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俊杰
- 作品数:5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徐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外源性黄体酮对新生小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研究外源性黄体酮对新生小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injury,HI)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40只出生后7日龄雄性野生型(C57BL/6J)小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生理盐水组(WS)、假手术+黄体酮组(WSP)、缺血缺氧+生理盐水组(WT)、缺血缺氧+黄体酮组(WTP)。小鼠于HI后24h断头取脑,应用ELISA方法检测脑组织内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和IL-6的表达;另-亚组于HJ后72h,经心脏灌注处死,取脑,冰冻切片,应用尼氏染色评价梗死面积和脑组织损伤,应用Fluoro-JadeB(F-JB)染色检测神经元死亡。结果缺血缺氧可以导致新生小鼠脑组织坏死和神经元死亡。与缺血缺氧组相比,外源性黄体酮治疗组的脑梗死面积和神经元死亡明显减少(P〈0.05)。缺血缺氧可促进脑组织内炎症因子IL-1和IL-6的释放,外源性黄体酮治疗可以抑制缺血缺氧诱导的IL-1和IL-6的释放(P〈0.05)。结论黄体酮可减少新生小鼠缺血缺氧脑组织的坏死和神经细胞死亡,其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周洁陆俊杰祖洁刘洁金国良周妍韩晶晶花放
- 关键词:黄体酮缺血缺氧脑损伤新生小鼠
- 经微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联合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1例临床研究被引量:31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联合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和(或)支架植入术等多模式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收集优先行头颈联合CTA检查,部分患者优先行头颅MRA检查,以上二者之一影像学检查提示本次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责任大血管完全闭塞,连续入选患者共计106例,并直接行急诊脑血管支架取栓术失败,术后仍存在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共21例,经微导管注入替罗非班行补救性血管再通治疗,包括使用球囊成形或支架植入术以开通闭塞的血管。比较补救性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前后的脑血管造影结果、住院以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中经补救性血管再通治疗后术后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CI 2b/3级18例(85.7%);患者均未发生再发脑梗死及责任血管血运重建事件;良好预后10例(47.6%);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经微导管注射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和(或)支架植入术等血管再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是相对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 陆俊杰张洋张清清陈国芳郑伟王磊张冠群傅新民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SOLITAIRE替罗非班
- CT-DRAGON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转归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CT-DRAGON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5月至2019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治疗前进行CT-DRAGON评分,在治疗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CT-DRAGON评分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67例患者,年龄(68.69±11.63)岁,中位CT-DRAGON评分为5分(四分位数间距:4~7分),基线NIHSS评分为(17.45±5.19)分。35例(52.2%)转归良好,32例(47.8%)转归不良,其中13例(19.4%)死亡。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CT-DRAGON评分是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1.997,95%可信区间1.271~3.136;P=0.00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CT-DRAGON评分预测临床转归的曲线下面积为0.808(95%可信区间0.706~0.911;P<0.001)。最佳截断值为5分,对应的敏感性为65.6%,特异性为80.0%。结论基线CT-DRAGON评分能有效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时的临床转归。
- 张洋马庆防傅新民陆俊杰张清清陈国芳平蕾
- 关键词:卒中血栓切除术血栓溶解疗法
- 基于颅脑CT灌注成像筛选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血管内再通治疗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基于颅脑CT灌注成像(CTP)筛选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发病12 h内、责任血管椎基底动脉完全闭塞且住院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39~94岁,平均年龄63.32岁。行一站式颅脑CT平扫和CTP检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血管内治疗联合标准脑梗死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标准脑梗死药物治疗。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两组血管再通、颅脑CT平扫评估症状性出血,用颅脑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评估再闭塞情况;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 RS)对比两组临床预后和90 d死亡率。结果60例基底动脉完全闭塞处于梗死前期缺血的程度为Ⅰ~Ⅱ1期。其中治疗组Ⅰ1期11例,Ⅰ2期7例,Ⅱ1期12例;对照组Ⅰ1期10例,Ⅰ2期6例,Ⅱ1期14例。治疗组术后血流TICI分级2b或3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3.33%(28/30)vs 6.67%(2/30);P<0.01]。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60.00%vs 13.33%;P<0.01)。治疗组90 d死亡率低于对照组(26.67%vs 66.67%;P<0.01)。治疗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虽然高于对照组(10.00%vs 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治疗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26.67%vs66.67%;P<0.01)。结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12 h内,经一站式颅脑CT平扫和CTP检查筛选处于梗死前Ⅰ~Ⅱ1期,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和标准脑梗死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显著,预后良好。
- 张清清傅聪傅新民傅新民马庆防陆俊杰陆俊杰平蕾平蕾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基底动脉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