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力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主题

  • 3篇化学发光
  • 3篇分子
  • 3篇分子印迹
  • 3篇贝母
  • 2篇萃取
  • 2篇固相
  • 2篇固相萃取
  • 2篇分子印迹固相...
  • 2篇感器
  • 2篇传感
  • 2篇传感器
  • 1篇印迹聚合物
  • 1篇鲁米诺
  • 1篇锰酸钾
  • 1篇化学发光法
  • 1篇分子印迹聚合...
  • 1篇高锰酸钾
  • 1篇贝母属
  • 1篇贝母素甲
  • 1篇贝母素乙

机构

  • 3篇重庆大学
  • 3篇重庆师范大学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青海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郑红
  • 3篇韩鸿萍
  • 3篇向辉
  • 3篇谭力
  • 3篇马天一
  • 2篇李宝林
  • 1篇宝阿敏
  • 1篇黄东方
  • 1篇刘泽宇

传媒

  • 1篇化学试剂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化学发光法测定贝母素甲被引量:1
2017年
将制备的粒径为70~100μm贝母素甲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填料制作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P-SPE)柱。将含有贝母素甲的样品溶液经过MIP-SPE后,在盐酸-高锰酸钾-甲醛的体系下,进行化学发光检测,建立了测定贝母属类样品中贝母素甲含量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法。贝母素甲的浓度在5.0×10^(-7)~5.0×10^(-5) mol·L^(-1)内与化学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为2.0×10^(-7) mol·L^(-1)。加标回收率在97.2%~10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在1.7%~2.2%之间。
韩鸿萍马天一向辉谭力郑红
关键词:贝母素甲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化学发光法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贝母属类样品中的贝母素乙被引量:3
2016年
以贝母素乙为模板分子,环氧树脂为功能单体、聚乙二醇1000为致孔剂、二乙烯三胺为交联剂,通过逐步聚合法合成了贝母素乙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仪的通路中,放置贝母素乙MIP,创建新型的流通式贝母素乙的分子印迹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贝母属类样品中的贝母素乙。对贝母素乙的吸附量和结合位点用Scatchard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4.0×10^(-5)~2.0×10^(-3)mol/L,检出限为3.0×10^(-6)mol/L。对3.0×10^(-4)mol/L贝母素乙溶液的浓度平行测定了11次,RSD为2.3%。此方法可成功应用于川贝母、浙贝母和暗紫贝母中贝母素乙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6.5%~103.6%,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韩鸿萍郑红马天一李宝林谭力向辉张罗一览宝阿敏黄东方刘泽宇
关键词: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贝母素乙高锰酸钾
贝母辛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贝母辛分子印迹聚合物,考察了贝母辛分子印迹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对贝母辛分子的选择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IPs对贝母辛的吸附选择性能明显高于NIPs,贝母辛MIPs与NIPs的吸附量分别是67.59μmol/g和21.01μmol/g。研究发现,在碱性介质中,贝母辛可以加强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据此,提出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贝母辛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5~1.5×10-3 mol/L,检出限为0.15×10-5 mol/L,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9%。此法简单、分析速度快,已成功应用于贝母属类植物中贝母辛的测定。
韩鸿萍郑红马天一李宝林袁丝兰谭力向辉
关键词:贝母辛分子印迹固相萃取传感器鲁米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