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管宏新

作品数:18 被引量:93H指数:7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电刺激
  • 5篇手术
  • 4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脑血
  • 4篇脊髓
  • 4篇脊髓电刺激
  • 3篇亚低温
  • 3篇颅内
  • 3篇痉挛
  • 3篇出血
  • 2篇动脉瘤
  • 2篇多器官功能
  • 2篇多器官功能障...
  • 2篇多器官功能障...
  • 2篇多器官功能障...
  • 2篇亚低温治疗
  • 2篇器官
  • 2篇器官功能
  • 2篇器官功能障碍

机构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18篇管宏新
  • 10篇仲骏
  • 7篇朱晋
  • 6篇孙志扬
  • 6篇张燕飞
  • 6篇魏亮
  • 5篇王琦
  • 5篇杨成
  • 4篇周秋梦
  • 3篇杨晓笙
  • 3篇杨敏
  • 3篇焦伟
  • 2篇尚明
  • 2篇李世亭
  • 2篇万亮
  • 2篇降建新
  • 1篇汪辉
  • 1篇郑学胜
  • 1篇王旭辉
  • 1篇陈一鸣

传媒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广西医学
  • 1篇贵阳中医学院...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族性三叉神经痛
2014年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典型的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闪电样的疼痛发作,疼痛剧烈,常无法忍受,呈电灼、针刺、撕裂样,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疼痛多发生于单侧,常有扳机点表现,其多表现为散发,而家族性三叉神经痛报道罕见,至今世界范围内报道仅50余个家系,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与散发性三叉神经痛存在明显差别,尽管散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因为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REZ区已被普遍接受,但关于家族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是否为血管压迫存在争议,其遗传模式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文章复习了相关文献,并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综合,结合我们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遗传模式等作了系统综述。
窦宁宁王永楠周秋梦焦伟夏磊管宏新朱晋仲骏
关键词:病因发病机制
脊髓电刺激治疗脑缺血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脑缺血是因脑血流减少而影响脑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脊髓电刺激能够增加脑血流,有望成为一种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方法。文章综述了脊髓电刺激治疗脑缺血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管宏新仲骏
关键词:脑缺血脊髓电刺激脑血流
Fli-1及其靶基因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表达
2016年
目的探讨Fli-1及其靶基因COL1A1、TNC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液单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研究纳入4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25例动脉瘤破裂患者,16例动脉瘤未破裂患者;取病人的外周血,1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为对照,分离血液单核细胞,提取总RNA,根据之前生物信息预测结果,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Fli-1及其靶基因(COL1A1、TNC)在疾病和健康人群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在检测的Fli-1及靶基因COL1A1和TNC中,在颅内动脉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有2个,分别为Fli-1和COL1A1。进一步分组发现,相比于未发生破裂的动脉瘤患者,这两个基因在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表达有显著升高。结论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之间Fli-1及COL1A1的表达水平差异可能与动脉瘤的破裂表现存在相关性。
魏亮杨成张燕飞王琦管宏新孙志扬
关键词:差异表达基因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策略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朱晋管宏新仲骏李世亭杨晓笙周秋梦焦伟
关键词: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椎动脉
家兔迟发性面瘫模型建立及药物干预研究
2011年
目的:优化迟发性面瘫的建模方法,并对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观察。方法:家兔48只共96侧面神经,分A、B、C、D 4个实验组,以一侧面神经进行实验处理,另一侧为自身对照。A组:直视下钳夹损伤桥池段面神经;B组:直视下向桥小脑角注射动脉血,以诱导血管痉挛;C组:处理因素=A组+B组;D组:在C组基础上,应用药物(强的松+丹参+维生素B1+维生素B12)干预。观察家兔面瘫,并做面神经病理切片,比较各组间迟发性面瘫发生率、面瘫持续时间及预后。结果:面瘫发生情况:A组6只家兔(6/11,54.5%)出现迟发性面瘫;平均面瘫持续时间为13.2天。B组有2只(2/12,16.7%)出现迟发性面瘫,平均持续8天。C组6只(6/12,50%)家兔出现迟发性面瘫,平均持续14.3天。D组4只(4/12,33.33%)出现迟发性面瘫,平均持续6天。所有自身对照侧均无面瘫发生。病理:各组均见神经纤维水肿;A、C两组呈高度水肿改变,神经束周围结构紊乱;B组见神经内血管细小,而水肿较A、C两组轻微;D组呈轻度水肿改变。结论:C组出现迟发性面瘫几率高,是较好的模型;联合应用强的松、丹参、维生素B1、维生素B12虽不能防止迟发性面瘫发生,但可使迟发性面瘫病程明显缩短。
吴政海洪文瑶管宏新郑学胜王旭辉李心远李世亭
关键词:迟发性面瘫药物防治
