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辉

作品数:3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团簇
  • 2篇纳米
  • 2篇纳米团簇
  • 2篇STM
  • 1篇担载
  • 1篇地磁
  • 1篇性能表征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纪
  • 1篇扫描隧道显微...
  • 1篇石墨
  • 1篇石墨烯
  • 1篇中扬子
  • 1篇重磁化
  • 1篇褶皱
  • 1篇褶皱带
  • 1篇华南地块
  • 1篇古地磁
  • 1篇
  • 1篇HOPG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篇张辉
  • 2篇谭大力
  • 2篇包信和
  • 1篇谈晓冬
  • 1篇傅强
  • 1篇姚运喜
  • 1篇韩玉林
  • 1篇崔义
  • 1篇张镇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Ru(0001)表面石墨烯的外延生长及其担载纳米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被引量:24
2009年
采用室温下吸附乙烯结合高温退火的方法在Ru(0001)表面上制备了单层石墨烯结构.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光电子能谱(UPS)研究了石墨烯的生长过程以及石墨烯的表面形貌和结构.以单层石墨烯为模板,制备了尺寸和空间分布比较均一的Pt纳米团簇.
张辉傅强崔义谭大力包信和
关键词:石墨烯STM纳米团簇
白垩纪同褶皱重磁化组分揭示中扬子褶皱带构造旋转过程被引量:3
2007年
为研究中扬子褶皱带的变形过程,对重庆万州地区中三叠世灰岩和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系统热退磁表明,侏罗纪样品受现代地磁场重磁化严重,三叠纪样品分离出3个重磁化组分:低温(0~200℃)、中温(200~360℃)和高温(400~460℃)组分.低温组分分布于现代地磁场方向附近,可能为黏滞剩磁.逐步展平褶皱检验显示:中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33%±8%时获得,相应古地磁方向为Dec=11.2°,Inc=45.2°(α95=4.5°,N=34),对应古地磁极位置79.3°N,219.5°E(dp=3.6°,dm=5.7°);高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50%±27%时获得,在95%置信范围内取褶皱展平至70%,相应古地磁方向为Dec=24.2°,Inc=49.0°(α95=3.6°,N=23),对应古地磁极位置为69.2°N,195.5°E(dp=3.1°,dm=4.8°).与白垩纪参考古地磁方向或极位置比较,上述重磁化组分揭示该地区在褶皱变形的中期经历了12.8°±3.5°的顺时针旋转,而变形后期以来没有发生旋转.结合前人数据,认为中扬子褶皱带万州-香溪段部分弯曲是由弯山构造引起的;湖北蒲圻地区在褶皱变形末期以来经历了27.5°±5.8°的顺时针旋转,因此至少50%的构造旋转是由于弯山构造导致的.中扬子褶皱带发生于侏罗纪末期和早白垩纪的褶皱造山事件也揭示了华南-华北地块碰撞可能一直持续到早白垩纪早期.
张辉谈晓冬韩玉林
关键词:重磁化华南地块古地磁三叠纪
铂纳米团簇在修饰的HOPG表面的生长及性能表征被引量:6
2006年
用扫描隧道显微术研究了经过不同方法处理的高定向裂解石墨(HOPG)表面的性质以及铂在其上的成核和生长。通过控制氩刻及氧化时间,在HOPG表面制备出分布和大小均匀的坑。这些纳米坑具有较强的活性,在后面的金属铂沉积过程中成为铂团簇的成核中心。通过控制坑的密度和分布,可以很好地控制沉积的铂团簇的分布及大小。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电子性质进行了研究,并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研究了甲醇在该体系的吸附行为。
张辉张镇姚运喜谭大力包信和
关键词:纳米团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