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断层
  • 2篇褶皱
  • 1篇地球物理
  • 1篇东秦岭
  • 1篇断层相关褶皱
  • 1篇岩体
  • 1篇岩体侵位
  • 1篇岩体锆石
  • 1篇演化历史
  • 1篇造山带
  • 1篇伸展拆离
  • 1篇同位素
  • 1篇同位素研究
  • 1篇推覆
  • 1篇逆冲
  • 1篇逆冲推覆
  • 1篇年代学
  • 1篇铅锌矿
  • 1篇铅锌矿床
  • 1篇黔东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贵州省地质矿...

作者

  • 7篇杨坤光
  • 7篇李学刚
  • 2篇周琦
  • 2篇朱清波
  • 1篇胡祥云
  • 1篇马筱
  • 1篇程万强
  • 1篇汤世凯
  • 1篇王军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年份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论大别山南缘襄樊—广济断裂的两次向南逆冲推覆被引量:17
2011年
位于大别山南缘的襄樊—广济断裂是扬子板块与大别造山带的边界断裂。大体以黄陂为界,断裂东段与西段在几何结构上有所差异:东段在地表浅层表现出向北反向逆冲,深部则以向南大规模逆掩为特征;西段浅层与深部一致,表现为典型的大型低角度叠瓦状逆冲推覆。野外地质数据、40Ar/39Ar定年、锆石U-Pb LA-ICP-MS定年和沉积学资料表明,自中三叠世以来,该断裂带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向南逆冲:第一次逆冲发生在中三叠世(约240~231M a),与北界的浒湾拆离断层同时启动,响应于大别山超高压从地幔深度折返到下地壳的挤出过程;第二次逆冲发生在中—晚侏罗世(约160~140M a),即发生在大别山白垩纪热隆伸展之前,因为伴随热隆伸展侵位的巨量花岗岩体并未卷入逆冲变形。第一次逆冲推覆以超高压折返伴随的中—高角度逆冲为特点,发生在大别造山带内部。第二次逆冲发生在造山带东部南缘,以低角度巨型逆冲推覆为特点,使大别造山带深变质岩大规模覆盖在扬子板块北缘的沉积岩之上,最大覆盖宽度大于60 km。东段由于受江南古陆的准同时向北逆冲改造,在浅层形成向北逆冲的几何学结构。
杨坤光程万强朱清波李学刚
关键词:逆冲推覆
断层调整与控制作用下的叠加构造变形:以贵州地区燕山期构造为例被引量:34
2012年
褶皱叠加方式与其形成的构造现象极为复杂。常见3种叠加方式为共轴叠加、横跨叠加和斜跨叠加。如果地质体均一,断层不发育,即会形成理想型叠加褶皱的构造样式。如果发育区域性大型断层,在不同方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加上地质体的不均一,就会在不同的区块内形成更为复杂的叠加褶皱与构造组合。贵州境内自古生代-中生代先后发育了5条切割基底的区域性断裂,至早中中生代,这些断层将区内切割为6个主要构造块体。在三叠纪之后的燕山构造运动期间,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叠加变形,早燕山期与晚燕山期区域应力场方向不同,使得不同区域断层的性质、位移发生变化,断层的多次活动起到了应力释放与调整作用,再加上块体地质结构的不均一性与软弱层的滑脱作用,最终在不同区块内发生了不同的褶皱叠加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褶皱构造样式与构造组合。
杨坤光李学刚戴传固张慧周琦
黔东凯里—三都断裂结构及形成演化被引量:20
2012年
通过宏观描述、地震解译、有限应变测量、显微构造分析及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对黔东凯里-三都断裂进行了研究。认为凯里-三都断裂是黔东南推覆体的前锋断裂,呈向NWW突出的弧形,总体表现为由数条断层组成的逆冲断裂带,主断裂倾向SEE,为黔南拗陷和雪峰古陆的分界线。断裂带以浅层脆性变形为主,断裂带上盘向NWW推覆的水平位移达12~15km,是多条断层多期挤压、拉张和平移剪切作用叠加的结果。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演化过程,燕山期以来的演化历史主要受太平洋构造域控制,早中燕山期为主挤压逆冲阶段、晚燕山期为拉张正滑阶段、喜马拉雅期为再次挤压-定型阶段。
李学刚杨坤光胡祥云戴传固张慧
关键词:地球物理均一温度演化历史
黔西北福来厂铅锌矿床Pb同位素研究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5
2012年
