学教...
  • 3篇生物学通报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广西植物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菌物学报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物学基础知识点与植物多样性的微课教学模块设计被引量:6
2017年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配合精心设计的场景、文字、旁白、图片等,采用多样化、灵活、简便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以建设中山大学"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目标,提出了植物学教学内容的微课模块设计方案。首先强调应该重视对植物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点的设计。其次针对植物界本身丰富的多样性,提出了从系统学、地理学、生态学、资源学,以及植物学人文关怀等模块进行多方位的微课布局。
廖文波石祥刚凡强刘蔚秋李春妹刘莹周仁超
关键词:植物学植物多样性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金鱼藻作为植物学实验材料的探讨
2022年
通过植物学实验教学实践,发现金鱼藻是一种优良的植物学实验材料.金鱼藻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其系统发育位置特殊,分布广,新鲜材料易于获取,成本低,且软硬程度适用于进行徒手制片.该物种茎和叶内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薄壁细胞内含有大量淀粉粒,可用于观察植物组织,作为沉水植物还可用于不同生境下植物叶片结构的比较观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增加新的实验材料和巧设实验项目,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李春妹周仁超凡强黄椰林刘莹
关键词:金鱼藻植物学实验植物组织
鲜花插花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20年
鲜花插花是将所选的新鲜花材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组合,形成一个优美的造型,表达出一定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鲜花插花,将植物的真实状态和美色呈现于实验室,增加实验室空间色彩,美化实验室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实验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植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
李春妹黄椰林刘莹
关键词:植物学实验实验教学
入侵植物五爪金龙根系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的侵染特征被引量:3
2019年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广泛侵染华南地区外来入侵植物五爪金龙。显微观察发现五爪金龙根系具有大量的泡囊,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大量脂质的富集和被分解成小脂质体,并通过透明或深色菌丝转移,说明了五爪金龙和DSE之间进行碳转移。富含脂质的泡囊可产生透明菌丝和自我复制,说明泡囊具有繁殖功能。富含脂质的泡囊和透明菌丝等非典型结构没有可分辨的或具透明的细胞壁,是活跃的真菌结构。透明菌丝和富含脂质的泡囊主要定殖在生理活性强的根组织中。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核是DSE的典型结构,主要定殖在相对不活跃的根组织中。DSE定殖于五爪金龙根的维管柱、皮层、表皮细胞和表面,同时延伸到土壤,在宿主植物和土壤之间形成连续的系统的真菌网络。根据DSE的多态性质、庞大的真菌网络和脂质的富集及其分布,探讨了DSE和入侵植物五爪金龙潜在的互惠共生关系。
李春妹李春妹
关键词:五爪金龙入侵植物互惠共生
对叶榕隐头花序及花的解剖观察
2019年
对叶榕隐头花序及花被的观察是桑科植物花部形态解剖实验的难点.以新鲜的对叶榕隐头花序为材料解剖,发现对叶榕为雌雄异株,但也存在雌雄同株的现象,且雄花、瘿花和雌花均具花被,而非如《中国植物志》所述仅雄花具花被.据此对前人有关对叶榕的花的形态描述进行补充补缺,并以此为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及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李春妹于润贤张以顺刘蔚秋刘莹
关键词:对叶榕植物学实验
我国原生植物假泽兰(菊科)的细胞学研究
2018年
该文研究了我国原生植物假泽兰(Mikania cordata)台湾花莲居群、苗栗居群、宜兰居群以及台北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结果表明:所有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第一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长臂中部具有次缢痕,显著大于其余染色体。各居群的核型公式皆为2n=18m+18sm,核型均为2B型,染色体内不对称性指数(A_1)的变化范围为0.38~0.39,染色体之间不对称性指数(A_2)的变化范围为0.30~0.32。此为我国假泽兰居群染色体数目的唯一报道,也是对该种核型的首次报道。结合前人对假泽兰染色体数目的研究结果,认为假泽兰存在种内非整倍性现象,但在中国台湾的居群中目前仅发现基于x=18的二倍体(2n=36)。假泽兰的第一对染色体的长臂中部具次缢痕,与假泽兰属已报道的核型相似,这一次缢痕可作为假泽兰属的细胞学标记。核型资料、野外观察以及ISSR数据显示薇甘菊(M.micrantha)在我国的成功入侵与入侵种和本土种之间的杂交渐渗无关。根据标本记录和野外考察结果,我国假泽兰现在的分布区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缩减,推测生境的破坏和薇甘菊的侵入可能是导致假泽兰在中国台湾地区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蒋露张艳武郭强刘莹李春妹
关键词:菊科染色体数目核型
我国入侵植物薇甘菊(菊科)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为了解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细胞学特性,研究了薇甘菊在我国广东东南部4居群和台湾2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结果表明,所有居群的薇甘菊染色体数目均为2n=36,第一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长臂中部具有次缢痕,显著大于其余染色体。广东深圳大学和深圳水库居群的核型公式为2n=20m+14sm+2st;广东汕头、阳江和台湾屏东居群为2n=22m+12sm+2st;台湾宜兰居群为2n=18m+16sm+2st。此前有报道薇甘菊深圳大学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推断为制片过程中第一对染色体从次缢痕处断裂而导致的计数错误。因此,薇甘菊虽存在非整倍性和多倍性变化,但在广东东南部和台湾的入侵居群中目前仅发现基于x=18的二倍体(2n=36),该种在这些地区的成功入侵与多倍性无关。
蒋露张艳武郭强刘莹李春妹
关键词:菊科染色体数目核型薇甘菊
黄豆芽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21年
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增加新鲜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发现黄豆芽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实验材料。黄豆芽具有取材方便、价格低廉、操作简易等特点,可用于观察植物输导组织、保护组织、根的初生结构和胚轴的结构等实验内容,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李春妹石祥刚刘蔚秋刘莹凡强
关键词:黄豆芽植物学实验
林奈二界系统中的植物界在演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被引量:2
2016年
植物界的系统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形态演化和形态建成事件,从而促进了植物界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向陆生的演化。在45亿年以前,炽热的地球形成,经历了5亿年的演化形成了原始生命;又经历大约5亿年的演化形成了原核蓝藻;直至14亿年前才最终演化形成真核藻类,并一直延续到6亿年前的寒武纪;此后,于5亿-3.9亿年前,出现了苔藓的精子器、颈卵器,以及高等植物的胚。4.75亿-4.25亿年前,依次出现了水生蕨类的维管组织,以及裸子植物的胚珠;3.75亿年前,开始出现种子,而在1.8亿年前最终形成了被子植物的花和果实。
刘蔚秋廖文波石祥刚李春妹刘莹凡强
关键词:植物界地质时期被子植物真核生物
植物学实验教学中数字切片的应用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克服传统玻璃切片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局限性,利用全自动显微镜扫描系统将玻璃切片制作为数字切片,建立数字切片库,并与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植物学实验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实验技能,促进相关教学资源的分类管理和持续利用,有效推动植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实验教学实践为例,介绍数字切片的制作过程、应用和不足,以期为更好地利用现代化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技术和方法提供帮助。
李春妹凡强张以顺刘莹刘蔚秋廖文波
关键词:数字切片植物学实验实验教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