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恩

作品数:14 被引量:15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1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计划生育
  • 3篇生育
  • 3篇农村
  • 2篇人口
  • 2篇社会
  • 2篇社会结构
  • 2篇社会治理
  • 2篇生育史
  • 2篇农村计划生育
  • 2篇农民
  • 2篇自组织
  • 1篇底线
  • 1篇独生
  • 1篇独生子
  • 1篇独生子女
  • 1篇独生子女政策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困境
  • 1篇运动式治理
  • 1篇政府

机构

  • 8篇中共海南省委...
  • 5篇中国人口与发...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4篇陈恩
  • 1篇卫小将
  • 1篇杨宜音
  • 1篇吴莹
  • 1篇李丽

传媒

  • 2篇社会学评论
  • 1篇新东方
  • 1篇人口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人口与发展
  • 1篇社科纵横(新...
  • 1篇江汉学术
  • 1篇社会工作与管...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层政府的政策变通逻辑--以H县“不再生育合同”为个案被引量:2
2016年
文章通过H县"不再生育合同"的个案分析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政策变通逻辑。政策变通不是对政策目标的背离,而是为了政策具有可行性。政策变通是社会治理中政策制定上的普遍主义和政策执行上的特殊主义相结合的体现。基层政府政策变通的初始逻辑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政策变通范围的扩散逻辑是为了尊重政策对象的习惯,基层政府不断扩大政策变通适用对象范围是出于自利动机来筹集工作经费,除了以上三种逻辑外,政策变通延续还有一个重要逻辑,即基层政府面临对象要求兑现知情选择法定权利的压力。这些多元复合逻辑驱动的政策变通不仅没有偏离政策目标,反而取得良好的政策预期效果。
陈恩
关键词:基层政府计划生育
全国“失独”家庭的规模估计被引量:52
2013年
结合官方公布数据和现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厘清全国"失独"家庭数量估计的相关问题,对独生子女家庭、"失独"家庭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算全国独生子女数量,从而估计全国的"失独"家庭规模,并指出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路径。
陈恩
关键词:计划生育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底线逻辑——基于农村计划生育实践的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在农村计划生育中,基层政府承担着出生控制和社会秩序双重矛盾的职责底线,而农民的生育底线牢不可破。基层政府的底线逻辑根源在于压力型体制所建立的单向责任模式。农民的生育底线植根于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这些相互冲突的底线之间存在强大的张力。农民通过抗拒结扎来坚守生育底线,并通过性别选择的妥协策略软化来自国家的规制压力;基层政府及其村庄代表在计划生育工作中也遵循农民的生育底线,化解了出生控制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张力。在三个底线之间的张力中,经过基层政府、村干部和农民互动形成了社会治理的底线逻辑。各个主体遵循底线逻辑,使农村计划生育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国家的生育政策目标获得实现,社会秩序未受计划生育挑战,农民生育底线得到较好保持。通过农村计划生育案例,可以发现社会治理各主体必须坚守底线逻辑,才能形成和谐的关系秩序。
陈恩
关键词:农村计划生育节育人口控制社会治理底线
谁来决定“生儿子”?——社会转型中制度与文化对女性生育决策的影响被引量:26
2016年
自1980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制度与文化成为影响女性生育选择的两个重要因素,使女性生育成为一种"非意愿性"选择。本研究根据计划生育制度与传统生育文化影响力的强弱,将现实社区分为四类:制度影响力强—文化影响力强的强强类型,对应"村改居"社区;制度影响力强—文化影响力弱的强弱类型,对应单位制社区;制度影响力弱—文化影响力强的弱强类型,对应劳动力外流的农村社区;制度影响力弱—文化影响力弱的弱弱类型。本文在四种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引入文化社会心理学及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视角,探讨作为内生性的生育文化规范与获致性的生育制度规范的影响效力,以及制度—文化诉求相冲突时个人的行为选择,在现实情境中如何建构出辅助制度实施的新社区文化,以及社会变迁过程中家庭经济水平提升对制度—文化作用效力的影响。
