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小桃

作品数:22 被引量:121H指数:7
供职机构: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气候
  • 4篇气温
  • 3篇时空变化特征
  • 3篇降水
  • 3篇暴雨
  • 2篇动力延伸
  • 2篇动力延伸预报
  • 2篇冻土
  • 2篇特大暴雨
  • 2篇特大暴雨过程
  • 2篇土壤
  • 2篇气候模式
  • 2篇阈值
  • 2篇夏季
  • 2篇消融
  • 2篇海温
  • 2篇暴雨过程
  • 2篇春播期
  • 2篇大暴雨
  • 2篇大暴雨过程

机构

  • 16篇沈阳区域气候...
  • 6篇沈阳区域气象...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沈...
  • 2篇沈阳市东陵区...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辽宁省气象服...
  • 1篇辽宁省防雷技...
  • 1篇江西省气候中...
  • 1篇沈阳市气象局

作者

  • 22篇王小桃
  • 9篇沈玉敏
  • 5篇晁华
  • 5篇房一禾
  • 5篇李菲
  • 5篇赵连伟
  • 4篇林蓉
  • 4篇王乙舒
  • 4篇王涛
  • 3篇朱玲
  • 3篇顾正强
  • 3篇龚强
  • 3篇徐红
  • 3篇沈历都
  • 2篇周晓宇
  • 2篇崔妍
  • 2篇李辑
  • 2篇侯依玲
  • 2篇胡春丽
  • 2篇张海娜

