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依民

作品数:19 被引量:135H指数:8
供职机构: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小麦
  • 4篇指纹
  • 4篇指纹图
  • 4篇指纹图谱
  • 4篇酶基因
  • 4篇克隆
  • 4篇化学模式识别
  • 4篇基因
  • 4篇HPLC指纹
  • 4篇HPLC指纹...
  • 3篇蛋白
  • 3篇锈菌
  • 3篇野生
  • 3篇太白米
  • 3篇条锈菌
  • 3篇基因克隆
  • 3篇赤霉
  • 2篇电子克隆
  • 2篇乙酰化
  • 2篇栽培

机构

  • 15篇陕西中医药大...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陕西中医药大...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陕西省农业分...
  • 1篇河北大学
  • 1篇西安市农业技...

作者

  • 19篇李依民
  • 13篇张岗
  • 11篇颜永刚
  • 8篇彭亮
  • 7篇高静
  • 6篇杨冰月
  • 6篇胡本祥
  • 4篇张琳
  • 3篇沈霞
  • 3篇康振生
  • 3篇黄丽丽
  • 3篇王晓杰
  • 3篇陈莹
  • 3篇张岗
  • 3篇王薇
  • 3篇董艳玲
  • 2篇夏宁
  • 2篇王媚
  • 2篇刘阿萍
  • 2篇张毅

