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芯
- 作品数:7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Red两步同源重组法在大肠杆菌基因敲除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7年
- 基因敲除是研究基因功能最直接的方法。对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而言,传统的基因敲除方法是利用其原有的RecA系统,此方法依赖于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且所需同源臂长,操作复杂。Red同源重组法的出现使得基因组的改造更为快速、简单,在E.coli基因敲除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和成熟。作者介绍了Red同源重组系统的组成和同源重组原理,阐述了常用的两步同源重组法敲除E.coli基因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大肠杆菌的两步法基因敲除技术已在工程菌改造、病原菌致病机理、耐药机制研究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由于两步法仍保留有Red同源重组系统电转效率低、有序列残留的缺陷,作者对几个针对两步法的经典的无痕化改造进行了总结介绍,通过对以上方法及应用进行综述,为以大肠杆菌作为工程菌的基因敲除技术提供参考。
- 李鑫李亚芯戴建君
- 关键词:大肠杆菌RED同源重组基因敲除两步法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在糖尿病致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
- 李亚芯徐晨阳张东慧韩东宁张源淑
- 血管紧张素转移系统(RAS)在肝脏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2
- 2012年
- 肝纤维化是多种致病因子导致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的过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机体重要的体液调节系统,在调节血压和水、盐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RAS与肝纤维化的发生也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RAS中新的关键因子ACE2的发现丰富了RAS的作用,证明其主要通过水解AngII生成Ang(1-7))对抗ACE-AngII-AT1/AT2通路从而抗纤维化。本文结合近年的研究结果,就RAS中各关键因子在肝脏纤维化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 张东慧徐晨阳李亚芯张源淑
-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肝脏纤维化
-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2(ACE2)在糖尿病致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移酶2(ACE2)在糖尿病致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16只按60mg/kg(以体质量计)一次性腹腔注射STZ溶液制备糖尿病肝脏氧化应激损伤模型,成模后大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组和胰岛素治疗组(优泌林3.7×10-8mol/d),30d后宰杀,取血液和肝脏组织等进行各指标测定:1)测定血清中AGEs含量;2)测定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3)肝脏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含量,ACE和ACE2酶活力的测定。结果:1)正常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均值为(5.39±0.30)mmol/L,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均值持续维持在(28.24±2.51)mmol/L(远高于高水平高血糖状态指标值16.6mmol/L),胰岛素治疗后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下降至(11.18±1.26)m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同时显著低于糖尿病组(P<0.05),且治疗后期已经低于10.0mmol/L并逐渐接近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血清中的AGEs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胰岛素治疗组(P<0.05)。2)与正常对照组和胰岛素治疗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的MDA和H2O2极显著增多(P<0.01),SOD和GSH-Px的活力极显著降低(P<0.01);AngⅡ的含量显著增多(P<0.01),Ang1-7含量显著降低(P<0.01),ACE的酶活力显著升高(P<0.01),而ACE2的酶活力显著降低(P<0.01)。结论:糖尿病时大鼠肝脏组织局部AngⅡ显著升高,ACE2活力下降,肝脏组织处于氧化应激状态。胰岛素治疗后,ACE2活力增高,致AngⅡ降解,AngⅡ含量显著降低,肝脏的氧化应激减缓,提示ACE2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对AngⅡ降解作用增强有关。
- 李亚芯徐晨阳张东慧韩东宁张源淑
- 关键词:糖尿病肝脏氧化应激ACE2
- 53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的检测被引量:17
- 2017年