传媒

  • 9篇气象与环境学...
  • 4篇现代农业科技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气象科技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MIP5对东北地区气温评估和2℃/4℃升温阈值出现时间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和东北三省观测数据,评估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对东北区域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和可信度,结果发现最优模式模拟结果优于多模式集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升温阈值结果分析表明:大部分地区首次稳定到达2℃阈值开始年份分别出现在2025年之前(RCP2.6),在2015年之前(RCP4.5)和在2033年(RCP8.5)之前;其中RCP2.6情景下出现最早,RCP8.5情景下最晚,各情景下大体呈西晚-东早分布形势。4℃升温阈值结果分析表明:随着情景增加,首次达到4℃阈值的年份呈提前趋势,其中RCP4.5下出现最早,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48年之前,RCP8.5下出现最晚,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73年之前。东北三省气温预估结果分析表明:东北三省未来气温呈同步一致变化特征,随着情景增加,各省升温速率均呈上升趋势。
王涛赵萌初王乙舒周晓宇沈玉敏王小桃沈历都
关键词:不确定性
CMIP5模式对辽宁省气温模拟能力及未来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评估被引量:8
2020年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和辽宁省气象观测数据,评估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19个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对辽宁省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和可信度。结果表明:最优模式模拟结果优于多模式集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气温变化率和可信度呈增加趋势,首次达到2℃年份呈提前趋势,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11年之前,且出现年份越晚,升幅往往越高,反之亦然。大部分站点首次稳定到达2℃阈值开始年份在2022年之前,结束年份出现在2019—2026年,持续时间在13 a以下,开始年份均呈西早—东晚分布形势,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布较均匀,且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升温幅度呈上升趋势。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各区域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气温出现年份和变化特征均比较一致。
王涛王乙舒沈玉敏王艳赵连伟王小桃沈历都
关键词: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
辽西地区春播期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1981—2011年辽西地区土壤相对湿度、降水和气温资料,对该区土壤湿度和降水变化特征及二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具有明显干化趋势,同期降水不是唯一影响因子;春播期土壤湿度与前秋降水正相关,深层相关系数为0.69,与底墒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最高可达0.84,如此显著的正相关是由于北方特有的封冻雨,秋季降水封冻在土壤里,到第二年春季,气温升高,解冻返浆,土壤变得湿润;5月土壤湿度与同期降水呈正相关,浅层相关系数为0.67,与气温呈负相关,深层相关系数为-0.58。
王小桃李辑晁华李晶张海娜马晓刚
关键词:底墒
辽宁春季界限温度发生日期的预报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在春季气候预测工作中,尽可能准确地预测辽宁春季稳定通过5℃的日期,采用1961—2010年辽宁省53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并开展物理因子的普查工作,寻找辽宁春季稳定通过5℃日期的影响因子,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961—2010年辽宁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日期随时间有提前出现的趋势;稳定通过5℃日期与2月北大西洋海温、1月西北太平洋海温、2月北极涛动、1月印度洋海温、10月阿留申低压强度和1月北大西洋涛动关系密切;建立的预报稳定通过5℃日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意义。
房一禾晁华王小桃沈玉敏顾正强张海娜赵建云林蓉
关键词:春季界限温度
基于DERF 2.0产品东北地区降尺度气温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本文利用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业务系统(Dynamic Extended Range Forecast,DERF 2.0)提供的1983—2015年位势高度场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东北地区气温实况场,从DERF 2.0产品降尺度解释应用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东北地区月气温预测模型的方案,对东北地区11月气温进行了降尺度解释应用,建立了基于DERF 2.0产品东北地区11月气温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通过对基于DERF 2.0产品建立的东北地区11月气温预测模型的检验分析可知,建立的模型对东北地区月气温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Ps评分较高),对月气温预测具有较明显的改进,可在实际气候预测业务中应用,并对模型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探讨,逐步改进完善预测模型。
李菲王永光王小桃秦美欧吴琼易雪林蓉
关键词:气温
1981—2012年辽宁省春播期土壤相对湿度月尺度数据重建被引量:5
2013年
辽宁省现有测站春播期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存在不连续性及长时间序列缺失问题。以海城站为例,通过分析现有土壤相对湿度(0—20 cm)与气象因子及临近站点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构建海城春播期土壤相对湿度统计回归模型,模拟缺测时段春播期土壤相对湿度。进而以此方法重建1981—2012年辽宁省20个观测站春播期土壤相对湿度月尺度数据。结果表明:海城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量和秋季封冻雨关联较大,相关系数分别超过0.60和0.30,与同期临近站点本溪站土壤相对湿度相关性也超过0.40,依据该3要素构建的4月和5月土壤相对湿度统计回归模型复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9和0.77,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平均相对误差为2.6%,模拟效果较好;对辽宁省其他数据缺失站点构建的回归模型复相关系数均高于0.50,模型拟合精度优于85%,拟合值和实测值平均相对误差控制在15%以内,较好完成了1981—2012年辽宁省20个测站春播期土壤相对湿度月尺度数据重建。
李雨鸿李辑王小桃李晶黄岩张晓月王莹刘洁
关键词:土壤相对湿度春播期
2014年辽宁省汛期旱涝预测评述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东北三省53个站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14年夏季(6-8月)辽宁地区降水及气温趋势进行预测。预测意见:2014年汛期辽宁降水接近常年,气温偏高0.2-0.9℃。
李菲沈玉敏王小桃赵连伟房一禾
关键词:夏季汛期
近50年来辽宁省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7
2017年
利用辽宁省61个气象站1964—2013年的冻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不同气候期对比等方法,结合ArcGIS分析了辽宁省冻土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冻土随纬度呈带状分布;土壤冻结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冻结期在10月至翌年5月,冬末春初冻结的面积和深度达到最大值;冻结日自北向南逐渐推迟,消融日则相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冻土深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小;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与最大冻土深度呈显著负相关,是影响冻土深度的重要因素;从各气候期100cm等深度线也可以明显看出最大冻土深度呈逐渐减小趋势。
晁华徐红王当王小桃朱玲顾正强
辽宁省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16
2017年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辽宁省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好,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地气温差的变化较小;2004年开始气温较前10 a(1994—2003年)差异较小,而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地气温差加大,此现象在辽宁省东北部地区冬季最显著。2004年辽宁省气象站全面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站观测,积雪天气时人工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面温度,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下温度,不同观测方式引起的地面温度差异是导致近10 a(2004—2014年)地表温度持续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辽宁省积雪期最长的东北部地区是地气温差加大最显著的区域。可见,观测方式的改变是导致2004—2014年辽宁地区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和地气温差加大的主要原因。
朱玲龚强王小桃李倩徐红晁华顾正强沈历都蔺娜
关键词:气温地表温度地气温差
1810号台风“安比”对辽宁强降水的影响分析
2020年
2018年影响辽宁的台风具有数量多、强度大、降水量大的特征,其中台风"安比"在其强度维持与减弱期间影响辽宁,7月24-26日辽宁省西部及环渤海地区出现大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融合全球预报模式1°×1°预报场、卫星、多普勒雷达、GPS遥感水汽及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1810号台风"安比"移动路径和降水特点。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气流的强弱,决定了台风的移动路径与转向时间。暖湿空气的输送与抬升、干冷空气从西侧侵入或卷入台风内部是影响台风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安比"影响辽宁前期,主要受台风外围水汽影响;后期台风残余云系及副热带高压后部新生暖湿气流。变性台风"安比"后部冷空气与西风带冷空气结合,与副高后部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有利于强降水的环流形势。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耦合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强烈发展。此外,通过分析大气可降水量(PWV)与降水的对应关系,揭示了高降水效率能够提前预示强降水的发生;分析雷达、卫星反映的中尺度切变、干侵入、低质心等现象,揭示了对流系统发展对强降水的作用。
陈宇高博王斌飞杨磊谭政华王小桃曹世腾
关键词:台风暴雨大气可降水量短时强降水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