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岑
- 作品数:7 被引量:7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农业应用磷石膏前景展望被引量:34
- 2010年
- 简要回顾了磷石膏的应用范围及对环境的影响,叙述了磷石膏的性质和组分。通过归纳前人在农业生产、土壤改良、生物降解和安全使用等方面对磷石膏的研究,总结了磷石膏在植物栽培、家禽饲养、堆肥发酵上的学术成果,分析了磷石膏在酸性土壤修复、延缓土壤退化、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上的研究方法,在阐述磷石膏有益用途的同时,简述了生物降解磷石膏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安全使用磷石膏的实例。提出通过生物学手段在磷石膏降解菌的选育和作物品种的改良等方面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在技术革新、使用标准、监管力度等方面来推进应用磷石膏的步伐,使其作为一种潜在的资源在农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王晓岑李淑芹许景钢
- 关键词:磷石膏农业土壤
- 哈尔滨市香坊区黑土型水稻土可溶性硅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研究黑土型水稻土可溶性硅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无作物条件下温度、pH值和浸水方式均能对土壤可溶性硅的释放产生影响。环境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土壤可溶性硅的释放,在5-40℃范围内,温度每提高1℃,黑土型水稻土中可溶性硅的释放量增加0.64mg/kg。当pH值在4.5-9.0范围内,黑土型水稻土中可溶性硅释放随p H值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土壤可溶性硅浓度随持续浸水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持续浸水20 d达到最大值,为53.87 mg/kg,且较持续浸水10 d提高了12.91%。持续浸水20 d后土壤可溶性硅浓度开始下降,到第50天土壤可溶性硅下降到17.78 mg/kg。采用间歇浸水,土壤可溶性硅浓度稳定在32.57-38.32 mg/kg之间,表明间歇灌水的方式有利于持续稳定地供给水稻生产过程中对可溶性硅的需求。
- 许景钢杨大志孙涛王晓岑
- 关键词:土壤PH值浸水
- 硅磷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了硅磷交互作用对盆栽水稻土壤酶活力的影响。建立了以土壤酶活力指标(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蔗糖酶)为响应值的硅磷二次多项数学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得出了硅酸钠和磷酸一铵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2.70~3.60、1.30~1.65 g.桶-1,此时土壤酶活力最高。
- 王东王晓岑李淑芹许景钢
- 关键词:响应曲面法
- 不同硅肥及添加剂对水田可溶性硅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探讨硅肥(沸石粉、硅酸钙、硅酸钠)及硅肥与添加剂(硫酸镁、腐殖酸)配合施用对黑龙江省水田可溶性硅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肥及硅肥与添加剂配施均能增加土壤可溶性硅含量。水稻在灌浆期相对于其他生长期对硅的需求有所下降,沸石粉和硅酸钙单独施用能显著增加土壤可溶性硅浓度。硅酸钠与硫酸镁配施肥效较长,与腐殖酸配施对提升土壤可溶性硅浓度的效果更显著。各处理组中硅酸钠与腐殖酸配施对土壤可溶性硅浓度提高最显著。
- 许景钢钱建民李淑琴王晓岑
- 关键词:硅肥水田
- 不同硅肥及添加剂对水田可溶性硅的影响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探讨硅肥(沸石粉、硅酸钙、硅酸钠)及硅肥与添加剂(硫酸镁、腐殖酸)配合施用对黑龙江水田可溶性硅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肥及硅肥与添加剂配施均能增加土壤可溶性硅含量.水稻在灌浆期相对于其他生长期对硅的需求有所下...
- 许景钢钱建民李淑琴王晓岑
- 关键词:硅肥施用添加剂水田土壤
- 响应曲面法优化硅磷交互作用下的水稻产量被引量:1
- 2010年
- 研究了硅肥、磷肥及他们的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水稻技术,应用响应曲面法分析了施用不同比例的硅肥、磷肥对水稻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平均籽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4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磷肥能够显著影响穗均粒数和千粒重,硅肥能够显著影响桶均穗数、穗均粒数和千粒重,硅磷的交互作用亦能显著影响穗均粒数。在研究了硅肥、磷肥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获得了水稻产量与硅肥、磷肥施用量的回归模型,根据模型确定出最高产量的生产条件为:磷酸一铵1.68g;硅酸钠5.25g,理论产量为91.74g。经验证实际产量为71.74g,较空白处理提高了53.32%。
- 王晓岑王东李淑芹许景钢
- 关键词:响应曲面法硅肥磷肥水稻产量
- 微生物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5年
-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微生物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传统磷酸二铵(含N 18%、P2O546%)150kg/hm2,尿素(含N 46%)220kg/hm2,硫酸钾(含K2O 50%)120kg/hm2]相比,在一定施肥范围内,微生物肥能不同程度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其中以处理3(双微肥15kg/hm2+传统肥料)为最佳处理,马铃薯产量(鲜重)为28 741.7kg/hm2,干物质含量为194.3g/kg,淀粉含量为137.98g/kg,Vc含量为136.3mg/kg,蛋白质含量为81.3g/kg,分别较CK增加32.7%、16.23%、15.8%、4.3%、6.8%;还原糖含量为3.5g/kg,较传统施肥降低22.2%。
- 钱建民王晓岑段雪娇于滢许景钢
- 关键词:微生物肥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