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锦璇

作品数:11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消融
  • 5篇心脏
  • 4篇心房
  • 4篇三尖瓣
  • 4篇起搏
  • 3篇导管
  • 3篇导管消融
  • 3篇心房扑动
  • 3篇扑动
  • 3篇房扑
  • 2篇导管消融术
  • 2篇阵发
  • 2篇阵发性
  • 2篇三尖瓣反流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束支
  • 2篇左束支
  • 2篇峡部
  • 2篇消融术

机构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枣庄市立医院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襄阳市中心医...
  • 1篇无锡市人民医...
  • 1篇唐山工人医院
  • 1篇烟台市烟台山...
  • 1篇泰达国际心血...

作者

  • 11篇林锦璇
  • 9篇张澍
  • 5篇姚焰
  • 4篇陈柯萍
  • 4篇冯天捷
  • 4篇戴研
  • 4篇牛国栋
  • 3篇郑黎晖
  • 3篇丁立刚
  • 2篇樊晓寒
  • 2篇刘志敏
  • 2篇陈刚
  • 2篇李玉秋
  • 1篇马坚
  • 1篇徐楠
  • 1篇陈明龙
  • 1篇杨延宗
  • 1篇褚红涛
  • 1篇周贤慧
  • 1篇鲁静朝

传媒

  • 5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8
  • 2篇201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优化显像方案在阵发性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2018年
目的: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导管消融治疗中,操作相对简单的冷冻球囊消融(CBA)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不劣于射频消融(RFA),但放射线暴露较射频消融显著增加。本研究就CBA肺静脉隔离(PVI)步骤中采用优化显像方案对降低术中放射线暴露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探究。
索妮牛国栋林锦璇冯天捷郑黎晖丁立刚樊晓寒刘志敏陈刚姚焰张澍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
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lead-relat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RTR)是心脏起搏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到2018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植入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72例患者,结合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植入术前、术后急性期(1周内)以及1年进行评价。起搏器植入后新发三尖瓣反流(TR)或反流程度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阳性组,无TR或反流程度不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阴性组,比较两组间TR比例、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起搏导线植入类型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超声心动图和临床指标,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与TR阴性组相比,TR阳性组患者TR呈中重度反流的比例明显升高,伴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增大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TR阳性组患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低(62.5%对85.7%,P=0.039),合并2型糖尿病的比例高(43.8%对14.3%,P=0.010),导线常引起三尖瓣隔叶(18.8%对0,P=0.009)、后叶(25%对1.8%,P=0.008)受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OR=6.425,95%CI 1.371~30.121,P=0.018)、导线引起后叶受限(OR=20.038,95%CI 1.097~265.991,P=0.043)是导致LRT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导线引起后叶受限是导致LRTR独立危险因素。
李超戴研李玉秋林锦璇陈柯萍张澍
关键词:导线
心脏外科手术及导管消融史对心房扑动发生机制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本文探讨既往心脏外科手术/导管消融史对心房扑动(房扑)发生机制及随后接受导管消融治疗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注册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平台,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10个省份18家医院接受导管消融的房扑患者,根据既往是否接受导管消融及心外科手术,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射频组(房颤亚组、非房颤亚组)、手术组,分析其对房扑发生机制及本次导管消融治疗急性成功率的影响,及其他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共入选401例房扑患者,对照组322例,射频组31例,手术组48例.根据房扑发生机制,左心房起源、右心房三尖瓣峡部(CTI)依赖、右心房非CTI依赖性房扑分别占9.0%、82.9%及8.1%.其中对照组、射频-非心房颤动(房颤)组、手术组均以CTI依赖性房扑为主,分别占91.3%、66.7%、64.6%,消融-房颤组以左心房起源房扑为主,占6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本次导管消融急性成功率而言,既往是否存在心脏相关手术/射频史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提示对于CTI依赖性房扑患者,影响因素主要为心功能(99.3%、100%、83.3%,P〈0.001);对于左心房房扑而言,左心房内径(LAD)〉45 mm是主要影响因素(100.0%对50.0%,P=0.010).结论 ①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房扑发生机制仍以右心房峡部依赖性折返为主,但既往行房颤消融患者以左心房起源房扑为主.②既往心脏相关手术史对各型房扑急性成功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牛国栋林锦璇陈明龙苏晞杨延宗夏云龙周贤慧刘启明马坚姚焰张澍
