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
-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正葡萄糖钳夹中建立高胰岛素平台与否对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 2018年
- 目的:采用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比较注射短效胰岛素后,建立或不建立外源性优势胰岛素平台对健康受试者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男性健康受试者48例,随机分为A组(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和B组(正葡萄糖钳夹试验,但不建立高胰岛素平台)。采用正葡萄糖钳夹技术,A组将血糖控制在(4.5±10%)mmol·L^(-1),B组的靶血糖值为皮下注射胰岛素前-60,-30和-15 min血糖的平均值-10%,比较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制剂后1,2,3,4,5,6,7和8 h的血清C肽较给药前下降的百分比及曲线下面积。结果: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后,两组的C肽浓度较基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整个试验过程中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两组钳夹在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后1~8 h,各点C肽下降百分比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_(0-1h):(5.6±6.2)min*%vs(8.5±6.5)min*%,P=0.054;AUC_(0-2h):(14.1±12.5)min*%vs(21.2±14.9)min*%,P=0.097;AUC_(0-3h):(22.6±18.4)min*%vs(31.6±21.4)min*%,P=0.159;AUC_(0-4h):(33.7±26.7)min*%vs(39.5±26.8)min*%,P=0.365;AUC_(0-5h):(49.4±36.6)min*%vs(47.3±31.6)min*%,P=0.875;AUC_(0-6h):(67.2±45.5)min*%vs(58.8±37.6)min*%,P=0.808;AUC_(0-7h):(85.4±55.2)min*%vs(70.1±44.2)min*%,P=0.593;AUC_(0-8h):(108.4±67.5)min*%vs(78.6±49.6)min*%,P=0.353]。结论: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制剂后,不建立外源性优势胰岛素平台的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能有效抑制受试者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较真实地反映受试制剂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试验方法更简便安全,且费时较少。
- 刘辉喻红玲柳佳利李佳琦谭惠文余叶蓉
- 关键词:药动学
- 正葡萄糖钳夹试验的质量评价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评估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质量的质控指标,并进行验证评估。方法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4~2017年实施的正葡萄糖钳夹试验中每年各随机抽取20例(共80例)受试者数据,根据每次试验的血糖值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s,CVBG)将80例受试者分为A组(CVBG≤4.5%)、B组(4.5%5.5%),比较各组血糖值"脱靶"点占比、"脱靶"时间、"脱靶"面积、血糖距靶值波动均值及血糖波动面积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质控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A组37例,CVBG均值为3.75%;B组14例,CVBG均值为4.76%;C组9例,CVBG均值为5.28%;D组20例,CVBG中位数为6.07%;A组的"脱靶"点占比、"脱靶"时间、"脱靶"面积、血糖距靶值波动均值及血糖波动面积均低于其他3组(4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其它3组。CVBG与其它质控指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770~0.805);以CVBG=5%作为钳夹质量好坏的截点,"脱靶"点占比、"脱靶"时间、"脱靶"面积、血糖距靶值波动、血糖波动面积对应的截断值分别为5.8%、14.6 min、22.82 mg/dL×min、3.23 mg/dL、216.25 mg/dL×min/h,各指标敏感度为79.3%~100%,特异度为74.5%~89.7%;采用"脱靶"点占比、"脱靶"时间、"脱靶"面积、血糖距靶值波动、血糖波动面积进行钳夹质控,发现在A组中有8.11%的钳夹质量欠理想,而在C组中有66.67%的钳夹质量尚可接受。结论 CVBG≤4.5%的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具有良好的质量;而正葡萄糖钳夹试验中4.5%
- 刘辉喻红玲韩丽娜张思琴柳佳利李佳琦谭惠文余叶蓉
- 关键词:药效动力学
