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单鸿伟

作品数:18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心肌
  • 4篇血管
  • 3篇蛋白
  • 3篇心肌梗死
  • 3篇细胞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急诊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梗死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胸痛
  • 2篇血管成形
  • 2篇血管成形术
  • 2篇血管成形术后
  • 2篇血管成形术后...
  • 2篇再狭窄

机构

  • 10篇内蒙古医科大...
  • 5篇内蒙古医学院...
  • 4篇复旦大学
  • 4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作者

  • 18篇单鸿伟
  • 5篇牛君义
  • 4篇崔晓迎
  • 4篇陈凤英
  • 4篇陈晓春
  • 3篇葛均波
  • 3篇邹云增
  • 3篇葛智平
  • 3篇张红梅
  • 3篇肖燕
  • 2篇赵美丽
  • 2篇瞿海龙
  • 2篇郑奇
  • 2篇王坚
  • 2篇陈凤英
  • 1篇郑兰华
  • 1篇吕政
  • 1篇孙爱军
  • 1篇宋威
  • 1篇赵王磊

传媒

  • 2篇内蒙古医学杂...
  • 2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血管与腔内血...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应用剂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未接受溶栓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晚一次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每晚一次口服10 mg阿托伐他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应用药物前、应用药物后1个月及18个月血脂指标、血生化指标、心脏功能指标。结果(1)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后1个月、18个月,观察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8个月TC、LDL-C和TG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个月,两组治疗后18个月HDL-C均较治疗后1个月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心脏功能比较:治疗后1、18个月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径(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血液生化指标比较:治疗后1、18个月,观察组的人Ⅲ型前胶原肽(PⅢ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3个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3个指标均于治疗后18个月明显低于治疗后1个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再发心血管事件比较:再发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为7.23%,对照组为13.5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长期应用高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AMI患者预后,效果安全可靠。
张红梅谢秀峰单鸿伟郑奇蒋鹏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急性心肌梗死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有创机械通气(IMV)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20年2月4日至3月25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在援鄂期间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接受IMV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程及住院期间临床转归,记录患者IMV前48 h、IMV后48 h及脱机后48 h或死亡前最后一次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包括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3例患者中病情好转13例,死亡30例.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岁:67.6±7.3比58.5±11.9,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比例更高(53.3%比15.4%,63.3%比23.1%,26.7%比0%,均P<0.05),发病至入院、入ICU时间及行IMV时间更长(d:分别为9.17±5.00比5.07±2.49、17.10±7.11比12.23±5.05、17.90±7.46比12.61±5.60,均P<0.05).死亡组患者IMV后IL-6和TNF-α水平较IMV前48 h和好转组均显著升高,尤其是IL-6水平明显高于好转组IMV后48 h和脱机后48 h〔ng/L:800.00(194.25,2000.00)比22.03(6.66,28.21),3204.00(1264.88,5000.00)比5.00(3.98,12.27),均P<0.01〕.死亡组患者死亡前最后一次IL-10水平明显高于好转组脱机后48 h〔ng/L:55.89(26.07,100.14)比3.53(2.76,12.36),P<0.05〕.两组各时间点IL-2和IL-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患者年龄、基础疾病、IMV后IL-6水平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优势比(OR)=0.821,95%可信区间(95%CI)为0.695~0.968〕和合并高血压(OR=0.027,95%CI为0.002~0.378)、糖尿病(OR=0.054,95%CI为0.005~0.611)、冠心病(OR=0.042,95%CI为0.002~0.968)等基础疾病以及IMV后的IL-6水平(OR=0.902,95%CI为0.819~0.994)是危重型新冠肺炎IMV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
单鸿伟吕政肖燕李春阳王坚贺利平陈凤英
关键词:有创机械通气炎性细胞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加重大鼠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损伤和损伤加MSCs移植组,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导管扩张大鼠胸腹主动脉创建动脉损伤模型。贴壁法培养大鼠MSCs,经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荧光标记后,以2×10^6数量经导管注入移植组大鼠主动脉内。术后第1、2、6周取材寻找DAPI标记的MSCs,行组织形态学及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PDGFR)家族干细胞因子的受体(c—ki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移植术后1~2周,可见DAPI标记MSCs归巢到损伤内膜表面或中膜近内膜处,并表达d—SMA。移植组和损伤组新生内膜表面均表达少量c-kit,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正常对照组血管中膜α-SMA均匀强表达,PCNA表达微弱,无新生内膜。移植组新生内膜中PCNA和α—SMA表达均强于损伤组。术后6周,移植组新生内膜/中膜面积百分比和管腔面积狭窄率均较损伤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主动脉移植的骨髓MSCs可归巢到严重受损的主动脉内膜上,并分化为平滑肌样细胞,参与新生内膜的形成,加重大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
陈晓春单鸿伟瞿海龙葛均波葛智平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再狭窄
基于症状的临床思维培养在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基于症状的临床思维培养在诊治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选2019年1月—10月本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本科生和在读研究生共180名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开展培训)和观察组(采取以症状为导向的临床思维培养方式开展培训),观察两组培训后的考核结果、疾病诊断正确率与疾病确诊时间。结果观察组的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得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以及主动脉夹层的确诊时间比对照组更短,疾病诊断诊断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在胸痛患者诊治中采取基于症状的临床思维培养方式能提升住院医师及研究生疾病诊断效率,缩短其疾病确诊时间,提高其理论及操作技能。
单鸿伟肖燕乔楚柯
关键词:胸痛临床思维培养症状
骨髓MSCs移植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s/)移植对大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随机将54只大鼠分为对照组、球囊损伤组和损伤加MSCs移植组,用PTCA球囊导管扩...
