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晨

作品数:7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理学
  • 2篇电气工程

主题

  • 2篇双钙钛矿
  • 2篇钙钛矿
  • 2篇SR
  • 2篇磁性
  • 2篇磁性材料
  • 1篇第一性原理
  • 1篇第一性原理研...
  • 1篇电性能
  • 1篇电子结构
  • 1篇氧化物
  • 1篇阵列
  • 1篇溶胶
  • 1篇溶胶凝胶
  • 1篇溶胶凝胶法
  • 1篇输运
  • 1篇输运性质
  • 1篇双钙钛矿氧化...
  • 1篇透射
  • 1篇透射率
  • 1篇子结构

机构

  • 6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河南省光伏材...

作者

  • 6篇陈晨
  • 3篇杨海刚
  • 2篇胡艳春
  • 2篇马恒
  • 2篇张克磊
  • 2篇胡华杰
  • 2篇宋桂林
  • 2篇杨聚宝
  • 2篇苏健
  • 1篇蒋玉荣
  • 1篇路战胜
  • 1篇秦瑞平
  • 1篇常方高
  • 1篇杨宗献
  • 1篇李沙沙
  • 1篇马桂娟
  • 1篇张卉

传媒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功能材料
  • 1篇物理学报
  • 1篇人工晶体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双钙钛矿氧化物Sr_(2-x)□_xFeMoO_6的晶体结构
2013年
采用传统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空位掺杂的系列样品Sr2-x□xFeMoO6(0≤x≤0.04),详细研究了其晶体结构。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表明该系列样品均为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m。晶胞参数随掺杂量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空位的含量调控反位缺陷的浓度,Fe/Mo有序度从未掺杂时的91.02%降低到x=0.04时的61.26%。由Rietveld精修得到该系列样品详细的布拉格衍射峰的峰位信息。
杨聚宝胡艳春胡华杰陈晨张克磊杨海刚马恒
关键词:X射线粉末衍射晶体结构磁性材料
空穴掺杂Sr_2FeMoO_6的输运性质研究
2013年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四探针技术研究了空穴掺杂系列样品Sr2-xKxFeMoO6(0≤x≤0.04)的输运性质。结果表明,空穴掺杂提高了该系列样品的结晶度,使颗粒均匀,空洞变少,晶粒尺寸由未掺杂时的约为2μm变化至掺杂量x=0.04时的约为1μm。四探针输运结果表明该系列样品的金属-绝缘体转变温度(TS-M)由未掺杂时的170K变化至掺杂量x=0.04时的72K。晶粒尺寸、阳离子有序、载流子浓度是影响Sr2-xKxFeMoO6输运性质的重要因素。
胡艳春杨聚宝胡华杰陈晨张克磊杨海刚马恒
关键词:磁性材料双钙钛矿输运性质
Cu/CeO_2(110)界面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013年
Cu-CeO2体系因其特殊的催化能力而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水煤气转化反应等多个催化领域有重要应用.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原子和电子层面上系统地研究了单个Cu原子及Cu小团簇在CeO2(110)面上的吸附构型,价键特性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1)单个Cu原子的最稳定吸附位是两个表面O的桥位;2)Cu团簇的稳定吸附构型为扭曲的四面体结构;3)Cu原子及Cu团簇的吸附在CeO2(110)面的gap区域引入了间隙态,这些间隙态主要来自于Cu及其近邻的O和表层还原形成的Ce3+,间隙态的出现表明Cu的吸附增强了CeO2(110)表面的活性;4)吸附的单个Cu原子及Cu团簇分别被CeO2(110)面表层的Ce4+离子氧化形成了Cuδ+和Cuδ+4,并伴随着Ce3+离子的形成,这个反应可归结为Cux/Ce4+→Cuδ+x/Ce3+;5)Cu团簇的吸附比Cu单原子的吸附引入了更多的Ce3+离子,进而形成了更多的Cuδ+-Ce3+催化活性中心.结合已报道的Cu/CeO2(111)界面特性,更加全面地探明了Cu与CeO2(111)和(110)两个较稳定低指数表面的协同作用特性,较为系统地揭示了Cu增强CeO2催化特性的原因及Cu与CeO2协同作用的内在机理.
