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之烨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囊
  • 3篇内囊出血
  • 3篇出血
  • 2篇切变率
  • 2篇微循环
  • 2篇大鼠肠系膜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细胞
  • 1篇血管细胞粘附...
  • 1篇血管细胞粘附...
  • 1篇血流
  • 1篇血液
  • 1篇血液流变
  • 1篇血液流变特性
  • 1篇血液流变学
  • 1篇粘附分子
  • 1篇轴流
  • 1篇系膜
  • 1篇细胞
  • 1篇细胞间

机构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李之烨
  • 2篇金学隆
  • 2篇张丽敏
  • 1篇王世忠
  • 1篇李晓慧

传媒

  • 2篇中国微循环

年份

  • 3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鼠急性内囊出血后血液流变特性经时变化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内囊出血后血液流变特性的经时变化,总结变化规律,分析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出血组,后者又分为出血后3、6、12、24h四个亚组,每组6只。尾尖剪断取自体血0.1ml定位注射至大鼠右侧内囊,假手术组除不注血外,其余操作同出血组。假手术组即刻取血,出血组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做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各出血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出血各组间比较,全血低切黏度在出血后3~12h明显升高,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在24h升高最明显,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前者在24h达高峰,后两者高峰时间为出血后12~24h。结论大鼠急性内囊出血后不同时段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发生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循环功能。
张丽敏金学隆王世忠李之烨Mizoguchi Kazushige
关键词:脑出血血液流变学微循环
急性内囊出血后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
2009年
目的研究急性内囊出血后大鼠空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探讨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自体尾静脉血注入法建立大鼠急性内囊出血模型,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内囊出血后3、6、12、24h组,每组8只大鼠。运用微循环显微摄像分析系统,计测各组肠系膜微静脉血流量、切变率、白微栓数,并对切变率和白微栓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计测微动脉内轴流和边流的宽度,并计算边流宽度与管径的比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急性内囊出血各时间点肠系膜微静脉血流量明显减少(P<0.05),脑出血6、12、24h组切变率减小(P<0.05),而白微栓数增加(P<0.05),切变率与白微栓数呈明显负相关(r=-0.917,P<0.05);脑出血6、12、24h组微动脉内边流宽度与管径的比值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小(P<0.05)。结论急性内囊出血后大鼠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量减少,切变率降低,白微栓数增多,边流宽度与管径的比值减小,这些微循环障碍可进一步导致靶器官的损伤。
李之烨金学隆李晓慧张丽敏Mizoguchi Kazushige
关键词:微循环肠系膜血流切变率
急性内囊出血后大鼠肠系膜微循环流态的解析
目的: 1研究急性内囊出血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及脑血肿周围脑组织变化。 2研究急性内囊出血后空肠肠系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肠系膜微血管内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变化。探讨...
李之烨
关键词:轴流切变率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细胞间粘附分子-1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