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建龙

作品数:3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微观孔隙
  • 3篇孔隙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盆地
  • 2篇微观孔隙结构
  • 2篇孔隙结构
  • 2篇孔隙类型
  • 1篇页岩
  • 1篇油气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统
  • 1篇扫描电镜
  • 1篇上三叠统
  • 1篇主控因素
  • 1篇氩离子
  • 1篇西部凹陷
  • 1篇龙马溪组
  • 1篇共聚
  • 1篇凹陷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篇张金川
  • 3篇彭建龙
  • 2篇黄潇
  • 2篇马玉龙
  • 2篇尉鹏飞
  • 1篇吕艳南
  • 1篇孙睿
  • 1篇张明强
  • 1篇李晓光
  • 1篇黄正林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陆相页岩孔隙类型、特征及油气共聚过程探讨——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为例被引量:8
2015年
借助岩心描述、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对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为代表的陆相页岩中不同尺度储集空间类型、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页岩油气的聚集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层段发育溶蚀孔缝、构造缝等有利于页岩油聚集和运移的大孔径孔洞和裂缝。扫描电镜下,研究层段发育无机矿物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3种微观孔隙类型,其中低成熟度条件下大孔径有机质孔的形成主要与有机酸的溶蚀改造有关。对微裂缝的研究表明,有机质边缘和内部可以发育多种形态裂缝,而有机质内部生排烃裂缝的大量发育则是陆相低成熟度页岩与南方高成熟度页岩的重要区别。研究区陆相页岩有机质正处于生油气高峰阶段,油气共存,聚集机理较为复杂。吸附态页岩气主要赋存于有机质和黏土矿物内外表面,溶解态页岩气则主要在原油的携带下逐渐在整个页岩段的宏观、微观孔隙中富集,并将油气在页岩层段的聚集过程分为以生物气聚集、油气微观聚集、油气宏观聚集和页岩层段富集为特征的4个阶段。
黄潇张金川李晓光孙睿彭建龙隆帅
关键词:微观孔隙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发育主控因素被引量:32
2016年
以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吸附/脱附实验等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控制纳米尺度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孔径范围为纳米级,孔隙类型多样,分为有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及微裂缝等,其中有机孔和粒内孔较为发育;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多为开放型孔隙,以管孔和两端开口的平行板孔为主;微观孔隙孔径主要分布在2~80nm,以中孔为主。通过分析控制该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认为有机碳含量是控制纳米级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页岩气赋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尉鹏飞张金川隆帅彭建龙邓恩德吕艳南马玉龙
关键词: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五段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五段陆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低温氮气吸脱附以及相关地球化学分析实验等技术对该地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控制其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须五段页岩微观孔隙可分为有机孔和无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微裂缝可分为构造微裂缝、有机质生排烃缝和成岩收缩缝等;孔隙结构类型以两端连通的圆柱孔、平行平面间的缝状孔和呈锥形的管孔为主;微观孔隙孔径分布区间大(1~80 nm),峰值主要集中于2~8 nm之间;以中孔(2~50 nm)为主,所占比例为60.21%(或以黏土矿物孔为主,所占比例为44.62%);页岩的有机质丰度和黏土矿物含量是控制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彭建龙张金川尉鹏飞隆帅黄潇黄正林马玉龙张明强
关键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孔隙类型孔隙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