单阶段演化正常铅用H-H法可获得高准确性的模式年龄,在黔西北福来厂铅锌矿床中采集16件矿脉和围岩样品,测定它们的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为18.5346~18.7294(均值18.5935),207Pb/204Pb为15.7408~15.7603(均值15.7519),208Pb/204Pb为38.9718~39.1766(均值39.0731)。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区铅是正常铅,利用Pb-Pb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了矿脉铅的主模式年龄为240~229Ma,围岩铅的主模式年龄为254~230Ma。研究表明该矿脉Pb模式年龄能代表成矿年龄,反映铅主成矿期在印支期,印支期区域隆升导致NW向区域正断层活动,这些断裂控制本区铅锌矿床的分布。矿脉与围岩的Pb同位素组成相似,年龄相近,结合Pb同位素构造模式和Δβ-Δγ图解,我们认为上地壳围岩是福来厂铅锌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基底能提供部分物质。峨眉山玄武岩后期热液对成矿物质有一定的影响。
汤世凯马筱李学刚戴传固张慧周琦况顺达杨坤光
关键词:PB同位素成矿年龄铅锌矿黔西北
黔东南隔槽式褶皱成因分析被引量:29
2012年
隔槽式褶皱与隔档式褶皱构成侏罗山式褶皱。传统观点认为,侏罗山式褶皱是滑脱作用所形成,其典型实例是在刚性岩体(基底)之上有一层软弱岩层,在软弱层之上的岩层发生"台布式"滑动而形成隔档隔槽式褶皱。黔东南地区隔槽式褶皱实地调查发现:(1)隔槽式向斜核部的地层比两翼和背斜核部的地层厚;(2)沿隔槽式向斜核部发育多期次活动的纵向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枢纽一致;(3)背斜产状平缓变形弱而向斜产状急变变形强,背斜与向斜相间出露构成典型的强弱应变域,复杂变形发生在向斜核部。在湘黔交界处的寒武系内发育了典型的露头尺度隔槽式褶皱。通过隔槽式褶皱的露头尺度解析与宏观变形分析,认为黔东南隔槽式褶皱的形成受多期活动的断层控制,早期沉积阶段的正断层,控制了隔槽式褶皱紧闭向斜的发育位置,构造反转之后,先期断层是应力集中区,正断层转为平移或逆冲断层,在隔槽式褶皱向斜核部发育复杂变形。其次,正断层对隔槽式褶皱发育与逆断层对断弯褶皱发育的控制不同,前者断层发育早,后者断层发育晚。
杨坤光李学刚戴传固张慧周琦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
庐山变质核杂岩核部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1
2010年
庐山变质核杂岩是华南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浅层响应,对其核部中生代中酸性岩体进行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和宏观变形变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庐山变质核杂岩核部在123.3Ma~133.0Ma期间发生过强烈的岩浆活动,且岩浆活动滞后于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岩体呈NNE向近平行带状展布,宏观上岩体不具有明显的主动侵位特征,带状岩体所处的位置可能为岩石圈伸展过程中导致的裂陷和虚脱部位。东牯山岩体中的继承锆石反映其深部存在过900Ma的岩浆活动,是江南造山带格林威尔造山事件的记录。
李学刚杨坤光朱清波
关键词:U-PB年代学岩体侵位伸展拆离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演化的石英ESR年代学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运用α石英热活化ESR定年法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58件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ESR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晚白垩世以来(99.2~3.4 Ma)。结合区域地质事实分析,晚白垩世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73.1~52.3 Ma伸展断陷期、39.1~27.2 Ma伸展-挤压的转换期和22.8~3.4 Ma挤压期;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89~70.1 Ma挤压隆升期、61.6~43.2 Ma伸展断陷期、37.2~22.6 Ma伸展-挤压的转换期和15.6~3.9 Ma挤压期。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和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基本相同,但是受多种因素控制,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晚白垩世的构造演化存在较大差异。ESR测年结果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已有的地质事实相吻合,验证了ESR测年的可靠性。
李学刚杨坤光王军
关键词:ESR测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