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玲
- 作品数:6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源性的小细胞肺癌异种移植动物模型及耐药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 2019年
- 背景与目的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早期容易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目前SCLC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但是在治疗6个月-9个月后极易发生获得性耐药而复发。因此,构建有效的临床前SCLC动物模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transplantation, PDX)能够较好地保留原发肿瘤的特性,是比较理想的临床前动物模型。本研究旨在构建中国人来源的SCLC PDX动物模型,并诱导构建化疗耐药的PDX模型,为研究SCLC耐药机制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取临床SCLC患者的新鲜手术切除标本或穿刺标本,移植至重度免疫缺陷小鼠NOD-PrkdcscidIL2rgtm1/Bcgen(B-NSGTM)皮下,HE染色及免疫组化对比移植肿瘤组织与患者肿瘤组织的病理学一致性。给予可稳定传代的每一代PDX模型小鼠腹腔注射8个周期的化疗药物(顺铂8 mg/kg+依托泊苷5mg/kg),定期监测荷瘤小鼠体质量和肿瘤体积,对长至1,000 mm^3大小的肿瘤进行传代移植。结果本研究收集并移植9例SCLC肿瘤标本,成功构建可多次传代SCLC PDX模型3例并成功诱导其耐药模型,模型较好地保留了原发肿瘤的特征。结论成功构建了SCLC PDX模型及其耐药模型,建模成功率为33%。为后续研究人的SCLC耐药机制、临床药物筛选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实验平台。
- 朱亚如黄卫妹吴源周贾龙飞李雅玲陈瑞郭琳琅陈群清
-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耐药动物模型
- 微创和开放食管癌切除术对食管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和开放食管癌切除术(OE)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73例食管癌患者并随机分为MIE组(38例)和OE组(35例),同时以10例食管良性疾病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Can PatrolTMCTCs检测技术检测两组食管癌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液中CTCs数量的分布情况。结果(1)在73例食管癌患者中,术前CTCs检测44例(60.3%)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2)73例食管癌患者术中外周血CTCs水平高于术前,术后CTCs水平高于术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MIE组和OE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外周血CTC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IE组术后外周血CTCs水平显著低于OE组,且从术前至术后CTCs增幅水平在MIE组显著低于O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MIE组术后(2周)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8.9%(11/38),明显低于OE组的54.3%(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且在MIE组和OE组均有并发症的患者中CTCs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P=0.001;P=0.005)。结论 MIE有助于降低术后早期外周血中因手术播散的CTCs数量,并且动态监测CTCs水平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CTCs可以成为监测食管癌患者预后一个较好的辅助指标。
- 郭鑫吴源周贾龙飞李雅玲闫玉生陈群清
- 关键词:食管癌食管癌切除术循环肿瘤细胞
- 数字化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在肺癌切除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22
- 2017年
- 目的探讨数字化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在肺癌切除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了67例自2016年5月至2016年8月在该院接受肺部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分为传统组和数字组,术后分别予以传统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和数字化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对两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伤口疼痛情况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等进行研究比较。结果传统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都明显长于数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管道阻塞、导管脱落和皮下气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数字组发生胸痛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当天和术后1d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数字组术后3d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数字组围术期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数字化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可以有效缩短肺癌切除术后患者的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 余艳蔡少如张福伟李雅玲何芬
- 关键词:肺肿瘤胸腔闭式引流
- NUSS手术严重并发症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7年
- 漏斗胸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胸壁畸形。NUSS手术由于微创、安全和美观的优势,已经成为治疗漏斗胸的主流术式。随着NUSS手术的广泛应用,如钢板移位、心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并未明显下降。国内外学者为了避免这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NUSS手术做了许多技术改进和创新。
- 李雅玲陈群清
- 关键词:NUSS乳内动脉心肺并发症胸膜外血胸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探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5例(男/女为93/22),年龄(53.16±11.43)岁;根据术后是否行CRRT将术后患者分为CRRT组(n=23),非CRRT组(n=92),采用单因素分析得出危险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死亡19例(16.88%),其中CRRT组死亡9例,非CRRT组死亡10例,两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5,P=0.001)。CRRT组与非CRRT组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肌酐、术前夹层累及肾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红细胞量、术中输血浆量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行CRRT有关,而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术前肌酐(OR=1.875,P=0.014)、阻断时间(OR=1.874,P=0.008)、手术时间(OR=1.014,P=0.012)、术中输红细胞量(OR=2.183,P=0.017)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行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出,术前肌酐在预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行CRRT的效能最高。结论术前肌酐、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术中输红细胞量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行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有效评估和对应措施,可降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行CRRT的风险。
- 张雪花董柱毕生辉喻雪飞李雅玲杨博王晓武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连续肾脏替代疗法
- 指触引导技术在Nuss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新设计的指触引导技术在Nuss手术中的应用,并分析该技术的可行性、便捷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76名漏斗胸患者,将其分为指触组(34例)和对照组(42例)。指触组是在Nuss手术中做双侧腋前线20 mm切口,并建立皮下隧道进胸,手指探查胸腔,在胸骨后与对侧胸腔的扩展钳尖端接触,在确认其间无心、肺、膈肌等重要组织后,扩展钳在手指引导下穿过胸骨后组织到相应位置,从而避免心、肺等组织损伤,术中不使用胸腔镜及钢板固定器。对照组采用经典的Nuss术式。本文将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6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指触组<对照组,(39.10±10.01)min vs(70.15±12.87)min,P=0.028,(2.81±0.71)d vs(4.01±0.81)d,P=0.048。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指触组<对照组(8.82%vs 26.19%)。两组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设计的指触引导技术可最大限度地避免Nuss术中心、肺及大血管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此技术简单易行,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李雅玲陈群清贾龙飞吴源周闫玉生童健
- 关键词:NUSS手术漏斗胸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