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经海
-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蓬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研究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写SFTS)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用间接法ELISA对病例地区1 525名蓬莱市民的血清进行SFTSV-Ig G抗体检测,采集病例地区动物宿主血清标本通过双抗原夹心法ELISA进行SFTSV的总抗体检测,通过Realtime RT-PCR进行SFTSV的核酸检测。结果 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年均发病率为4.55/10万,死亡率0.89/10万,病死率为19.51%,病例覆盖全市9.57%村社区,病例以农民为主,6-9月为高发季节,年龄以40~79岁为主。蓬莱市健康人群SFTSV-Ig G阳性率为9.05%,动物宿主牛、羊、跑山鸡、狗、猪和圈养鸡、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86%、44.76%、42.31%、31.46%、6.96%和6.00%。结论蓬莱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流行地区,存在着新型布尼亚病毒隐性感染情况,牛羊狗可能是病毒主要的动物宿主。
- 周淑琴李俊荣孟淑欣纪经海刘姗姗丁淑军王显军
-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IG
- 山东省蓬莱市2012-2015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 周淑琴宁福江纪经海刘卓卓张国英
- 蓬莱市2010—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写SFTS)死亡病例的早期临床表现和流行特征,探讨死亡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2014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SFTS死亡病例多为老年农民,平均死亡年龄为65.76岁,死亡高峰为6—9月,发病前均有到野外干农活或接触牛羊。大部分患者发病早期以高烧、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为主,主要体征为浅表淋巴结肿大(57.89%)、舌体或肢体震颤(42.11%)和肾区或肝区叩痛(31.58%),白细胞(94.74%)、血小板(94.44%)计数减少,ALT(76.47%)、AST(100%)、CK(58.33%)、血糖(88.24%)升高,部分伴有血尿、粪潜血阳性。发病至初次就诊二级以上医院时间间隔平均4.95d,52.63%病例转诊一次,从县级以下医院转诊至县级以上医院平均5.11d,首诊在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输液(57.89%)、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52.63%)较多。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发病初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初诊多伴有肝肾和神经系统损害,就诊不及时,滞留在村级卫生医疗机构较长,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可能是导致死亡病例发生的重要因素。
- 宁福江周淑琴周志红纪经海刘姗姗
-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
- 蓬莱市2004~2012年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通过分析蓬莱市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2年蓬莱市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2年蓬莱市自然疫源性疾病共发生8种183例,死亡16例,年均发病率为4.54/10万,病死率为8.74%,发病前三位的依次是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发热伴血少板减少综合征(SFTS)、恙虫病等,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偶有散发或输入性传染。大多发生于4~10月之间,占83.06%。病例以35~64岁之间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9.4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6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1.97%。结论蓬莱市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重点破坏农村劳动力。因此,应加强疫情监测、免疫接种,提高诊疗技术和疑似病例筛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开展防鼠灭鼠、动物疫情监测、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措施。
- 孟淑欣周淑琴纪经海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