单鸿伟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狭窄
文献传递
cTnT对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和预后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5年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ard iac tropon in T,cT nT)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 le ang ina pectoris,UA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国内外近年来主要研究概况进行分析综述。结果表明cT nT在心肌缺血、缺氧损伤时大量释放入血,可使血液中水平明显升高,能敏感的反映心肌损伤,对UAP危险分层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单鸿伟葛智平
关键词:心肌肌钙蛋白T不稳定性心绞痛
血液灌流和纳洛酮治疗氯氮平中毒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和纳洛酮治疗氯氮平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7年8月至2014年4月救治的41例急性氯氮平中毒患者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血液灌流和纳洛酮治疗组(21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洗胃、利尿、导泻、保护脏器功能等治疗,血液灌流和纳洛酮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用HA230灌流器以150 ~ 200 ml/min流速血液灌流2h,血液灌流后在4h内静脉滴注纳洛酮0.5 mg/kg.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5d后病死率、昏迷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血液灌流和纳洛酮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10.0% (2/20)和4.7%(1/2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昏迷时间分别为(30±14)h和(19±10)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中有8例患者(44.4%)出现吸入性肺炎,血液灌流和纳洛酮组中仅有1例(6.2%)出现吸入性肺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灌流和纳洛酮组和常规治疗组其他并发症如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学异常、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癫(痫)发作、深静脉穿刺部位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0%(4/21)比25.0%(5/20),38.1%(8/21)比35.0%(7/20),19.0%(4/21)比15.0%(3/20),23.8% (5/21)比10.0%(2/20),9.5%(2/21)比10.0%(2/20),23.8% (5/21)比0.0,9.5%(2/21)比0.0](均P>0.05).结论 血液灌流和纳洛酮联合治疗可缩短氯氮平中毒患者昏迷时间,降低吸入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
单鸿伟崔晓迎牛君义张红梅赵王磊陈凤英
关键词:氯氮平中毒血液灌流纳洛酮
大鼠血清HDL-C/LDL-C比值对大鼠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增殖及ABCA1、ICAM-1、MCP-1表达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大鼠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增殖及ABCA1、ICAM-1及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雌性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PTCA球囊导管(2.5 mm×10.0 0mm)加压及反复推拉损伤胸腹主动脉和剥脱内膜,创建大鼠动脉损伤模型.实验组术前1周开始给予含有4%胆固醇、0.5%胆酸钠、1096猪油、0.2%丙基硫氧嘧啶和85.3%基础饲料的高脂喂养,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术后2周和6周,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静脉血检测血脂,取同段胸腹主动脉做石蜡切片,行组织形态学检查,利用抗大鼠ABCA1、ICAM-1、MCP-1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术后2周时,实验组大鼠血清LDL-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为(3.16±1.09)mmol/L和(0.22±0.09) mmol/L;6周时为(16.85±2.39)mmol/L和(0.24±0.08)mmol/L(P值均<0.01)。术后2周时,实验组HDL-C/LDL-C比值为0.55±0.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9±1.39; 6周时分别为0.29±0.05和6.46±2.55(P值均<0.01),HDL-C储备逐渐消耗,HDL-C/LDL-C由高脂喂养前的6.76降至0.55和0.29,但未低于0.25。术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可见腹主动脉新生内膜形成,6周时更明显,实验组新生内膜增厚虽较对照组稍加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实验组新生内膜表面ABCA1、ICAM-1和MCP-1表达均明显强于对照组。实验组HDL-C/LDL-C比值与新生内膜厚度呈负相关。结论血清HDL-C具有抗LDL-C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随着HDL-C/LDL-C比值下降,抗粥样硬化作用减弱,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新生内膜ABCA1表达,促进胆固醇逆转运有关,而与减少单核细胞粘附、趋化,从而减轻炎性反应的关系可能不大。
陈晓春单鸿伟赵美丽丁峰邹云增孙爱军葛均波
关键词:新生内膜内膜增殖ABCA1静脉血检测血管损伤
青年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青年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危险因素及特点。方法:选取2017-01~2019-1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年龄为18~45岁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282例为病例组,对照组280例为同期自然人群,对所有病例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资料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高血压、家族史、吸烟、性别、年龄和饮酒均是青年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年出血性脑血管病组中脑血管病史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18例脑出血病人中有38例行CTA或MRA或DSA检查,显示有18例为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脑出血,占脑出血的8.3%(18/218);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44例行CTA或MRA或DSA检查,其中3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50%(32/64),占青年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11.4%(32/280)。结论:青年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家族史、吸烟、年龄、性别、饮酒和脑血管病史等,其中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
肖燕赵燕平赵世刚单鸿伟
关键词:青年出血性脑血管病
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容易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预防血小板聚集,阻止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对于血栓负荷较重或高凝血体质的患者,尽管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PCI术中或术后仍会出现血栓事件,而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使此类患者受益,减少心血管血栓事件的发生。然而,对于存在高出血风险的ACS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替罗非班注射液是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现行的临床指南未推荐常规应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探讨替罗非班在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的应用进展。
赵国磊单鸿伟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替罗非班血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