关键词:心房扑动导管消融注册研究
房室结快径电生理特性与慢径消融相互作用的临床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后对快径传导的影响。方法入选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42例,根据首次放电消融后结果进行分组,第一组:慢径消失组:不能再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第二组,慢径改良组:可见慢径跳跃现象;第三组:慢径残存组,可见慢径跳跃现象,或后可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比较三组患者消融前后的快径不应期,快径前传时间,快径前传时间差值变化。结果慢径消失组17例(40.5%),慢径改良组14例(33.3%),慢径残存组11例(26.2%)。慢径消失组患者消融前后快径不应期缩短(234.71±13.28vs331.18±21.18,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慢径改良组患者消融后快径不应期缩短(245.71±12.22vs323.57±26.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径残存组患者消融前后快径不应期无明显变化(264.55±21.62 vs320.91±15.78,p=0.23)。与慢径残存组相比,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改良组传导消融术后快径不应期以及快径前传时间明显缩短,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慢径完全消融后,快径不应期和快径前传时间均明显缩短,提示慢径消融的同时可以改善房室结快径的前向传导功能,这一现象可结合其他指标作为评价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效果的参考。
冯天捷牛国栋顾敏乔宇索妮林锦璇姚焰张澍
关键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
比较常规右心室起搏与左束支起搏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索常规右心室起搏(RVP)和左束支起搏(LBBP)对三尖瓣反流(TR)影响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心动过缓行首次起搏器植入且术前2周内和术后1年以上超声心动图资料齐全的患者,根据心室导线植入位置分为RVP组和LBBP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导线相关TR(LRTR)的发生情况。结果140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5.0±11.3)岁,男58例(58/140,41.4%),RVP组73例(73/140,52.1%),LBBP组67例(67/140,47.9%)。两组术后新发TR的发生率分别为13.7%(10/73)和7.5%(5/67)(P=0.282),TR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2/73)和13.4%(9/67)(P=0.6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基线特征和基线超声心动图参数后,两组术后随访新发TR(校正OR=7.26,95%CI 0.99~53.42,P=0.052)和TR加重(校正OR=3.40,95%CI 0.70~16.45,P=0.128)的发生风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器械时长(校正OR=1.11,95%CI 1.01~1.22,P=0.042)、基线二尖瓣轻度以上反流(校正OR=4.64,95%CI 1.01~21.43,P=0.049)为TR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VP和LBBP术后新发TR或TR加重的发生风险相当,LBBP并不额外增加术后TR加重的发生风险。随访时长和基线合并二尖瓣反流为TR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
林锦璇周昱安陈柯萍戴研胡清韵卢文钊李瑶李玉秋徐楠张澍
关键词:三尖瓣反流右心室起搏
峡部双向传导时间对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终点判定的预测价值及探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在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CTI)依赖性心房扑动(房扑)患者中,采用三维系统指导下右心房高密度标测(HDM),评价线性消融后裂隙情况及CTI双向传导(TIC)时间≥130ms对CTI完全双向阻滞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开放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入选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7个中心连续39例CTI依赖性房扑患者,年龄(56.58±11.73)岁,男3l例。记录峡部线性消融后冠状静脉窦口与右心房低位游离壁双向传导时间,以及起搏时HDM所示右心房激动顺序是否为单一方向及消融线上有无裂隙各自的发生例数。计算峡部双向传导时间≥130ms对诊断峡部完全阻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23例CTI双向传导时间≥130ms的患者中有10例HDM存在裂隙,16例〈130ms的患者中有14例HDM出现裂隙。峡部传导时间≥130ms作为CTI完全性阻滞判断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67%、58.33%、56.52%、87.5%。24例存在传导裂隙患者中有14例裂隙部位为欧氏嵴侧,4例为三尖瓣环侧,1例为两侧均出现,5例未记录补点消融部位。结论峡部传导时间≥130ms不宜单独作为CTI完全双向传导阻滞的判断标准,右心房HDM可为更可靠的标准。消融后裂隙部位常见于欧氏嵴区域。
林锦璇牛国栋冯天捷索妮赵兰张大炜鲁静朝马可忠王如兴欧阳繁郑黎晖丁立刚姚焰张澍
关键词:心房扑动导管消融术
