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奎
-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金属学及工艺冶金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时效处理对20%冷变形15Cr-15Ni含Ti奥氏体不锈钢组织和650℃拉伸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针对钠冷快堆包壳管用15Cr-15Ni含Ti的奥氏体不锈钢,研究了550~750℃时效处理336h对20%冷变形合金组织和650℃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50℃时效336h后,合金发生回复,组织中位错移动产生大量退火孪晶。当在650和750℃时效时,合金进一步回复,孪晶数量明显减少,且在组织中发现有Sigma相析出。随时效温度的升高,Sigma相数量和尺寸增加。与20%冷变形合金650℃拉伸性能相比,550℃时效态样品拉伸时,合金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略有增加;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合金屈服温度和抗拉强度显著降低。与抗拉强度相比,时效态合金的延伸率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时效温度升高,合金的延伸率提高。
- 王志楠梁田张龙杜爱兵高明马颖澈刘奎
- 关键词:高温拉伸
- 柴达木盆地东部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与隆升历史--多种古温标与沉积学证据的制约被引量:8
- 2020年
- 柴达木盆地东部周缘造山带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记录,但盆地内至今仍未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为探讨柴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有无沉积及隆升历史等关键地质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古温标法恢复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随后,通过物源分析法获得印支期柴东北缘隆升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印支运动前,柴东地区残留石炭系顶界面埋深普遍超过2500m,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为2100~4300m,剥蚀量从南往北逐渐减小.柴东地区曾沉积了2000~3000m的二叠系-三叠系,随后被整体剥蚀.晚二叠世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洋往北俯冲,盆地周缘开始隆升.早三叠世柴东北缘经历了一次快速隆升,先期的多套沉积地层与结晶基底被迅速剥蚀并为宗务隆南缘的隆务河群砾岩沉积提供物源.中三叠世海水往北和往东退出研究区.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地体强烈碰撞挤压使得东昆仑-柴达木地体下地壳显著缩短和增厚,柴东地区被整体抬升,并且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古地貌格局,在古气候与水系作用下,二叠系-三叠系与部分石炭系被全部剥蚀并搬运至宗务隆、南祁连及松潘-甘孜一带.
- 刘奎李宗星李宗星魏小洁施小斌杨小秋任自强
- 关键词:二叠系-三叠系剥蚀量隆升柴达木盆地东部
- 高温堆芯熔融物池反应机制研究
- 2022年
- 为模拟核电厂高温堆芯熔融物堆内滞留的瞬态现象,采用冷坩埚电磁感应加热熔炼50 kg级ZrO_(2)-Fe-Zr体系的混合物,通过XRD、SEM、EDS等检测手段分析了凝固后的熔融物铸锭的氧化层、金属层和氧化结壳的物相和元素分布情况。结果表明:50 kg级初始熔池形成过程中,高温熔融物由于重力作用和不相容性分离成金属层和氧化层的2层结构,在熔池顶部及周围形成氧化结壳。之后,由于二次加料形成顶部液态金属3层熔池,顶部金属熔池可穿过氧化物硬壳以液滴状逐渐沉降到熔池底部。
- 薛宝权杨亚倩梁田梁田陈波陈波马颖澈刘奎刘奎
- 关键词:核电安全严重事故
- 南海南部礼乐盆地礁体发育区的构造热演化特征被引量:3
- 2020年
- 礼乐滩是礼乐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晚渐新世礼乐地块裂离北部陆缘后开始发育礁灰岩.为认识这些长期浸没海水中的礼乐礁体及其下伏地层的热状态与热演化特征,在详细分析礼乐滩钻井测温数据和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的基础上,对一条穿过礁体的骨干剖面进行了构造热演化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礁体区钻井2000~4500 m深度范围内温度介于30~90℃之间,井底与海底之间的平均地温梯度仅10℃·km^-1左右,地温梯度随深度逐渐增加,3000~4000 m深度段地温梯度介于32~37℃·km^-1;礁体下伏地层有机质曾经经历了比现今所处温度更高的古温度.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孔高渗的礁体上部因与周围低温海水发生热交换,导致地层温度降低、地温梯度和热流降低甚至为负值;与海水热交换作用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并最终停止,地层温度逐渐升高,地温梯度和热流值趋于正常;现今钻井3000~4000 m深度段地温梯度约为35℃·km^-1,基底热流可能介于65~75 mW·m^-2,平均约为70 mW·m^-2;礁体发育区有机质热成熟度主要是在礁体与周围低温海水发生实际热交换前获得的,礁体与海水热交换作用导致地层温度逐渐降低,有机质热成熟度增长缓慢,现今生烃门限深度明显大于邻近的北1凹陷中部区域的门限深度.
