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晓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自然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8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中新世
  • 3篇晚中新世
  • 2篇地层学
  • 2篇盆地
  • 2篇中中新世
  • 2篇化石
  • 2篇戈壁
  • 1篇地层学意义
  • 1篇新生代
  • 1篇形态学
  • 1篇译名
  • 1篇早中新世
  • 1篇展览
  • 1篇生物地层
  • 1篇生物地层学
  • 1篇头骨
  • 1篇中文译名
  • 1篇准噶尔盆地
  • 1篇准噶尔盆地北...
  • 1篇骰骨

机构

  • 9篇天津自然博物...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甘肃省博物馆
  • 1篇云南省文物考...

作者

  • 9篇张晓晓
  • 6篇王世骐
  • 5篇李春晓
  • 2篇侯素宽
  • 1篇覃雪波
  • 1篇叶捷
  • 1篇李录
  • 1篇张世涛
  • 1篇李勇
  • 1篇李岩

传媒

  • 3篇古脊椎动物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博物馆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甘肃庆阳晚中新世板齿犀类的骰骨材料及其形态学意义
2022年
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地层的犀牛的骰骨标本,尺寸巨大,超过泥河湾高加索板齿犀(Elasmotherium caucasicum)的平均值。庆阳标本的形态与板齿犀族其他标本相同,很可能属于大型板齿犀类的中华板齿犀。与现生犀牛相比,其骨体与结节的组合形式具有功能上的意义,骨体平面和结节主轴之间的夹角暗示着板齿犀类所占据的生态类型。通过骰骨的形态分析推测,中华板齿犀和更进步的板齿犀类生活在以森林为主的环境,这与之前关于板齿犀类生活环境的推断不同。
张晓晓孙丹辉
关键词:晚中新世骰骨古生态
榆社盆地晚新生代骆驼化石的修订及中国化石骆驼评述
2023年
本文是对榆社盆地(36°49′~37°26′N,112°42′~113°07′E)乃至中国骆驼化石的首次系统修订。20世纪30年代,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等报道了榆社盆地12个地点的17件骆驼化石,是渑池仰韶村不完整骨架之外中国最经典的骆驼材料。这些材料过去被错误归在榆社Ⅲ带(维拉方期真马层),误作为“巨副驼Paracamelus gigas”广为引用。本文根据榆社盆地的地层学研究成果,系统比较东半球其他地点性质比较明确的骆驼化石,对这批材料进行了重新研究,厘定了其分类位置,探讨了其产出层位。这批材料应分属邱氏副驼新种Paracamelus qiui sp.nov.、邱氏副驼(相似种)Paracamelus cf.qiui、阿氏副驼P.alexejevi、巨副驼P.gigas以及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等5种。邱氏副驼Paracamelus qiui是本次研究描述的新种,产于榆社马会组和高庄组桃阳段,属晚中新世,距今约6.1~5.2 Ma,相当于MN13。邱氏副驼P.qiui是非常原始的高大型骆驼,下颌长且低矮,下颌联合部长,p3未退化,前臼齿列发达,牙齿低冠或弱中冠,胫骨与距骨宽大扁薄,跖骨愈合程度低,显著有别于早更新世的P.gigas。黑海和亚速海沿岸早蓬蒂期的骆驼材料也被我们归入邱氏副驼P.qiui。除性质和时代不明的“赫尔松副驼P.khersonensis”外,邱氏副驼P.qiui是目前所见旧大陆最原始的骆驼。邱氏副驼(相似种)Paracamelus cf.qiui发现于榆社高庄组南庄沟段,距今4.9~4.2 Ma,其形态与邱氏副驼P.qiui相似,但前齿列已有所退化,可能代表一新种,但目前材料过少,有待将来更多材料证实。阿氏副驼P.alexejevi发现于榆社麻则沟组,距今3.6~3.0 Ma。阿氏副驼P.alexejevi是中等体型的副驼,体型较邱氏副驼P.qiui和巨副驼P.gigas小,但大于现生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其与邱氏副驼Paracamelus qiui和邱氏副驼(相似种)Paracamelus cf.qiui关系较近,下颌瘦长低矮,但p3已进一步退化,前臼齿列更加缩短,头后骨骼�
刘文晖侯素宽张晓晓
关键词:晚中新世
博物馆展览吸引力提升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五家国有博物馆为例被引量:8
2017年
展览是博物馆的命脉,提升展览吸引力是当前博物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于2015年7-8月对天津市五家大型国有博物馆进行调研,并对影响博物馆展览吸引力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提出了博物馆展览吸引力提升的对策。
