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永志

作品数:11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4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明代
  • 3篇信仰
  • 3篇民间信仰
  • 2篇民族
  • 2篇藩王
  • 1篇调适
  • 1篇瑶人
  • 1篇瑶山
  • 1篇遗产
  • 1篇遗产地
  • 1篇原真性
  • 1篇原真性保护
  • 1篇粤港
  • 1篇粤港澳
  • 1篇守护
  • 1篇坛经
  • 1篇团结
  • 1篇团结进步
  • 1篇珠三角
  • 1篇珠三角城市

机构

  • 11篇广东省民族宗...
  • 3篇三亚学院

作者

  • 11篇宋永志
  • 3篇陈琳
  • 1篇章晓丹

传媒

  • 3篇中国宗教
  • 2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中国边疆史地...
  • 1篇黑龙江民族丛...
  • 1篇广东省社会主...
  • 1篇暨南史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瑶山到瑶村:明清时期广东瑶人聚居形态的演变
2014年
以往关于广东瑶族历史的研究,学者们较为关注瑶族的来源、分布、文化风俗及族群关系等方面,也有在宏观视野下以阶级斗争观点来探讨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取向,这些研究及方法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广东瑶族聚居形态的回溯式考察,从明清时期的王朝制度入手,分析王朝制度对瑶人聚居形态所产生的影响,以深化对明代以来广东瑶人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宋永志
关键词:明清时期瑶山聚居形态
以文化俗 澳门民间信仰中的文化遗产及文化价值
2020年
澳门虽然没有出台具体的有关民间信仰管理的制度或条例,但将民间信仰及其庙宇作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管理,受到《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保护,突出民间信仰及其庙宇的文化属性,从而将民间信仰的宗教色彩大大降低。澳门民间信仰盛行,民间信仰庙宇大约有49座,广泛分布在澳门三大区域,且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澳门半岛分布有31座,路环和氹仔岛分别有9座,虽然数量不多,但相较于澳门的面积,澳门民间信仰庙宇的密度还是很密集的。
宋永志陈琳
关键词:文化遗产民间信仰文化属性宗教色彩庙宇
佛教中国化的地域化表达 以岭南民间信仰中的慧能崇祀为例
2023年
禅宗六祖慧能是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的标志性人物,在禅宗史的研究中,六祖慧能以禅宗祖师的身份呈现,有关他的生平、求法历程、禅宗思想、门人宗派、坛经版本等构成禅宗史研究的重要主题。在慧能之后由其弟子门人传承发展所形成的禅宗“一花五叶”格局更是唐宋时期佛教宗派发展的典型代表。
宋永志
关键词:六祖慧能佛教中国化佛教宗派民间信仰坛经
新形势下珠三角城市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载体及模式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民族团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政策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各地尤其是珠三角各城市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逐渐形成了创建活动的社区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
宋永志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民族团结进步
黎族传统聚落白查村的原真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本文基于“原真性”概念,从信息原真性与载体原真性构建传统村落原真性指标评价层级要素,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于海南省东方市白查村和日本本州岛岐阜县白川乡进行原真性评价,通过对比白查村与白川乡原真性要素,找出白查村原真性保护的不...
陈琳宋永志
关键词:原真性保护可持续发展
粤港澳民间信仰治理方式的特点及其思考
2021年
粤港澳三地地缘相近,文脉相亲,文化同源,港澳地区许多民间信仰神祇都源自广东或大陆其他地区,长期以来,民间信仰在促进粤港澳三地交往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法律、文化、制度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粤港澳三地在民间信仰治理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宋永志章晓丹
关键词:民间信仰粤港澳
明代两广地区的达官军:以《武职选簿》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5
2017年
明代天顺、成化两朝,南北两京卫所达官军多次被征调到两广地区参与平定广西大藤峡瑶人反叛,现存《武职选簿》中保留了其中部分从征两广达官军的履历档案,记载了其来源和承袭情况。这些不同时期来到两广地区的达官军,经历了从征调到驻留的历史过程,对明代两广地区社会及族群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宋永志
关键词:明代
明代藩王移国所见宗藩制度转型及地方实践--以郑藩为中心的研究
2022年
宗藩制度是明朝建立后设立的重要政治制度,其奠基于洪武朝,在经历“靖难之役”的政治巨变后,永乐皇帝采用了与建文皇帝相比较为温和的削藩政策,将一些握有军权的边地诸王迁移到内地。从洪熙、宣德至正统朝,宗藩制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型,优待亲藩成为宗藩制度的基调,因此,无论是明初就已就藩的藩王,或是就藩不久的藩王,主动请求迁移到所谓“善地”的情况越来越多,成为宗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尤其在正统朝,藩王移国的情况较为频繁,其中,正统九年(1444),郑王朱瞻埈将藩国从陕西凤翔府迁移到河南怀庆府的例子对于理解宗藩制度的转型及地方实践具有典型意义。文章通过对相关史事的梳理,分析郑藩移国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旨在说明藩王迁居“善地”这一现象在明中期多次出现,不仅反映了藩王追求利益扩大化的动机,也是宗藩制度发生转型及在地方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表征。
宋永志
关键词:明代
民族地区遗产地保护性建筑的实践——守护与生成被引量:2
2018年
民族地区传统建筑不仅是本民族文化风貌的体现,其中蕴含的创造力和智慧性也展现出本民族社会鲜明的特色。在当代,如何保护民族地区遗产地的传统建筑,使物质外观和人文内核都得以继承和传播下去,是摆在民族建筑传承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此通过分析民族地区传统建筑的意义,探究该类建筑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并找出这类建筑守护和生成的合理策略。
陈琳宋永志
关键词:民族地区保护性建筑历史人文
明代宗藩制度的调适与演变:以藩王移国为例被引量:3
2018年
藩王移国是明代宗藩制度实践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是宗藩制度的局部调适。自洪武至弘治朝,藩王移国屡有发生,但在不同时期藩王移国的原因却不相同。通过考察明代藩王移国历史过程,揭示藩王移国的社会政治背景及其伦理因素,可以为宗藩制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宋永志
关键词:明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