吴莹卫小将杨宜音陈恩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传统生育文化
农村社会的自我保护机制——基于农村计划生育的经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通过计划生育案例来探讨农村社会内部的自我保护机制。生育限制政策威胁农民至少一个儿子存活的生育底线,植根于农村社会传统文化和经济福利的生育伦理为农村社会各阶层群体所接受,基于生育伦理的生育底线保护机制动员农村社会各个行动主体。去集体化、市场化、村民自治选举等制度设计为农民提供了规避生育限制政策和身体管制手术的机会;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植根于农村传统文化的生育伦理为具体农民获得村干部庇护和村民掩护提供了强大力量。在面对国家权力而坚守生育底线的抗争中,农民很少采取集体抗争的方式,而更多使用隐蔽的、个人的、自发的"弱者武器"实现生育底线。农村社会的自我保护机制存在能够避免灾难性后果。
陈恩
关键词:农民计划生育
重建社会支持网:失独群体自组织形成机制探讨——基于上海的两个案例被引量:22
2014年
通过对全国最早形成并且最具影响力的上海失独群体自组织进行实地调查,认为失独者在心理变化应激期、过渡期、恢复期的三个阶段中,失独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经历了萎缩到重建的变化。失独者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参与失独群体自组织,并通过自组织重构的社会支持网成为失独者获得精神性支持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失独者的社会再融入。
陈恩
关键词:自组织社会支持
“三社联动”:候鸟老人社会融合的治理模式被引量:2
2017年
候鸟老人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和中高收入阶层追求养老生活品质的产物,候鸟老人群体规模将会不断扩大。候鸟老人给流入地带来新的问题,同时他们在流入地也存在社会融合困境。应推行"三社联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在候鸟老人社会融合中的积极作用。
陈恩李丽
关键词:三社联动社会融合
农村失独者的心理困境——基于江苏省若干案例的讨论被引量:8
2016年
以结构主义建构论的理论视角,考察农村失独者心理困境产生的结构性原因和主体建构。因果报应信仰下的"指指点点"、社会安全网缺失的老年生活想象、生育底线下的"身后事"、农村熟人社会性质等构成了农村失独者对失独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背景,其长时间且激烈的心理困境是失独意义建构的产物。农村失独者心理困境的出路,在于通过"同命人"的联谊互助,形成非正式社会网络,获得精神性社会支持,从而促进农村失独者的心理困境缓解和社会再融入。
陈恩
关键词:心理困境社会结构
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形成及其社会治理功能——基于江苏、上海的实地调查被引量:7
2016年
由于失独者的特殊心理特征及缺少有效外部干预,在特定机会—结构条件下,失独群体以弱组织形式绕过体制屏障、建构群体认同、获得领导精英、招募同命人、克服资源制约,从而建立起基于"命缘"的联谊互助自组织,并不断分化出更多自组织。失独群体自组织在失独者的精神慰藉和社会融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政府缺位所造成的失独群体社会治理难题。但失独群体自组织存在诸如心理极化现象、过分依赖领导精英、缺乏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二次伤害及增强"失独"问题化等缺陷,建议政府正确认识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功能,扶持和引导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发展。
陈恩
关键词:自组织社会治理
常规治理何以替代运动式治理——基于一个县计划生育史的考察被引量:28
2015年
本文旨在通过海南省一个县30年计划生育史来考察运动式治理为何及如何转向常规治理。在中国社会体制结构下,治理目标和治理能力不匹配是运动式治理的充分条件。但解决治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问题只是常规治理取代运动式治理的必要条件。基层政府缺乏将运动式治理转向常规治理的内源动力,治理模式转型是来自国家顶层的外在动力驱动,是一种外生逻辑所致;生育控制成效显著、节育对象减少等出生人口控制目标变得不再紧迫为常规治理解决治理有效性奠定基础。国家顶层通过改变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指标来推动基层政府建设系统性治理能力,从而为治理模式转型奠定基础。而长期计划生育宣传、节育对象服从使常规治理解决了合法性问题。在常规治理具备解决计划生育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问题前提下,基层政府在上级考核压力之下才将运动式治理转向常规治理。
陈恩
关键词:运动式治理计划生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