- 王丽芳施小斌任自强任自强杨小秋谌永强杨小秋刘奎赵鹏闫安菊
- 关键词:热史镜质体反射率
- 南海礼乐盆地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为深入认识礼乐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基于已有钻井资料和重新处理解释的地震数据,对区内43个代表点进行了系统的沉降史重建,发现礼乐盆地新生代3个演化阶段分别具有快速、缓慢和快速的构造沉降特点,并且总构造沉降量与地壳减薄程度密切相关;礼乐滩礁体发育区晚渐新世以来构造沉降量为580~900 m,礁体厚度与构造沉降量和下伏沉积层厚度有关.分析表明礼乐盆地构造沉降具有"先抑后扬"的特征,礼乐地块裂离和漂移阶段,构造沉降受到深部热物质上涌产生的浮力作用而出现明显亏损,拗陷阶段,礼乐盆地随着南海海底扩张停止而失去深部浮力的支持,从而发生幕式的快速构造沉降,以补偿早期亏损的构造沉降.
- 裴健翔施小斌王丽芳任自强任自强史德锋刘奎赵鹏刘奎
- 关键词:异常沉降南沙海域
- 南海礼乐盆地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20年
- 为深入认识新生代礼乐盆地的热体制特征,利用耦合岩石圈变形、热演化和沉积过程的热力学数值模型,重建了8条骨干剖面的构造热演化史,并对主要构造单元的热体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裂阶段,热流总体上随时间增加,张裂结束时,海底热流一般介于70~80mW·m^-2,基底浅埋区热流高于邻近凹陷区内热流;裂后阶段,非礁体发育区热流逐渐降低,现今海底热流一般介于65~70mW·m^-2,局部区域热流因岩体侵位而有所增高,礁体发育区受到礁体与周围海水热交换的影响,海底热流降低或为负值,而基底热流可以达到70mW·m^-2左右.进一步分析表明,礼乐盆地新生代热体制主要是在古近纪岩石圈强烈减薄基础上,叠加了晚期岩浆侵位、基底起伏、沉积过程以及海底地形等局部因素影响的结果,礁体发育区热体制还受到礁体与周围海水热交换的影响;盆地凹陷中心区生油门限深度一般介于2000~2500mbsf,门限温度介于90~110℃;礁体发育区生油门限深度明显大于邻近的北1凹陷沉积中心区.
- 施小斌王丽芳任自强任自强谌永强史德锋刘奎赵鹏刘奎
- 关键词:南沙地块烃源岩成熟度热体制
- 真空感应冶炼中熔体流场和温度场的计算机模拟被引量:5
- 2016年
- 通过计算机模拟,作者系统研究了真空感应熔炼中的两个熔炼参数——输入频率和输入电流(即输入功率)对熔体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输入电流一定时,增加输入频率会减弱电磁搅拌作用,但是对熔体的温度影响不大;当输入频率一定时,增加输入电流会明显地提高熔体温度,并且加快熔体流动。实验测定了加载不同功率和频率时,起始温度为1813 K的熔体的加热升温过程。经比较,模拟和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 王玮东马颖澈周理想刘奎王林涛张建国
- 关键词:真空感应熔炼Γ-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