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尉鹏飞

作品数:4 被引量:6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页岩
  • 3篇四川盆地
  • 3篇盆地
  • 3篇微观孔隙
  • 3篇微观孔隙结构
  • 3篇孔隙
  • 3篇孔隙结构
  • 2篇主控因素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统
  • 1篇扫描电镜
  • 1篇上三叠统
  • 1篇潜质
  • 1篇氩离子
  • 1篇龙马溪组
  • 1篇孔隙类型
  • 1篇发育机制
  • 1篇沉降
  • 1篇储层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篇张金川
  • 4篇尉鹏飞
  • 2篇彭建龙
  • 2篇马玉龙
  • 1篇吕艳南
  • 1篇杨超
  • 1篇张明强
  • 1篇黄潇
  • 1篇黄正林
  • 1篇赵倩茹
  • 1篇陈前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年份

  • 4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潜质页岩形成和分布被引量:32
2016年
我国页岩盆地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复杂,板块规模偏小且地质活动性较强,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且在中、新生代以来受外缘板块环境影响较大,表现为南海北陆、南早北晚、南升北降等重大差异,在东西方向上,也由于塔里木与华北板块之间的演变差异而出现较大区别。中国页岩的分布主要受控于板块特点及构造、沉积之间的相互匹配,板块及其相互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了不同时代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变化。塔里木、华北、华南三个板块均发生了四次沉降-沉积中心的转移,但总体上表现为早古生代海相时期的由东向西转移、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时期的背离板块汇聚中心式转移、中生代陆相和海陆交互相时期的由东向西转移、新生代陆相时期的由西向东转移。潜质页岩及页岩气主要发育在中部地区,具有时代交替、南海北陆、东西分异、时空变迁等特点。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原始地质条件优越,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且后期改造强,页岩气的有利区分布既受控于构造与沉积条件,也更决定于构造与沉积两者的相互匹配;晚古生代为主的海陆交互相页岩分布范围广、累积厚度大,常与砂岩、煤系及灰岩频繁互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为适中,是我国页岩气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层系。北方以中新生代陆相为代表的页岩分布受控于盆地结构,是我国页岩油发育的主体区域。针对各套潜质页岩特点,页岩气勘探宜分别考虑。
张金川杨超陈前赵倩茹尉鹏飞姜生玲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发育主控因素被引量:32
2016年
以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吸附/脱附实验等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控制纳米尺度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孔径范围为纳米级,孔隙类型多样,分为有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及微裂缝等,其中有机孔和粒内孔较为发育;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多为开放型孔隙,以管孔和两端开口的平行板孔为主;微观孔隙孔径主要分布在2~80nm,以中孔为主。通过分析控制该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认为有机碳含量是控制纳米级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页岩气赋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尉鹏飞张金川隆帅彭建龙邓恩德吕艳南马玉龙
关键词: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发育主控因素
以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吸附/脱附实验等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控制纳米尺度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四...
尉鹏飞张金川隆帅彭建龙邓恩德吕艳南马玉龙
关键词:微观孔隙结构发育机制主控因素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五段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五段陆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低温氮气吸脱附以及相关地球化学分析实验等技术对该地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控制其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须五段页岩微观孔隙可分为有机孔和无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微裂缝可分为构造微裂缝、有机质生排烃缝和成岩收缩缝等;孔隙结构类型以两端连通的圆柱孔、平行平面间的缝状孔和呈锥形的管孔为主;微观孔隙孔径分布区间大(1~80 nm),峰值主要集中于2~8 nm之间;以中孔(2~50 nm)为主,所占比例为60.21%(或以黏土矿物孔为主,所占比例为44.62%);页岩的有机质丰度和黏土矿物含量是控制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彭建龙张金川尉鹏飞隆帅黄潇黄正林马玉龙张明强
关键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孔隙类型孔隙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