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秋
- 作品数:14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 肿瘤高危人群行^(18)F-FDG PET/CT全身扫描对恶性肿瘤筛查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CT)全身扫描在肿瘤高危人群中进行恶性肿瘤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进行检查的体检者,筛选出肿瘤高危人群(高危组)共591例,肿瘤高危人群的纳入标准是在体检者中(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血清CEA、AFP、CA199、CA153中至少有一项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者。选取同期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的普通人群(普通组),共5 113例作对照。对上述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在PET/CT影像学检查中为阳性的患者进行病理结果随访,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和研究高危组和普通组的恶性肿瘤检出率及PET检查结果。结果:(1)高危组的恶性肿瘤检出率(38.46‰)明显高于普通组(2.95‰)。高危组和普通组的肿瘤病理类型谱相近,发病率最高的均为肺癌;(2)高危组的PET/CT检查假阳性率(21.4%)低于普通组(34.4%)。高危组和普通组的假阳性种类谱相近,均以鼻咽部炎症导致的假阳性病例最常见;(3)高危组和普通组中所有男性和女性的恶性肿瘤检出率分别为7.1‰和5.5‰,性别对恶性肿瘤检出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4)将高危组和普通组中所有人群按照年龄分为4组,各年龄组的恶性肿瘤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60岁以上组(16.05‰)、50~60岁组(8.28‰)、40~50岁组(5.10‰)、40岁以下组(1.50‰);(5)肿瘤标志物升高5倍以上组的恶性肿瘤检出率明显高于肿瘤标记物升高5倍以下组。结论:PET/CT检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对60岁以上肿瘤标志物升高的肿瘤高危人群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肿瘤标志物升高患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杨玉婷陈苒王欣璐尹吉林张金赫钟建秋周文彬
- 关键词:18F-FDGPET/CT肿瘤标志物
- 131I标记肿瘤靶向复合物RGDyC-PEG-PAMAM的合成过程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背景:近年来,分子影像对疾病诊疗的关键作用日益彰显,目前已筛选出大量决定疾病发展进程的关键分子靶点,并针对靶点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而作为最早应用于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是为数不多的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的分子成像技术...
- 钟建秋
- 关键词:131I标记SPECT显像肿瘤靶向生物活性
- 文献传递
- PET/MRI双模态显像剂^(68)Ga-NOTA-SPIO的制备及其性质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制备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PET/MRI双模态显像探针^(68)Ga-NOTASPIO,对其体外及部分体内生物学性质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作为PET/MRI双模态显像剂的可能。材料与方法制备出前体SPIO-PEG2000-NOTA,并对其表征进行检测。采用"一锅法"对前体进行放射性标记,制备出双模态探针^(68)Ga-NOTA-SPIO,采用快速薄层层析法测定标记率。评估其体外稳定性和脂水分配系数,并观察其在正常鼠的体内生物学分布。结果制备出分散均一、粒径均匀的前体SPIO-PEG2000-NOTA;并合成双模态探针^(68)Ga-NOTA-SPIO,标记率达99%,脂水分配系数Log P=-2.60±0.13,在磷酸盐缓冲液和胎牛血清中2 h内的放化纯度均>95%。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实验显示,该探针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脾脏,血液中廓清速度较快。结论 "一锅法"合成双模态探针^(68)Ga-NOTA-SPIO标记率高、无需纯化,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相容性,可用于后续的PET/MRI双模态显像研究。
- 吴凡王欣璐尹吉林张金赫欧阳习周崝杨玉婷钟建秋
-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分子探针诊断显像
- 不摄取131I的滤泡状甲状腺癌骨转移综合治疗一例
- 2017年
- 患者女.45岁。2012年9月因“左颈部胀痛、不适2年,发现包块半年”人院。入院检查见左侧耳垂下及耳垂后软组织肿胀、突起,可扪及直径约3-4cm包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无压痛,颈部转动明显受限。
- 钟建秋章明禹晖王欣璐尹吉林张金赫
- 关键词:131I甲状腺滤泡状软组织肿胀入院检查
- RGD靶向树状纳米粒的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及其产物的质量鉴定
- 钟建秋王欣璐陈永明尹吉林杨玉婷吴凡李华安梁大成褚曰环张金赫
- 靶向整合素α_vβ_3受体的新型RGDyC-PEG-PAMAM纳米探针的设计制备、^(131)I标记及其质量控制被引量:3
- 2018年
- 本研究以具有优良生物学性能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为纳米载体,将具有肿瘤靶向性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与纳米载体相连,并通过放射性核素^(131)I进行标记,对标记物的体内外药效学性质进行评价,探讨将其应用于肿瘤特异显像和靶向治疗的可能性。从多肽化学修饰法角度设计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RGDyC),利用点击化学法引入双功能基团PEG(NHS-PEG-MAL),采用"一锅两步"法制备RGDyC-PEG-PAMAM纳米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和紫外光谱进行表征确定产物,并检测纳米粒径分布和电位,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态大小及分布;进一步采用氯胺T法进行^(131)I标记,并测定标记率、标记物的稳定性及脂水分配系数。所设计的RGDyC-PEG-PAMAM纳米复合物制备产率为62.09%,^(131)I对其标记率为94.68%~98.87%,标记物在体外72h后放化纯大于80%,脂水分配系数lg P(正辛醇/水)为-1.59±0.09。所设计的RGDyC-PEG-PAMAM可采用氯胺T法成功完成^(131)I标记,制备与标记过程高效、简捷,标记物^(131)I-RGDyC-PEG-PAMAM具有良好稳定性和较高亲水性,成药性良好,为后期进一步考察体外肿瘤细胞摄取与生长抑制、评估人癌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治疗及肿瘤显像等体内外药效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31)I-RGDyC-PEG-PAMAM有可能作为一个新型SPECT探针应用于肿瘤特异显像与靶向治疗。
- 钟建秋王欣璐陈永明尹吉林杨玉婷吴凡李华安梁大成褚曰环张金赫
- 关键词:^131I标记整合素ΑVΒ3
- 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RGD靶向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质量鉴定
- 钟建秋王欣璐张金赫陈永明尹吉林
- 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靶向修饰及放射性核素标记研究进展
- 2016年
- 纳米分子在体内具有药物载体的特性,与生物靶向分子结合,可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与放射性核素的结合,可实现在体内靶向分布与靶向聚集的可视化,从而达到对特定病变的显像或治疗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新型树状纳米分子聚乙酰胺-胺(PAMAM)的靶向分子修饰及核素标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钟建秋王欣璐尹吉林张金赫
- 关键词:聚酰胺-胺纳米微粒靶向同位素标记
- 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的靶向修饰及放射性核素标记研究进展
- 钟建秋王欣璐尹吉林张金赫
-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及其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7年
-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B)为临床常见病,但由于其影像特征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差异性大,易误诊漏诊。为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笔者结合现有研究,总结了FDB各种影像学检查的特征,特别在核医学方面的特征,以为FDB的诊断提供多方面的思路。
- 钟建秋张金赫尹吉林
-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诊断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