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清
-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变态前后花背蟾蜍蝌蚪消化器官大小及各型白细胞百分比的适应性变化被引量:16
- 2018年
- 以戈斯纳(Gosner,1960)分期表为标准,测定了28、38、42、44、45和46期野生花背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身体和消化器官的大小,并通过断尾或心脏穿刺采血技术,测定了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N/L的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体重、体全长及尾长随发育阶段先升后降,而重长比和体长则一直增加;小肠长度和湿重均在38期最高,后者显著高于42期;肝湿重从28期至45期逐渐增加,但46期时下降;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45期显著高于38期,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44期显著高于42和45期;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及N/L的比值均不随发育阶段而变化。这些结果提示,花背蟾蜍蝌蚪能量获取器官和能量贮存器官的大小分别在变态高峰期和登陆前达到最大值,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变化有助于蝌蚪从水生过渡到陆地生活、完成变态发育过程。
- 连丽燕高慧清孙嘉珞孙思琪张琼文张志强
- 关键词:花背蟾蜍蝌蚪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 王锦蛇出生至1月龄白细胞百分比的变化模式及其适应意义被引量:9
- 2017年
- 为探究王锦蛇(Elaphe carinata)胚后发育免疫系统的建立过程,为其健康养殖和疾病诊断提供基础生物学数据,在室温为(26±2)℃、相对湿度为70%~80%的条件下,每组5条幼蛇,连续监测了出壳组(0 d)、蜕皮组(出壳后7~10 d),灌喂鸡蛋液10 d组(出壳后20 d)和20 d组(出壳后30 d),其体重、体长、重长比和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0 d至30 d,体重增加了20.37%,但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蜕皮组和灌喂10 d组的体长显著高于出壳组(P<0.05);重长比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均无组间差异(P>0.05);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出壳组较高,灌喂10 d组较低,但无组间差异(P>0.05),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灌喂10 d组高于出壳组(P<0.05);胚后发育30 d内,王锦蛇的体重和体长持续增加,各型白细胞在出壳时已发育完全,但随发育进程的推进,单核细胞的百分比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则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开口后的食物刺激及基于它们的生活习性而导致的被咬伤的概率增加有关,提示在养殖过程中应先以流质食物灌饲为主,并避免将个体差异较大的幼蛇置于同一蛇箱中。
- 孙嘉珞高慧清连丽燕张志强
- 关键词:王锦蛇胚后发育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 变态期花背蟾蜍蝌蚪对植物血凝素的反应模式及其生态学意义被引量:12
- 2017年
- 以戈斯纳(Gosner 1960)分期表为标准,以花背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蝌蚪为研究对象,在46期蝌蚪小腿部位注射20μL不同浓度(1、2.5和5 mg·mL^(-1))的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PHA-P)溶液,对侧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溶液,测定了注射前(0 h)及注射后3、6、9和12 h被注射部位组织厚度的变化情况,确定了蝌蚪对PHA-P反应的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条件下,比较了37、42、44和46期蝌蚪对PHA-P的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结果表明:46期蝌蚪对3种不同浓度的PHA-P溶液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但反应峰值有先后,2.5 mg·mL^(-1)为最适注射浓度;42期蝌蚪在注射后3 h达反应峰值,而37、44和46期分别在注射后3~6、3~9及3~12 h出现反应峰值;37期蝌蚪对PHA-P的反应峰值高于46期,但与42和44期的蝌蚪无显著性差异;花背蟾蜍蝌蚪对PHA-P的反应模式随不同发育阶段而变化,42期为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的单峰值,其他水生阶段反应峰值有后延现象,且在登陆后反应峰值强度下降、持续时间延长,这可能与陆地多变的环境条件有关。
- 高慧清张琼文孙思琪连丽燕王红张志强
- 关键词:花背蟾蜍植物血凝素
- 食物蛋白浓度对王锦蛇生长和血液学参数的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为了探究食物蛋白浓度对王锦蛇(Elaphe carinata)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的影响,试验采用形态学测量、快速瑞氏吉姆萨染色和血清杀菌能力测定等方法,连续监测了8%、12%、16%、20%、24%蛋白浓度组王锦蛇进食0,8,16,24,32 d后其身体大小以及32天时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和血清杀菌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体重、重长比和尺度化的质量指数(SMI)均随进食进程而逐渐增加,16%和20%蛋白组的增幅最大,32天时达到最高值;体全长呈上升趋势,但各组有差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最高值分别出现于12%、12%、24%、8%、24%蛋白组,最低值分别出现于8%、24%、8%、12%、12%、12%蛋白组,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无组间差异。24%蛋白组血清杀菌能力显著下降。说明进行规模化养殖时,16%-20%的蛋白浓度为最适阈值,且本试验采用的非损伤性采血技术可用于预判王锦蛇的健康状态。
- 高慧清刘溯源王锡飞袁磊磊姚利高乐文顾岩徐小良张志强
- 关键词:王锦蛇食物蛋白体重白细胞
- 变态前后花背蟾蜍对PHA的反应及各型白细胞百分比的变化
- 高慧清张琼文孙思琪连丽燕孙嘉珞王锡飞彭兵龙张志强
- 中华蟾蜍体重及脏器大小对禁食和重喂食处理的响应被引量:7
- 2017年
- 两栖动物的体重和内脏器官大小可随环境条件而变化,具有表型可塑性,但实验例证较少,尤其缺乏与可变的食物可利用性有关的研究。本研究以捕自安徽省定远县县郊的雌、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自由取食组、禁食1周组、禁食2周组、重喂食1周组和重喂食2周组其体重、内脏器官湿重和干重的变化情况。1)中华蟾蜍的体重、胴体湿重和干重均无明显的性别(P>0.05)和组间(P>0.05)差异。2)雌蟾胃的湿重、干重和大肠湿重高于雄蟾(P<0.05),其他内脏器官(小肠、胸腺、心、肝、肺、脂肪体、脾和肾)的湿重和干重均无性别差异(P>0.05);雄蟾上述指标均无组间差异(P>0.05);雌蟾的胃湿重和大肠湿重均无组间差异(P>0.05),但胃干重自由取食组高于重喂食1周组(P<0.05)。禁食2周组的小肠湿重下降,低于自由取食组、重喂食1周和2周组(P<0.05)。3)禁食1周组的心湿重高于重喂食2周组(P<0.05)。结果表明,中华蟾蜍在整体水平不受短期禁食和重喂食处理的影响,器官水平可能主要依赖适度饥饿而导致的心肌功能的提升和消化道的可塑性来应对变化的食物条件。
- 张莹高慧清王志徐嘉姚健王红张志强
- 关键词:中华蟾蜍表型可塑性内脏器官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