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伟
- 作品数:5 被引量:64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响应面法优化加酶提高罗非鱼下脚料和豆粕混合发酵水解度的工艺研究
- 以罗非鱼下脚料和豆粕为原料,在加入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发酵的前提下,添加中性蛋白酶。在单因素的基础之上,以水解度为响应值,对混合发酵的工艺条件进行中心复合设计,确立了最佳工艺条件为:中性蛋白酶添加量0.1%,发酵...
- 王云洪鹏志杨萍刘唤明洪伟张瑞瑞
- 关键词:罗非鱼下脚料豆粕响应面发酵水解度
- 文献传递
- 罗非鱼蛋白-大豆蛋白混合体系乳化性的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初步探讨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混合体系的乳化特性.[方法]分别以罗非鱼肉和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采用碱溶-等电点沉淀法制备罗非鱼分离蛋白(FPI)和大豆分离蛋白(SPI),固定蛋白浓度0.5%,试验pH值、NaCl浓度、多糖类型对不同比例混合蛋白体系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在试验范围内,FPI、FPI-SPI(2∶1)、FPI-SPI(1∶1)和SPI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随pH值(3.0~10.0)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pH4.0 ~5.0范围内最小,而在pH 3.0和pH 10.0条件下较大;在pH值3.0时,添加NaCl(0 ~0.4mol/L)会使体系乳化活性下降,而在pH值5.0和7.0时,试验蛋白体系的乳化活性均随NaCl的添加而增大;黄原胶、卡拉胶、瓜尔豆胶和壳聚糖的添加均可改善蛋白体系的乳化性,比较而言,瓜尔豆胶对混合蛋白体系乳化活性的改善最明显,黄原胶对混合蛋白乳化稳定性的改善最显著,壳聚糖效果最差.[结论]2种蛋白物理混合对体系乳化性的改善程度有限,而添加多糖能明显改善体系的乳化性.
- 张梦霞周春霞洪鹏志朱东宏洪伟
- 关键词:大豆蛋白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
- 水产品腥味物质的形成及脱腥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2
- 2013年
- 水产品的腥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品的加工和消费,研究水产品腥味物质的产生及脱腥技术对于水产加工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水产原料及其制品中腥味物质的种类、形成机理及脱除方法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水产品的脱腥研究及高价值水产制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 洪伟周春霞洪鹏志杨萍王云漆嫚
- 关键词:水产品脱腥方法
- 响应面法优化加酶提高罗非鱼下脚料和豆粕混合发酵水解度的工艺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以罗非鱼下脚料和豆粕为原料,在加入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发酵的前提下,添加中性蛋白酶。在单因素的基础之上,以水解度为响应值,对混合发酵的工艺条件进行中心复合设计,确立了最佳工艺条件为:中性蛋白酶添加量0.1%,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53h。在此条件下,水解度为31.94%,比纯菌种发酵提高4.7%。
- 王云洪鹏志杨萍刘唤明洪伟张瑞瑞
- 关键词:响应面
- 酸碱法分离斑节对虾蛋白的营养特性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本研究分别以斑节对虾全虾和虾肉为原料,采用酸碱法(Isoelectric solubilization/precipitation)提取蛋白,探讨了极端酸碱pH溶解-沉淀条件对分离蛋白的提取得率、基本营养成分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9(g/mL)、pH 2.0、pH 3.0以及pH 11.0、pH 12.0条件下溶解,pH 5.5条件下沉淀,全虾的蛋白提取得率在75.67%-82.72%,虾肉的蛋白提取得率在68.33%-80.5%,且均在pH 2.0和12.0时有最大蛋白提取率。斑节对虾分离蛋白中干基粗蛋白含量在82%以上,灰分含量在1.3%左右,且酸性溶解条件提取的分离蛋白中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显著(p〈0.05)高于碱性溶解条件。对虾分离蛋白中必需氨基酸量、半必需氨基酸量、总氨基酸量和风味鲜度均高于原料对照,但虾味氨基酸量低于对照;所得分离蛋白的必需氨基酸配比符合FAO/WHO/UNU的理想模式。对虾分离蛋白中K、Mg、Cu、Zn和Mn五种元素的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原料虾和虾肉,碱性溶解条件下分离蛋白中矿质元素含量低于酸性溶解条件(p〈0.05)。酸碱法制备斑节对虾分离蛋白具有蛋白得率高、营养品质佳的特点,可用于生产优良的食品和饲料。
- 洪伟孙成波周春霞洪鹏志王云
- 关键词:斑节对虾酸碱法PH蛋白质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