右室电极植入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右室电极植入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植入永久起搏器(PPM)/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72例患者,结合二维+三维心脏超声检查方法,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1年进行超声评价,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超声数据的差异。结果入组7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术后1周复查心脏超声:新发三尖瓣返流(TR)2例,TR程度加重5例,术后1周导线相关三尖瓣返流(LRTR)的发生率为9.7%;术后1年,新发TR 2例,TR程度加重14例,术后1年LRTR的发生率为22.2%。与术前心脏结构和功能比较,电极导线植入术后1周,左右心脏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变化;植入术后1年,三尖瓣返流(TR)程度为中重度返流的比例明显升高(16.7%vs 5.6%),伴右房、右室直径增大[右房直径:(37.66±5.52)mm vs(35.93±4.85)mm;右室直径:(24.49±3.87)mm vs(22.61±2.61)mm]以及右室射血分数降低[(0.46±0.06)vs(0.48±0.05),P均<0.05],而左心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变化。与瓣叶非受限组患者比较,瓣叶受限组患者TR程度为中重度返流的比例明显升高(41.7%vs 12.1%),伴右房、右室直径增大[右房直径:(42.15±7.95)mm vs(36.76±4.47)mm;右室直径:(27.75±3.65)mm vs(23.84±3.60)mm]以及右室射血分数降低[(0.42±0.06)vs(0.47±0.06),P均<0.05]。结论心脏起搏治疗中LRTR的发生率较高;电极导线植入将加重TR程度,导致右房、右室增大以及右室射血分数降低;电极导线引起三尖瓣瓣叶受限与右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相关。
李超戴研李玉秋林锦璇陈柯萍张澍
关键词:电极导线起搏器植入
左束支起搏的电学及机械学同步性研究
第一部分探索左束支起搏心电图形态与解剖位置、电学同步性的相关性背景: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其可行性和短期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是,目前关...
林锦璇
关键词:左前分支心动过缓
文献传递
射频消融及冷冻消融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曝光量对比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及冷冻球囊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 CB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中X线曝光情况.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入组43例PAF患者(RFA 21例,CBA 22例).所有手术均在同一心血管造影机完成且参数设置相同.对比术中各主要环节的X线曝光时间和X线曝光量情况.同时对手术时间、即时成功率以及安全性也做了相应的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RFA组相比,CBA组总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CBA (14.9±3.4) min 对RFA (10.0±4.5) min,P=0.002)],总X线曝光量明显增高[CBA (189.2±85.4) mGy对RFA(59.6±34.9) mGy,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线曝光量的差异主要产生于左心房内操作部分[CBA (179.2±23.1) mGy对RFA (41.6±23.1) mGy, P〈 0.001].CBA组肺静脉隔离中4支肺静脉操作的X线曝光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上肺静脉(LSPV) (39.4±22.4) mGy,左下肺静脉(LIPV)(32.9±24.9) mGy,右下肺静脉(RIPV)(19.8±12.5) mGy,右上肺静脉(RSPV)(29.6±17.0) mGy,P=0.155].两组手术总时间分别为[RFA(96.0±20.8) min对CBA(100.4± 15.7) min,P=0.451];即时肺静脉隔离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RFA 0%(0/21),CBA 4.5%(1/22), 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PAF术中,CBA组X线曝光水平高于RFA组,在左心房操作部分体现更为显著,就比较参数而言,X线曝光量较曝光时间能更好地体现手术中实际的X线曝光情况.
索妮牛国栋褚红涛林锦璇邸亚丽冯天捷郑黎晖丁立刚樊晓寒刘志敏陈刚姚焰张澍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冷冻消融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关于除颤器在疾病终末期管理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研究目前国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对终末期管理的知识及需求。方法对2014年3月12日至2018年12月25日在国家心血管中心心律失常中心二病区植入ICD或电池更换的患者进行电话问卷调查,研究患者对ICD的终末期管理的知识及需求,并通过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127(应答率84.7%)位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当问及是否选择停掉ICD的电除颤功能时,只有21例(16.5%)选择停用ICD的电除颤功能。112例(88.2%)并没有和他人讨论过关于停止ICD电除颤的话题。只有19例(15.0%)认为停用ICD可以通过非手术操作完成,具体操作知道应用程控停用ICD的有15例(11.8%),知道应用磁铁停用ICD电除颤的只有4例(3.1%)。大部分患者(81例,63.7%)觉得很有必要进一步跟医生讨论关于停用ICD相关的知识。结论植入ICD的患者对ICD终末期管理的知识明显不足,应给予患者相关教育。
柯万海戴研陈柯萍陈若菡林锦璇孙奇张澍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