传媒

  • 7篇中草药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药学教育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南药学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0
  • 2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延胡索去甲乌药碱合成酶基因CyNCS1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2024年
【目的】克隆延胡索去甲乌药碱合成酶(norcoclaurine synthase, NCS)基因,分析其在延胡索异喹啉类生物碱合成中的关键作用。【方法】基于转录组数据库,利用逆转录PCR克隆延胡索CyNCS1基因及其启动子区域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及其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同时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其进化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根、茎、叶及发育早、中、晚期块茎的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对茉莉酸甲酯(MeJA)、脱落酸(ABA)处理0,4,8,12 h的叶片进行表达谱分析,以体积分数75%酒精溶剂处理为对照(CK),确定该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CyNCS1基因开放读码框长873 bp,编码291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量为33.09 ku,等电点为6.90,具有去甲乌药碱合成酶保守的催化结构域(GDGGVGTV/IL、YKEKF和MIEGGHLDMG),且不含信号肽,预测定位于细胞核中。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CyNCS1与石生黄堇、罂粟的NCS蛋白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3.6%和82.1%;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CyNCS1与石生黄堇CsNCS蛋白聚为一支,说明二者亲缘关系较近。该基因启动子区长2 238 bp,包含多种植物激素及低温、热胁迫等环境因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随着发育推进块茎中CyNCS1的表达量显著增高,且受到MeJA和ABA的诱导,MeJA处理8 h时表达量为0 h的3.10倍,ABA处理8 h为0 h的3.16倍;而对照CyNCS1表达量随时间推移无明显变化。【结论】克隆并鉴定了延胡索NCS酶基因CyNCS1,明确了其在发育进程中的表达模式,并确定该基因表达受MeJA和ABA的诱导。
冯飞雪吕瑞华李依民高静王凯周嘉迪颜永刚张岗
关键词:延胡索异喹啉生物碱顺式作用元件
野生与栽培太白米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目的 建立野生和栽培太白米的HPLC 指纹图谱,为太白米质量评价和驯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 批不同来源太白米进行测定,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 版)计算相似度,运用主成分分析...
杨冰月胡本祥张琳张岗颜永刚李依民高静王薇王媚彭亮
关键词:太白米HPLC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
野生与栽培太白米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建立野生和栽培太白米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二者进行判别,以期为不同来源太白米药材的质量评价和驯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批野生品和10批栽培品共计20批太白米药材的指纹图谱,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计算相似度,运用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HCA)和最小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野生与栽培品太白米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建立了野生与栽培太白米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26个共有峰,20批太白米样品的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 0. 9。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最小偏二乘法-判别分析能对野生与栽培太白米进行明确的区分,表明导致差异的主要化学标记物为对香豆酸等8个成分。结论:该文建立的太白米HPLC指纹图谱具有较强的特征性和重复性,与模式识别方法结合起来可有效的评价太白米质量以及区分其野生与栽培品,为太白米的质量控制和驯化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杨冰月胡本祥张琳张岗颜永刚李依民高静王薇王媚彭亮
关键词:太白米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野生品栽培品
赤霉素对NaCl胁迫下大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 研究NaCl胁迫下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和药用大黄R. officinale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及赤霉素(GA3)引发对盐胁迫下种子萌发及幼苗发育的影响。方法 设置0、100、150、200、250 mmol/L NaCl胁迫,200、250 mg/L GA3拌种或浸种实验,双层滤纸培养法分析盐胁迫下3种大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结果 3种大黄种子发芽率随Na Cl浓度增加直线下降、盐相对伤害率直线上升(P<0.05),子叶长、胚轴长、根长和苗长等受到强烈抑制(P<0.05)。200 mmol/L NaCl下GA3拌种或浸种能显著提高掌叶大黄种子发芽率(P<0.05),250 mmol/L Na Cl下仅GA3拌种有作用(P<0.05);200 mmol/L NaCl下2个质量浓度GA3拌种、低质量浓度浸种提高唐古特大黄种子发芽率(P<0.05),250 mmol/L NaCl下GA3无促进作用(P>0.05);GA3拌种和高质量浓度GA3浸种能提高150 mmol/L NaCl下药用大黄种子发芽率(P<0.05),100mmol/LNaCl下GA3无促进作用(P>0.05)。GA3浸种能促进盐胁迫下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幼苗根和苗的生长(P<0.05)。结论 NaCl胁迫下3种大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3种大黄种子和幼苗耐盐性有差异,药用大黄耐盐性最低,GA3拌种或浸种引发能不同程度缓解高盐胁迫下大黄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
李依民李依民张晗高静王楠徐进成世强彭亮张岗
关键词: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盐胁迫赤霉素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小麦成株抗条锈性差异基因表达特征被引量:16
2010年
采用cDNA-AFLP技术,对成株抗条锈小麦品种兴资9104在成株期受条锈菌生理小种CY32侵染后5d内9个时间点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共筛选64对引物,产生32320个转录本(TDF);用37对引物检测到2201个(6.81%)差异TDF,其中926个TDF诱导表达,1275个下调表达。经大规模克隆、测序分析,最终获得330个差异TDF,聚类分析得到259个EST(unigenes),命名为aTaPST1至aTaPST259(GenBank登录号为FL645754~FL646011和FL646262)。经Blastx比对和功能分类分析,其中96条EST(37.07%)未找到同源性匹配,68条(26.25%)与未知功能蛋白同源性较高;其余95条ESTs主要涉及能量(11.20%)、基础代谢(4.63%)、转录调控(3.86%)、抗病与防御(3.86%)、蛋白质运输和储存(3.09%)、蛋白质合成和细胞生长(各2.32%)以及信号转导(1.54%)等。选取抗病与防御、转录调控及信号转导类等相关的6个差异基因,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其表达模式符合cDNA-AFLP表达谱。小麦成株抗条锈性分子机制涉及植物多方面生理生化反应,包括抗病与防御、转录调控、蛋白质代谢、信号转导、以及非生物胁迫等多种途径相关基因的协同控制。
张岗董艳玲夏宁张毅王晓杰屈志鹏李依民黄丽丽康振生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CDNA-AFLPQRT-PCR
小麦过敏性诱导反应基因TaHIR4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克隆条锈菌诱导的小麦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induced reaction,HIR)基因TaHIR4,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结构、进化与功能。【方法】采用电子克隆、RT-PCR技术,从条锈菌侵染的小麦中,分离过敏性诱导基因TaHIR4,并对其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利用InterProScan、TMpred、SignalP 3.0、PSORT等在线分析工具,预测TaHIR4蛋白的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信号肽、细胞定位等特征;采用DNASTAR软件分别进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分离到小麦过敏性诱导基因,命名为TaHIR4(867bp,GenBank注册号为FJ028663),该基因编码1条由28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TaHIR4蛋白含HIR蛋白家族的保守SPFH(Stomatins,Prohibitin,Flotillins,HflK/C)、PHB(Prohibitin homologues)结构域,有4种典型的motifs(蛋白激酶、酪蛋白激酶Ⅱ、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和N-豆蔻酰化位点),N末端的19个氨基酸序列内部存在跨膜信号肽结构,可能属于分泌蛋白;TaHIR4与HvHIR4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最高(98%),其次为OsHIR4,同源性为91%。【结论】分离到1个条锈菌诱导的小麦HIR基因TaHIR4,其编码蛋白可能属于分泌蛋白,在胞外行使功能。
张岗孙燕飞李依民董艳玲夏宁王晓杰黄丽丽康振生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过敏性反应电子克隆
禾谷镰孢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HDACs)功能验证
由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一类很重要的真菌病害。自2003年禾谷镰孢菌野生型菌株PH-1的全基因组序列公布以来,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因缺乏有效抗病基因以及抵抗初侵染或对其...
李依民
关键词:禾谷镰孢菌小麦赤霉病
文献传递
掌叶大黄转录组测序及蒽醌类合成关键酶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研究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蒽醌合成关键基因。方法利用RNA-seq技术对掌叶大黄根、根茎、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经Trinity软件组装后获得140224条Unigenes,全部Unigenes能被非冗余蛋白库、核酸序列数据库、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蛋白家族数据库、基因本体联合数据库、同源蛋白簇数据库等公共数据库注释。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掌叶大黄的根与叶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4175个,根与根茎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992个,叶与根茎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4469个。差异表达基因代谢途径分析分析发现,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在叶比根中被显著富集。蒽醌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关键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甲羟戊酸(mevalonic acid,MVA)途径、甲基赤藓糖醇(methylerythritol 4-phosphate,MEP)、莽草酸及聚酮途径的13个基因。结论为进一步挖掘大黄有效成分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为解析调控其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提供研究基础。
邹建珍胡晓晨李依民郝紫彤张岗张岗
关键词:掌叶大黄蒽醌甲羟戊酸途径
太白米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优化太白米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并测定其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功率和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探讨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太白米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并进行优化;评价其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的能力以及对铁离子(Fe3+)的还原能力,并以抗坏血酸为阳性对照。结果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2%,料液比1∶40(m L/g),提取时间32 min,提取温度70℃,总黄酮得率为15.16 mg·g-1;当醇提液总黄酮含量为50μg·mL-1时,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的OD值分别为86.68%、86.43%和0.73,抗氧化能力较强。结论该方法可为太白米总黄酮的提取和应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彭亮胡本祥张琳张岗颜永刚李依民孙涛张明英李铂杨冰月
关键词:太白米总黄酮超声提取抗氧化活性
铁皮石斛过氧化氢酶基因DoCAT1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目的 分离铁皮石斛DoCAT1全长,进行生物信息和表达分析.方法 RACE获基因全长;生物信息预测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特性;用DNASTAR 6.0和MEGA 6.0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分析;qPCR 检测基因表达模...
张娜黑小斌李欢李元敏颜永刚沈霞李依民张岗
关键词:铁皮石斛过氧化氢酶基因克隆定量PC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