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
-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国南京及周边地区301例头癣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谱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南京及周边地区头癣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谱。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301例头癣患者的临床及真菌检测等资料,真菌鉴定采用形态学、时间飞行质谱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结果301例患者中,儿童及未成年头癣286例(95%),其中以4~7岁学龄前儿童的分布最多(46.5%),性别分布以男童居多(56.3%)。成人头癣仅15例(5%),成人头癣性别分布以女性居多(66.7%)。所有头癣患者的真菌鉴定结果统计显示,犬小孢子菌(164例,54.5%)、须癣毛癣菌(57例,18.9%)和紫色毛癣菌(44例,14.6%)是最常见的菌种,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各年龄段之间病原菌种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石膏样小孢子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在不同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7岁的男童是最常见的头癣患病群体,过去10年犬小孢子菌已取代须癣毛癣菌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头癣感染的优势致病菌,这些结果为头癣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 闫玮王琼陈玉萍佘晓东胡素泉刘维达
- 关键词:头癣犬小孢子菌紫色毛癣菌皮肤癣菌流行病学
- 小鼠SOCS1基因沉默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DC2.4细胞中的表达
-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SOCS1基因沉默重组慢病毒载体,鉴定其在小鼠树突状细胞系(DC2.4)中SOCS1基因的表达并筛选稳定沉默表达SOCS1基因的小鼠树突状细胞系。方法:设计并合成SOCS1基因,连接表达载体pYr-Lv...
- 王琼刘维达史冬梅
- 文献传递
- 易被忽视及误诊的癣病——毳毛癣
- 2024年
- 本文报告2例儿童面部毳毛癣。例1.女,3岁。面部红斑、丘疹、脱屑及瘙痒1个月余。皮肤科检查:左眼眶周圆形红斑及丘疹,境界较清晰,皮损边缘轻微隆起,伴少许脱屑,轻微红肿,鼻尖处少许类似皮损。真菌学检查:毳毛真菌荧光镜检阳性,真菌培养示须癣毛癣菌生长,真菌药敏实验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敏感。诊断:毳毛癣。治疗:予口服特比萘芬及泼尼松,外用维生素E乳膏。例2.女,4岁。面部红斑、丘疹、脱屑及瘙痒2个月余。皮肤科检查:左颊部圆形红斑,境界尚清晰,可见散在丘疹及轻微脱屑,少许毛细血管扩张及色素沉着。真菌学检查:毳毛真菌荧光镜检阳性,真菌培养未生长。诊断:毳毛癣。治疗:予口服特比萘芬,外用维生素E乳膏。
- 张璐璐梁官钊陈玉萍王琼佘晓东刘维达
- 小鼠SOCS1基因沉默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DC2.4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SOCS1基因沉默重组慢病毒载体,鉴定其在小鼠树突状细胞系(DC2.4)中SOCS1基因的表达并筛选稳定沉默表达SOCS1基因的小鼠树突状细胞系。方法根据小鼠SOCS1基因筛选相应靶序列,与表达载体pYr-Lvsh连接后转化感受态DH5α细胞,挑取细胞克隆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鉴定正确的载体转染293F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及滴度测定。将包装的慢病毒PLV-musSOCS1-shRNA转染DC2.4细胞系,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及real-time PCR检测DC2.4细胞中SOCS1基因的表达,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转染后细胞活性。结果表达载体pYr-Lvsh测序显示引物完全连接到载体上。将测序所得序列与引物比对,PLV-musSOCS1-sh构建成功。扩增后检测慢病毒滴度约为4×109 TU/ml。慢病毒转染24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少量表达绿色荧光的DC2.4细胞,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转染成功的细胞逐渐增多,细胞内荧光强度渐次增强,48h后表达量明显增多,72h后更加明显。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48h及72h细胞绿色荧光表达率均达100%。对照组的细胞活性为(92.27±0.80)%,转染组转染后48h的细胞活性为(88.40±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9,P<0.01);转染组转染后72h的细胞活性为(44.97±3.70)%,与对照组及48h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637和19.733,P<0.01)。real-time PCR检测,转染组SOCS1基因相对表达量较空病毒载体对照组下调约75.3%(t=-10.179,P<0.01)。结论构建的慢病毒PLV-musSOCS1-shRNA在DC2.4细胞中成功沉默SOCS1基因并稳定表达,成功筛选出低表达SOCS1基因的小鼠树突状细胞系,为通过SOCS1基因沉默调控DC免疫状态抗真菌感染免疫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琼刘维达史冬梅
-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树突状细胞
- 红色毛癣菌组织工程皮肤感染模型构建及鉴定
- 目的红色毛癣菌是引起皮肤癣菌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于模拟这种相互作用的模型技术方面存在困难,以及缺乏遗传工具对这些生物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因此建立一个合适的模型来模拟宿主感染是研究红色毛癣菌发病机制的...