- 为了解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的情况,选取江苏、安徽等地分离的53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药敏纸片法对9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并对四环素类tet(A)、tet(B)、tet(C)、tet(W)、tet(M)、tet(O)、tet(K)、tet(L)耐药基因,喹诺酮类GryA、ParC耐药基因,磺胺类sulⅠ、sulⅡ、sulⅢ耐药基因,β-内酰胺类SHV、CTX-M、ompCA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aac(3)-Ⅰ、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rmA、rmtA、rmtB、rmtC、rmtD、npmA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53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对磺胺异噁唑、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多西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8.68%(47/53)、71.71%(38/53)、86.79%(46/53)、75.47%(40/53)。其中50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表现为多重耐药,耐4、5、6种药物的现象最为普遍,且不同地区菌株存在差异。tet(A)是四环素耐药基因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耐药基因(52.83%,28/53),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主要由gryA(94.33%,50/53)、parC(94.33%,50/53)基因编码,耐磺胺类药物sulⅠ、sulⅡ、sulⅢ基因均有检出,分别为96.23%(52/53)、98.11%(48/53)、86.79%(46/53),耐β-内酰胺类药物中仅检出ompC A基因(30.19%,16/53),在检测的11种耐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中,最为流行为aac(3)-Ⅱ、aac(6')-Ⅰb、ant(3″)-Ⅰ基因,分别为92.59%(49/53)、98.11%(52/53)、100%(53/53)。耐药基因与相关耐药菌株检出率基本呈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53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高,耐药谱广,耐药基因流行现象十分普遍。本试验结果能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与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 于静晨王虹李鑫李亚芯汤芳戴建君
- 关键词: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基因
- auf基因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鸭源株的细胞黏附及动物致病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uf基因的功能。[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auf基因,构建DE205BΔauf缺失菌株,并分析缺失菌株和野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差异。[结果]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与野生菌株相比,缺失菌株的生长特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但对酸性(乙酸,pH 4.0和5.0,20 min)、碱性(Tris-HCl,pH 10.0,30 min)和高渗环境(2.5 mol·L-1NaCl,1 h)的耐受能力极显著降低(P<0.001),其相对存活率分别降低86.7%、77.3%、59.0%和98.3%;抗血清杀菌能力也显著下降,在100%、50%及25%稀释度的血清中极显著降低(P<0.01);DE205BΔauf缺失菌株对DF-1细胞的相对黏附能力显著降低,下降了80.7%。动物试验表明:DE205BΔauf对小鼠及雏鸭的致病力及在其体内的定殖能力均降低。[结论]auf基因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感染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王颢锦汤芳诸葛祥凯胡林陈玲李亚芯李德志戴建君
- 关键词: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毛
- 13种兽用抗菌药对大肠杆菌及沙门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被引量:2
- 2018年
- 为了解目前市售抗菌药对畜牧生产中常见病原菌的抑菌作用,选用13种常见抗菌药,对参考菌株大肠杆菌(ATCC25922)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并挑选其中抑菌效果相对较好的药物对来自河南省和江苏省各集约化禽类养殖场分离鉴定所得的39株大肠杆菌和沙门菌进行了MIC测定。结果显示:药物D(10%阿莫西林)、药物G(100 g∶10 g硫酸黏菌素)、药物I(100 mL∶25 g磺胺嘧啶、5 g甲氧苄啶)、药物J(100 mL∶磺胺间甲氧嘧啶钠10 g、甲氧苄啶2 g)、药物L(100 mL∶10 g氟苯尼考)抑菌效果较好(MIC〈78.12μg/mL),药物E(5%盐酸多西环素)、药物F(10%盐酸多西环素)的抑菌效果次之(MIC为156.25μg/mL),药物B(100 g∶3.25 g硫酸新霉素)和K(5 g戊二醛、5 g葵甲溴铵)的抑菌效果较差(MIC〈625μg/mL),药物A(10%盐酸林可霉素)、药物C(100 g∶10 g A型酒石酸泰乐菌素)、药物H(100 g∶5 g硫氰酸红霉素)、药物M(聚维酮碘)抑菌效果最差,所有稀释倍数均长菌;挑选的抑菌效果较好的药物MIC结果显示,药物I对39个临床菌株均无效,药物L对5株临床菌株有效,药物E对23株临床菌株有效。结果表明:药物E可用于大肠杆菌、沙门菌感染的抗菌治疗。
- 王虹杨德鸿汤芳李亚芯徐长青胡贺张永春任建鸾
- 关键词:大肠杆菌沙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