覃雪波李勇张晓晓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
准噶尔盆地北缘的早期原互棱齿象和皇冠鹿的化石记录及其对中国山旺阶的地层学意义(英文)被引量:2
2019年
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序列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山旺期早期(20~18Ma)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却非常缺乏。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吃巴尔我义东地点索索泉组上部山旺期早期(18.6 Ma)的化石,包括早期欧亚大陆象类和早期鹿科动物。其中,嵌齿象的M2第二脊具有发育良好的副齿柱三叶,因此可以鉴定为原互棱齿象未定种(Protanancus sp.),属于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形态上比山旺期晚期的短吻原互棱齿象(P. brevirostris)和托氏原互棱齿象(P. tobieni)原始。而鹿科的鹿角化石具有比较小但高的掌状部分,因此被鉴定为皇冠鹿未定种(Stephanocemas sp.),属于柄杯鹿亚科(Lagomerycinae)。通过形态学对比认为,该鹿角在系统演化上非常接近皇冠鹿和柄杯鹿(Lagomeryx)的分化位置,并与原始的卢瓦鹿(Ligeromeryx)相去不远。以往的研究证明,长鼻类和鹿科动物在中国出现在谢家期和山旺期之交,因此,巴尔我义东地点原互棱齿象和皇冠鹿的发现首次提供了在这一地区寻找长鼻类和鹿类的重要线索,并且有可能建立山旺阶的下界层型。新材料的层位过去在中国境内很少发现化石,因此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山旺期早期的哺乳动物面貌。
王世骐李春晓李春晓江左其杲张晓晓李录叶捷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早中新世
乳齿象类的命名与中文译法及分类学问题讨论被引量:1
2021年
乳齿象类是长鼻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奠定了长鼻类各冠群演化的基本格局。乳齿象类的研究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类和命名经过多次修订改动,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完全体现在乳齿象命名历史之中。从词源学角度考证乳齿象类各类群的命名来源,整理了175条乳齿象类的中文译名(绝大多数为有效分类名),包括12个属以上分类群,46个属,117个种,涵盖了乳齿象类几乎全部的种属。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提出乳齿象类分类和命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乳齿象类的头骨和下颌的演化在各支系中都是连续的,体现出了相近的平行演化趋势,而颊齿的形态特征虽然区别不明显,但在各支系中相对稳定。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是乳齿象类中最稳健的单系群,其中厚棱象(Synconolophus)可能是有效属名;玛姆象科中,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和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可能都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是美洲乳齿象(Mammut americanum)的直接祖先;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中达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danovi)与格氏铲齿象(P.grangeri)、赵氏隐门齿象(Aphanobelodon zhaoi)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疑问,取决于P.danovi的下门齿断面究竟是否为齿柱状结构,而美洲的布氏柱门齿象(Konobelodon britti)可能是卢氏匙门齿象(Torynobelodon loomisi)的同物异名,亚洲归入Konobelodon的种不一定是铲齿象类,可能应归为副四棱齿象(Paratetralophodon);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中锯齿象属(Serridentinus)可能有效,它代表了嵌齿象类中一个偏轭型化的类群,向居维叶象亚科方向演化;居维叶象亚科(Cuvieroniinae)可能仅包括居维叶象(Cuvieronius)和喙嘴象(Rhynchotherium)属,而美洲其他的短颌嵌齿象类中,脊乳齿象(Stegomastodon)有可能从铲齿象科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则可能与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相关;Sinomastodon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竹
