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伟伟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AMPC酶
  • 3篇血流感染
  • 3篇表型
  • 3篇表型检测
  • 3篇病原
  • 3篇病原菌
  • 2篇内酰胺
  • 2篇内酰胺酶
  • 2篇Β-内酰胺酶
  • 2篇AMPC
  • 1篇调控基因
  • 1篇耐药
  • 1篇耐药机制
  • 1篇基因
  • 1篇改良HODG...

机构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7篇蒋燕群
  • 7篇侯伟伟

传媒

  • 2篇检验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0
  • 5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流感染病原菌AmpC酶的初步研究
侯伟伟蒋燕群
三种AmpC酶表型检测方法比较
目的对革兰阴性菌产AmpC酶的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并寻找一种适合临床常规应用的AmpC酶检测方法。
侯伟伟蒋燕群
文献传递
三种AmpC酶表型检测方法比较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对革兰阴性菌产AmpC酶的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并寻找一种适合临床常规应用的AmpC酶检测方法。方法对39株耐头孢西丁的革兰阴性菌同时进行改良Hodge试验、三维试验、氯唑西林(CLO)双纸片协同试验和ampC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比较4种方法的结果。结果39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改良Hodge试验、三维试验和CLO双纸片协同试验检出产AmpC酶的阳性率分别为38.5%、43.6%和28.2%,3种方法AmpC酶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CR结果比较,改良Hodge试验特异性为87%,敏感性为75%;三维试验的特异性为78%,敏感性为75%;CLO双纸片协同试验特异性为87%,敏感性为50%。PCR显示ampC基因阳性率为41%(16/39),对16株阳性菌进行ampC基因测序,测序结果与基因数据库内相应的ampC核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均在98%~100%之间。结论改良Hodge试验可作为一种操作快速、简便的筛选试验检测革兰阴性菌产AmpC酶的情况,而CLO双纸片协同试验可作为一种操作简便的排除产AmpC酶试验应用于实验室,但在准确性上低于改良Hodge试验。
侯伟伟蒋燕群
关键词:AMPC酶改良HODGE试验
血流感染病原菌AmpC酶及相关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2010年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产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菌株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病例特点,并对相关基因ampC和ampD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9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181株,分别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和高产AmpC酶菌株;对初筛试验阳性相关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初筛试验阳性菌株ampC、ampD基因PCR扩增、测序和比对,Rep-PCR分析ampC阳性菌株基因型。结果181株病原菌中头孢西丁初筛试验法检出产AmpC酶39株,概率为21.5%(39/181);三维试验法检出高产AmpC酶菌株的概率为43.6%(17/39)。PCR结果显示ampC和ampD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16/39)和56.4%(22/39)。对16株ampC阳性菌进行基因测序,与GenBank相应ampC核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达98%~100%;2株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的测序发现在ampD基因羧基端存在可疑的突变位点。结论本研究相关败血症患者血流耐药病原菌感染主要源自院内感染。在产AmpC酶的血流病原菌中,ampC基因突变比较少见,而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发生率比较高,且ampD蛋白羧基末端氨基酸的缺失或替代可能与AmpC酶去阻遏表达高度相关。
侯伟伟蒋燕群
关键词:AMPCΒ-内酰胺酶
AmpC β-内酰胺酶调控基因ampD的研究进展
2009年
侯伟伟蒋燕群
关键词:AMPCΒ-内酰胺酶
三种AmpC酶表型检测方法比较
侯伟伟蒋燕群
血流感染病原菌AmpC酶的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产AmpC酶的情况及临床病例特点,并对与其机制相关的ampC和ampD基因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对血流中181株革兰阴性菌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法检测AmpC酶,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阳性的39株革...
侯伟伟蒋燕群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