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爱萍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细胞
  • 2篇急性
  • 2篇急性白血
  • 2篇急性白血病
  • 1篇凋亡
  • 1篇血小板
  • 1篇预后
  • 1篇再生障碍性贫...
  • 1篇造血
  • 1篇造血干
  • 1篇造血干细胞
  • 1篇障碍性贫血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贫血
  • 1篇自体
  • 1篇自体骨
  • 1篇自体骨髓

机构

  • 5篇南昌大学
  • 2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作者

  • 5篇汤爱萍
  • 4篇李慧慧
  • 2篇费妍
  • 2篇杨碧云
  • 1篇戴育成
  • 1篇李剑
  • 1篇涂梅峰
  • 1篇石庆之
  • 1篇范小菊
  • 1篇何燕青
  • 1篇邱小华
  • 1篇谢建兴

传媒

  • 3篇江西医学院学...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rhIL-11在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严重减低中的应用
2006年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1促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生长的状况。方法21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例和对照组13例。当化疗后血小板数<10×109/L时,治疗组采用rhIL-11促血小板生长,对照组让其自然生长。当有出血时均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如有严重出血,两组患者均需输注血小板悬液。结果血小板≥50×109/L的时间:治疗组为(10.4±4.9)d,对照组为(19.4±8.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输注血小板袋数:治疗组(0.5±0.76)袋,对照组(1.54±1.05)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在观察期内感染、出血并发症:治疗组感染发生率为37.50%(3/8),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46.15%(6/1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出血发生率为37.50%(3/8),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为61.54%(8/1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严重减低的患者,采用rhIL-11治疗,缩短了血小板恢复时间,对减少出血并发症,按期进行下一疗程的化疗有重要意义。
谢建兴李慧慧汤爱萍费妍
关键词:白血病化学疗法白细胞介素-11血小板
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6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WT1(Wilms'tumor)基因的表达及其在AL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聚合酶反应(RT-PCR)方法检测54例AL患者BMMNC WT1的表达水平,分析WT1表达与疗效关系,并与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WT1阳性表达率:ANLL为48.4%,ALL为46.2%,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缓解组(CR)及对照组WT1的表达均阴性,对初治时WT1阳性患者进行半定量分析:有效组WT1表达水平低于复发难治组(P<0.05);高表达组CR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初治AL患者治疗前高水平表达CR率低、CR时间短、易复发;AL患者CR时WT1转阴,复发时再次升高,动态检测WT1的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疾病的状态和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对AL患者的化学治疗、预后判断及监测MRD、防治复发提供实验依据。
李慧慧范小菊费妍汤爱萍邱小华
关键词:WT1急性白血病预后
应重视转化型淋巴瘤的诊断
2011年
低度恶性淋巴瘤转化成高度恶性淋巴瘤即为转化型淋巴瘤(transformed lymphoma,TL)。转化主要发生在惰性B细胞淋巴瘤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少数向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或其它侵袭性淋巴瘤转化,如滤泡型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何燕青汤爱萍
关键词:病理生物学特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分型与sFas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可溶性Fas(sFas)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法)检测37例再障患者血清sFas,采用微量甲基纤维素法对30例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进行粒一单系祖细胞(CFU—GM)的培养.对再障发病机制进行体外分型。以20例健康献血员静脉血清为正常对照。结果:重型再障(SAA)和慢性再障(CAA)患者血清sFa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1).且SAA组较CAA组显著降低(P〈0.05);骨髓增生Ⅱ~Ⅲ级、Ⅳ~V级AA患者血清sF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骨髓增生Ⅳ~V级AAsFas显著低于Ⅱ~Ⅲ级AA患者(P〈0.01);AA患者骨髓非造血细胞所占比例≥60%组和〈60%组sFa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P〈0.01),≥60%组sFas显著低于〈60%组sFas(P〈0.05)。干细胞缺陷型AA、免疫介导组AAsFa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微环境缺陷组sFa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免疫介导型、微环境缺陷型与干细胞缺陷型相比P〉0.05、P〈0.05;免疫介导型与微环境缺陷型相比P〉0.05。结论:血清sFas水平降低可能是促进造血干细胞凋亡因素之一。
李慧慧涂梅峰杨碧云汤爱萍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溶性FAS凋亡发病机制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一例报告被引量:1
2006年
汤爱萍杨碧云戴育成李剑李慧慧石庆之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