王世骐李春晓李春晓
关键词:词源学中文译名分类学
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tongxinensis Chen,1978)再研究:关于粗壮型轭齿象(Zygolophodon)的讨论被引量:4
2020年
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乳齿象类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tongxinensis Chen,1978)后来被改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 gobiensis)。然而,由于它们的臼齿形态介于典型的丘型齿(嵌齿象类)和轭型齿(玛姆象类)之间,它们的系统演化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将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的颊齿和下颌与欧亚大陆及北美的类群进行了广泛比较,比较对象包括欧亚的苏黎士轭齿象(Z.turicensis)、亚似貘嵌齿象(Gomphotherium subtapiroideum)、塔氏嵌齿象(G.tassyi),及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Mio.merriami)和进步嵌齿象(G.productum)。结果表明,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与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臼齿比苏黎士轭齿象略显丘型化(例如,釉质层较厚,主齿柱新月嵴较粗,齿谷侧视釉质柱高度达到齿谷一半,以及副齿柱横向较窄以致于整体轮廓较窄),并且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大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而在苏黎士轭齿象和进步嵌齿象中,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小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平躺的椭圆形。因此,有必要恢复中新乳齿象属(Miomastodon Osborn,1922),它包括那些曾被归为轭齿象属,但牙齿相对丘型化的那一类(即所谓“粗壮型苏黎士轭齿象类群”),并且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可以作为中新乳齿象属各种的共衍征。此外,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臼齿也呈现介于丘型齿和轭型齿的形态,但两者的下颌比中新乳齿象更伸长,下门齿截面呈梨形。中新乳齿象以及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存在模糊了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界线,表明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演化历史是深度相关的,并非截然分开。这一点已在胶原蛋白序列分析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玛姆象(Mammut)和现生象的工作中所揭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王世骐张晓晓张晓晓
关键词:中中新世
中国中新世轭齿象类新材料及有关分类厘定
2023年
中国中新世的轭型齿长鼻类化石虽然分布广泛,但材料稀少,分类上经历了从多个轭齿象(Zygolophodon)种到全部归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 gobiensis)一个种的状态。戈壁轭齿象既包含轭型化程度较高的纤细型也包含介于轭型齿和丘型齿中间的粗壮型。最近,随着粗壮型被归入中新乳齿象属(Miomastodon)以及新材料的发现,有必要对中国中新世的轭齿象类进行重新厘定。结合已知的纤细型轭齿象颊齿材料和新发现的玛姆象科(Mammutidae)材料,对中国中新世轭齿象类材料进行研究,认为轭型化程度较高的纤细型种类包括内蒙古轭齿象(Z. nemonguensis)、格氏轭齿象(Z. gromovae)、集宁轭齿象(Z. jiningensis)、庆义轭齿象(Z. chinjiensis)以及归入小龙潭嵌齿象(Gomphotherium xiaolongtanensis)的两件标本,都应该归入传统意义上的轭齿象属,因为它们臼齿齿脊尖锐,主齿柱前后新月嵴成细嵴状,中心小尖消失或发育很弱,副齿柱中附锥分裂,轭齿嵴发育,侧视齿柱呈?