微创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PVP或PKP微创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0例(28椎);术前、术后24 h及出院后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出院后随访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析术后24 h及随访时患者满意度。结果 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采用PVP 4例(5椎),PKP 16例(23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获随访1~24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术前VAS为(8.9±0.4)分,术后24 h为(2.1±2.0)分,最后随访时为(2.2±1.9)分;术后24 h及最后随访时VAS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随访时ODI明显低于术前(P<0.05),分别为(25.8±10.4)%和(56.4±10.8)%。患者术后24 h的满意率为95.0%,最后随访时为89.5%。结论 PVP/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创伤小,可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还可预防椎体再塌陷、增强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管宏新朱晋仲骏万亮周秋梦尚明杨敏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微创手术
脊髓电刺激治疗大鼠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长时程脊髓电刺激对非麻醉状态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大鼠模型基底动脉管径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方法:将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植入SD 大鼠C2 颈髓背侧硬膜外,脉冲发生装置及电源植入背部皮下,分别于...
管宏新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基底动脉
亚低温治疗通过上调IL-10表达水平降低脑出血后MODS发生率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自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48例脑出血患者,依据术后体温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27)和常规治疗组(n=21),统计2组MODS的发生率,并在术后1、2、5、7、14、21 d时,使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10的表达水平,使用Simple Western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转录因子腺病毒E4启动子结合蛋白-4(E4BP4)的表达水平。结果亚低温治疗组MODS的发生率为11.11%,而常规治疗组为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5、7、14、21 d时亚低温治疗组IL-10、E4BP4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MODS的发生率;IL-10在亚低温治疗降低MODS发生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机制与转录因子E4BP4上调IL-10的表达有关。
魏亮王琦杨成张燕飞管宏新孙志扬
关键词:脑出血亚低温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白介素-10
亚低温辅助治疗对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脑血肿及脑水肿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高血压颅内出血(ICH)患者炎症因子水平、脑血肿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ICH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ICH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辅助治疗。采用多田公式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脑水肿及脑血肿变化情况,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脑血肿体积、脑水肿体积及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有随时间变化趋势(均P<0.05),分组与时间均有交互作用(均P<0.05),其中亚低温组各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优于对照组。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高血压ICH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脑血肿及脑水肿,改善患者预后。
魏亮王琦杨成张燕飞管宏新陈一鸣杨易孙志扬
关键词:颅内出血亚低温炎症因子
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的可行性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应用于动物实验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将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电极置于大鼠C2颈髓背侧硬膜外,脉冲发生装置及电源植入背部皮下。分别于术前(0 h)及术后12、24、36 h,测试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的参数(电压、刺激频率和脉宽);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评分(BBB评分)和斜板实验,并测量大鼠体质量。结果脊髓电刺激系统各项参数在0 h、12 h、24 h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参数在0 h与36 h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斜板实验和体质量检测显示:0 h与12 h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 h与24、36 h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过程中大鼠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应用于动物实验是安全可行的,可用于脊髓电刺激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进一步实验研究。
管宏新仲骏汪辉朱晋杨敏杨晓笙周秋梦焦伟
关键词:脊髓电刺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