- 王琼刘维达
- 文献传递
-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对白念珠菌吞噬、杀伤作用的研究
- 2016年
-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并与白念珠菌共同孵育,研究不同浓度的DC对白念珠菌的吞噬、杀伤作用,并研究随着共孵育时间的延长DC表型的变化及其吞噬、杀伤白念珠菌能力的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C57小鼠骨髓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的形态;Cellometer Mini细胞计数仪测定DC生长曲线及细胞直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DC及白念珠菌刺激后DC表面标志物CD11c及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CD80及CD86的表达;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测定DC对白念珠菌的吞噬及杀伤作用。结果体外培养10d小鼠骨髓DC,倒置显微镜观察可见典型DC形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逐渐增大,培养第10天时,细胞直径分布最多的为10.2μm;生长曲线显示,DC呈倍数增长,第2~9天为细胞对数生长期,第9天左右增殖曲线达到顶峰。培养第10天,未经白念珠菌刺激的DC表面CD11c分子及CD80分子高水平表达,CD40、CD86及MHCⅡ低表达;经白念珠菌刺激后,DC表面CD11c分子、CD80、CD40、CD86及MHCⅡ均高表达,呈成熟DC表型。激光共聚焦(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及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检测DC对白念珠菌吞噬作用,当DC与白念珠菌的比例为1∶1时,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30min^1.5h),吞噬率无明显变化(P=0.063);当DC与白念珠菌比例为2∶1、1∶2及1∶4,随着DC细胞所占比例的减小,DC细胞吞噬作用增强,当比例为1∶4时,DC吞噬作用最强,且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30min^1.5h),吞噬率也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2;P=0.002)。显微镜检测DC对白念珠菌杀伤率,可见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实验组的杀伤率下降(P=0.000);当DC∶白念珠菌=1∶1时,较2∶1时,杀伤率明显下降,但随着白念珠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的增高(从1∶1到1∶4),杀伤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经
- 王琼史冬梅刘维达
- 关键词:骨髓树突状细胞白念珠菌杀伤
- 白念珠菌ALS3、SSA1基因表达在念珠菌性阴道炎免疫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ALS3、SSA1基因缺失对阴道上皮细胞激发免疫反应的作用。方法培养白念珠菌野生株及ALS3、SSA1基因敲除株(SC5314、Δals3、Δssa1),对其进行形态测定。按不同MOI感染人阴道上皮细胞系VK2/E6E7细胞,通过台盼蓝染色观察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评价不同MOI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评估感染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在共培养上清中的差异。结果 ALS3基因的缺失对白念珠菌芽管长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SA1基因的缺失与其他两个菌株相比芽管长度减少约30%~40%(P<0.001)。台盼蓝染色观察及LDH测定发现,3株菌在感染上皮细胞时,其细胞损伤能力均与菌载量成正比;与野生型相比,Δssa1突变体在相同比率感染上皮细胞时,细胞损伤能力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als3突变株影响较小,甚至略微升高。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发现,突变株在诱导上皮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及趋化因子(GM-CSF、G-CSF、IL-1α、IL-8)的能力上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S3和SSA1基因表达在阴道上皮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局部免疫应答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且SSA1基因表达意义更大。
- 高盈王琼梁官钊佘晓东史冬梅沈永年苏晓红李冬梅刘维达
- 关键词:阴道上皮细胞白念珠菌免疫
-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对白念珠菌吞噬、杀伤作用的研究
-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并与白念珠菌共同培养,研究不同浓度的DCs对白念珠菌的吞噬、杀伤作用,并研究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DCs表型及其吞噬、杀伤白念珠菌能力的变化。方法...
- 王琼史冬梅刘维达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