- 采用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联邦制药生产的门冬胰岛素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对联邦制药公司生产的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作为受试制剂)进行人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并以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门冬胰岛素(商品名:诺和锐■)为参比制剂,评价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招募24例男性健康受试者,对受试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单次剂量、随机、双交叉研究。受试者分别在2个试验日接受试验观察,2次试验间隔时间为7~10 d。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第1次用受试制剂门冬胰岛素,第2次用参比制剂诺和锐■;B组则与A组给药顺序相反。采用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进行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结果受试制剂门冬胰岛素降糖作用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反映降糖作用的有效性)为98.3%±18.8%,反映血药浓度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3%±8.3%。药代动力学参数血胰岛素峰浓度和0~10 h的血胰岛素浓度曲线下面积90%可信区间分别为88.8%~106%(等效范围70%~143%)和94.0%~100%(等效范围80%~125%),药效动力学参数最高葡萄糖输注率、0~10 h葡萄糖输注率曲线下面积90%可信区间分别为95.5%~113%(等效范围70%~143%)和89.9%~104%(等效范围80%~125%),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试验中1例受试者出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余受试者试验前、后各安全性指标均无临床意义的异常值。试验过程中未见有低血糖、过敏反应及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受试制剂联邦制药的门冬胰岛素和参比制剂诺和锐■具有生物等效性。
- 喻红玲刘辉李佳琦谭惠文余叶蓉
- 关键词:胰岛素制剂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生物等效性
- CT引导下经皮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56例患者共62个椎间盘经MRI或CT证实为颈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上肢麻木疼痛、颈肩痛及头晕等。在CT引导下,经3个途径穿刺至椎间盘内:经颈总动脉鞘与气管之间的间隙,或经颈总动脉鞘与椎动脉之间的间隙,或经椎动脉后方。每个盘内注射臭氧2~8mL,平均3.8mL,臭氧气体中O3浓度为50μg/mL。结果:56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总有效率为73.2%,其中显效22例(39.3%),有效19例(33.9%),无效15例(26.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 韩顺良刘辉廖正银
- 关键词:颈椎椎间盘突出CT引导
- 建立高胰岛素血症平台对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胰岛素制剂PK/PD参数的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在采用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胰岛素制剂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参数时,给药前建立或不建立高胰岛素血症平台对受试胰岛素制剂的PK/PD参数的影响。方法2015至2017年40例来源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年龄18~45岁的健康男性受试者按照入组先后顺序分入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组(A组)与正葡萄糖钳夹试验组(B组)。A组首先建立高胰岛素血症平台(以1.0 mU·kg^-1·min^-1的速率静脉输入短效人胰岛素),钳夹试验达平台后皮下注射受试胰岛素制剂重组人胰岛素(0.2 U/kg),并持续维持血糖于靶值范围内。B组给药前不建立高胰岛素血症平台,在给予受试胰岛素制剂重组人胰岛素(0.2 U/kg)后采用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将血糖维持在靶值范围内。收集两组受试者皮下注射重组人胰岛素后的PK/PD参数。结果A组的胰岛素峰值[(667±141)pmol/L比(267±68)pmol/L,P<0.01]及胰岛素药时曲线下面积[(152±32)nmol·L^-1·min比(57±7)nmol·L^-1·min,P<0.01]高于B组,而A组的葡萄糖输注率峰值[(3.70±0.70)mg·kg^-1·min^-1比(7.66±2.11)mg·kg^-1·min^-1,P<0.01]及曲线下面积[(931±272)mg/kg比(1 920±452)mg/kg,P<0.01]低于B组。两组受试者给予受试胰岛素制剂后血清C肽水平较给药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A组下降30.9%±16.4%,B组下降49.2%±10.8%,P<0.01)。结论采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受试胰岛素制剂的PK/PD特征时有可能高估受试胰岛素制剂的PK参数而低估PD参数,不建立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的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可较准确获得受试胰岛素制剂的PK/PD参数,且试验流程更简便。
- 刘辉喻红玲柳佳利李佳琦谭惠文余叶蓉
- 关键词:胰岛素高胰岛素血症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