路战胜李沙沙陈晨杨宗献
关键词:CUCEO2电子结构
Ca^(2+)掺杂对BiFeO_3薄膜结构及光学特性的影响
2014年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1-xCaxFeO3前驱体溶液,利用旋涂的方法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备Bi1-xCaxFeO3薄膜样品.用X-射线衍射仪、分光光度计分别对薄膜样品的晶体结构、透射光谱进行测量并利用透射光谱计算出材料的能带带隙.结果表明:所有Bi1-xCaxFeO3样品的主衍射峰与BiFeO3相吻合,具有较好的结晶度和良好的晶体结构,随着Ca2+掺杂量的增加,使BiFeO3样品的主衍射峰(104)与(110)逐渐成为单相峰(110),当Ca2+掺杂量大于0.05时,样品由斜六面体转变为正方晶系.所有样品在430nm^600nm区间形成陡峭的线性吸收边,随着Ca2+掺杂量的增加,吸收峰会发生红移.Ca2+掺杂能提高BiFeO3薄膜在可见光的吸收率.Ca2+掺杂导致BiFeO3薄膜带隙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样品中的缺陷的数量、表面粗糙度及晶格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陈晨苏健宋桂林
关键词:BIFEO3薄膜溶胶凝胶法
KOH溶液制作类圆形硅膜阵列研究
2013年
由于单晶硅在碱性腐蚀液中的腐蚀速率呈各向异性,在圆形掩膜下很难实现圆形单晶硅膜的制作.利用添加剂异丙醇(IPA)来改善KOH的腐蚀特性,在KOH与IPA混合腐蚀液体系中制备出类圆形硅膜阵列.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腐蚀图形形貌,结果表明带有图案的N型衬底在质量分数为40%的KOH和IPA构成的混合溶液中,腐蚀出底面平整侧壁光滑的圆形硅膜阵列,并且初步探讨导电类型对腐蚀形貌影响机制.
蒋玉荣陈晨秦瑞平杨海刚
关键词:MEMSKOH各向异性腐蚀
Eu,Co共掺杂对BiFeO_3陶瓷的介电性能、磁性能及磁电耦合效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快速液相烧结法制备Bi1-xEuxFe1-yCoO3(x=0、0.01、0.05、0.1;y=0、0.01、0.05、0.1)陶瓷样品,研究Eu、Co共掺杂对BiFeO3介电性能、铁磁性和磁电耦合效应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晶体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主衍射峰与纯相BiFeO3相吻合且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当co掺杂量大于0.05时,Bi1-xEuxFe1-yCoyO3发生结构相变。当f=1000Hz时,Bi0.99Eu0.01Fe0.99Co0.01O3样品的介电常数是BiFeO3的12倍,而介电损耗最小。磁测量表明:室温下,除了BiFeO3和Bi1-xEuxFe0.99Co0.01O3以外,所有样品具有较强的铁磁特性。在20kOe磁场作用下,Bi1-xEuxFe1-yCoyO3样品呈现饱和的磁滞回线,Bi0.9Eu0.1Fe0.99Co0.1O3样品的剩余磁化强度(Mx=0.984emu/g)是BiFeO3的328倍。在外加磁场(0—0.4kOe)作用下,样品的磁电耦合效应(ME)随着Eu3+和Co3+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Bi0.95Eu0.05Fe0.95Co0.05O3呈现较强的磁电耦合效应,在4.5kOe磁场的作用下,其ME值已达到4.37%。样品磁性增强的主要是Eu3+的4f电子与Fe3+或Co3+的3d电子自旋相互作用及样品中存在局域的Fe-O—Co磁耦合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宋桂林马桂娟张卉苏健陈晨常方高
关键词:BIFEO3介电性能磁滞回线磁电耦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