形,齿谷V形,这些零散的颊齿形态与欧洲苏黎世轭齿象(Z. turicensis)正型标本相似,由于材料比较缺乏,暂将其归为苏黎世轭齿象相似种(Zygolophodon cf. Z.turicensis)。来自甘肃和政、内蒙古通古尔、宁夏同心和新疆准噶尔的新材料,轭型化程度较低,对应于介于轭型齿和丘型齿之间的粗壮型,将其分别归入中新乳齿象属的戈壁种(Miomastodon gobiensis)和同心种(M. tongxinensis)。与戈壁种相比,同心种的臼齿主齿柱前后新月嵴发育更弱,前后中心小尖更大。地质时代及地理分布表明,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中国北方的轭齿象类主要以Miomastodon为主。新材料的发现和对整个轭齿象类的重新厘定,为玛姆象类从欧亚大陆向北美的扩散以及在中国本土的演化提供了证据。
张晓晓杨絮孙燕王洪江杨蓉陈善勤王世骐李虹
关键词:中新世
开远小龙潭新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及古猿时代的讨论被引量:4
2021年
小龙潭煤矿发现的禄丰古猿开远种(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是中国南方已知最早的中新世古猿化石,但其年代一直存在中中新世晚期和晚中新世早期两种争议,原因在于化石在地层中的准确层位不能确定,以及对一些象类和猪类化石年代学的解释存在分歧.本研究报道了小龙潭首次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Stegolophodon latidens)及其准确层位,为解决开远古猿的年代学疑问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脊棱齿象具有非常快的演化速率,从早中新或中中新世早期的m3具5脊,中中新世晚期M3具5脊、m3具6脊,晚中新世早期M3具5~5.5脊、m3具6~7脊,到晚中新世中期M3具6脊、m3具7~8脊,形成了一个年代意义非常明确的演化序列.新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材料M3具5.5脊,m3具7脊,主齿柱由于中附锥前移与前中心小尖愈合,后中心小尖不特别退化,成显著的"Y"型,二脊以后各脊呈不同程度的倒"V"型,这些特征与巴基斯坦中西瓦利克(Middle Siwaliks)晚中新世道克派珊(Dhok Pathan)组下部9.3~8.3 Ma之间的脊棱齿象形态非常相似,甚至略显进步,两者都可归入缅甸下伊洛瓦底(Lower Irrawaddy)晚中新世早期耶南当(Yenangyaung)动物群的宽齿脊棱齿象.对小龙潭之前发现的其他猪类和象类化石的修订,也支持小龙潭动物群年代为晚中新世早期的结论.新发现的化石层位于小龙潭组煤层的上部,接近灰白色泥灰岩的布沼坝组底部.根据原始资料记录,新发现的象化石与19世纪50和80年代分别发现的开远古猿极有可能为同一层位.近年来的古地磁数据认为该化石层的年代为11.6/11.7Ma,恰位于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的界线,比西瓦利克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年代略早,这种不一致留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李春晓李春晓张世涛张世涛苏艳萍李艳波甄明侯素宽侯素宽张晓晓朱云生徐怀立张晓晓杨溢王世骐
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gobiensis)头骨的发现及生物地层学分布被引量:2
2021年
玛姆象科是象型类两个基本分支之一.然而由于发现材料的限制,学术界对早期欧亚大陆玛姆象类的解剖学特征及系统演化所知甚少.来自甘肃临夏盆地老沟地点的一件中新乳齿象头骨,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件中新乳齿象头骨,也是欧亚大陆发现的第二件早-中中新世玛姆象科头骨,另外一件是发现于法国的苏黎世轭齿象(Zygolophodon turicensis),但保存不佳,因此,该标本对研究玛姆象类在早-中中新世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发现的标本颊齿轭型化程度比经典的苏黎世轭齿象(Zygolophodon turicensis)稍低,例如,齿脊比较粗壮,压缩齿谷,主齿柱新月嵴粗,侧视高度达齿谷的一半,牙齿釉质层厚.因此可归入之前在内蒙古通古尔中中新世报道过下颌的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gobiensis).该头骨具有玛姆象类中的独特的衍征,例如,眼眶位置比苏黎世轭齿象靠后,且略偏向头顶.后一特征与豕脊齿象类相近,它的外鼻孔位置非常靠后,开口偏向上方,这些特征说明中新乳齿象在玛姆象科中具有独特的演化地位.中新乳齿象具有较显著的时代意义,早期较原始的同心中新乳齿象的时代为早中新世晚期到中中新世早期,约17~14 Ma;后期较进步的戈壁中新乳齿象的时代为中中新世晚期,在13.7~11.8 Ma左右.
李岩张晓晓张晓晓王世骐
关键词:临夏盆地中中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