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燕
-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T各向同性成像对骨膜反应的显示研究——与平片及病理对照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前瞻性研究各向同性CT图像对骨膜反应的显示能力。资料与方法对于拟诊长骨病变的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和64层CT各向同性扫描;对其中48例手术病理证实有骨膜反应者采用双盲法阅读其X线平片、CT横断位及长轴位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比3种方法显示骨膜反应的平均评分与病理的符合率,并行χ2检验。结果各向同性的CT长轴位MPR图像对骨膜反应的显示能力明显好于CT横断位图像(χ2=7.22,P<0.05),但与X线平片无明显差异(χ2=0.98,P>0.05)。结论 CT常规扫描显示骨膜反应的难点已基本由各向同性CT长轴位MPR图像解决。
- 陈海松李晓飞韩燕徐文坚柳澄
- 关键词:骨膜
- 低磷酸酶血症的骨X线表现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低磷酸酶血症骨骼病变的x线表现。方法经临床确诊的5例低磷酸酶血症中男3例、女2例,年龄5个月至23岁,婴幼儿1例、儿童3例,成人1例。分析其实验室检查结果、骨病变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结果5例患者生化检查结果:血清碱性磷酸酶降低,分别为8、20、13、21、18U/L。血清磷酸氨基乙醇水平升高,分别为16.5、13.5、21.6、18.7、28.9μmol/L。尿中磷酸氨基乙醇水平升高,分别为2350、9120、3520、5280、1820μmol/L。血钙升高,分别为4.2、5.6、4.9、6.1、3.5mmol/L。X线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低5例,干骺端增宽凹陷4例,临时钙化带变薄或消失4例,长骨弯曲4例,病理性骨折1例。结论低磷酸酶血症相对特殊的X线表现对诊断有提示作用,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可与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成骨不全等鉴别并确诊。
- 陈海松李晓飞韩燕曹庆选徐文坚
- 关键词:骨疾病代谢性放射摄影术
- 原发性高磷酸酶血症患儿骨骼X线异常表现
- 2014年
-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磷酸酶血症患儿骨骼X线异常表现。方法分析21例原发性高磷酸酶血症患儿骨骼异常X线表现。结果双侧长管状骨骨干增粗、对称性弯曲(21/21,100%),皮质增厚分层(14/21,66.67%),骨干骨皮质变薄、骨质吸收并髓腔增宽呈多囊状(7/21,33.33%),骨密度增高(17/21,80.95%)或减低(4/21,19.05%),并见多发骨折(5/21,23.81%)。掌、指骨(13/13,100%)和跖、趾骨呈"长方框"状(12/12,100%),掌、指骨(5/13,38.46%),跖、趾骨(3/12,25.00%)梭形增粗。颅骨见多发圆形骨质吸收区(12/15,80.00%),颅板增厚呈磨玻璃样(13/15,86.67%),异常增大(11/13,84.62%),颅底骨增厚硬化(13/13,100%)及牙槽骨骨硬板骨质疏松或消失(8/13,61.54%)。胸腰椎塌陷变扁(18/18,100%)或呈"夹心椎"(16/18,88.89%);骨盆骨质软化、髋臼内陷、呈小骨盆腔变形(5/5,100%);锁骨、肩胛骨增粗、膨大(7/12,58.33%),肋骨增宽、皮质与髓腔界限不清(8/12,66.67%),肋间隙变窄(5/12,41.67%),可见肋骨骨折(1/12,8.33%)。结论高磷酸酶血症患儿骨骼异常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
- 陈海松韩燕李晓飞耿青冯卫华林吉征
- 关键词:X线骨骼
- 前扣带回与背外侧额前皮质的功能连接影响执行控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执行控制过程中健康人大脑前扣带回(ACC)与背外侧额前皮质(DLPFC)之间的功能连接及其与行为学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1至5月25名17~20岁的健康志愿者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进行3.0T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注意网络测试(ANT)作为试验范式,计算ACC和DLPFC之间的功能连接,并与ANT的行为学得分做相关分析。结果在执行控制过程中,背侧ACC(dACC)与两侧的DLPFC之间存在显著的功能连接,其中左侧的dACC和DLPFC之间的功能连接系数与执行控制的行为学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63;P〈0.01)。结论ACC与DLPFC之间存在功能连接,并对注意的执行控制功能存在有利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注意功能中相关脑区的功能整合作用。
- 韩燕徐君海尹训涛张栋徐文坚逄增昌葛海涛刘树伟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大脑皮质扣带回
- 良恶性骨肿瘤的MRI鉴别诊断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通过MRI表现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寻找良恶性骨肿瘤的MRI鉴别诊断征象。材料与方法回顾手术病理证实典型的良恶性骨肿瘤156例,其中良恶性骨肿瘤各78例,(已剔除良恶性交界性肿瘤或侵袭性肿瘤,如韧带样纤维瘤、骨巨细胞瘤等),进行MRI征象及病理学对照,找出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点。全部病例平扫采用包括T1WI、T2WI、T2WI脂肪抑制序列、扩散成像(DWI)。81例行增强扫描采用T1WI。对各种征象在良恶性骨肿瘤中的出现率做统计学分析。结果骨骼为中心的软组织肿块98.5%(64/65)为恶性,1.5%(1/65)为良性,两者有显著性差别(u=2.98,P<0.01)。肿瘤边界清楚者47.6%(39/82)为恶性,52.4%(43/82)为良性,两者无显著性差别(u=1.45,P>0.05)。DWI高信号者,51.6%(65/126)出现于恶性骨肿瘤,48.4%(61/126)出现于良性骨肿瘤,两者无显著性差别(u=1.27,P>0.05)。有肿瘤周围水肿者66.7%(60/90)为恶性,33.3%(30/90)为良性,两者有显著性差异(u=2.65,P<0.05)。出现放射状骨膜反应与骨膜三角者93.8%(45/48)为恶性,6.2%(3/48)为良性,两者有显著性差异(u=2.83,P<0.01)。病变区域明显强化者,71.0%(49/69)出现于恶性骨肿瘤,29.0%(20/69)出现于良性骨肿瘤,两者有显著性差别(u=2.33,P<0.05)。结论骨内病变周围软组织肿块是恶性骨肿瘤的可靠征象。放射状骨膜反应与骨膜三角强烈提示恶性骨肿瘤,少数情况下也可见于良性肿瘤。异常信号边界清楚与否、病变周围水肿、DWI高信号对骨肿瘤良恶性鉴别意义不大。病变区域明显强化者,以恶性骨肿瘤居多。
- 陈海松韩燕耿青冯卫华林吉征
- 关键词:骨肿瘤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