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艳红

作品数:12 被引量:12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淤地坝
  • 4篇土壤
  • 4篇丘陵
  • 4篇丘陵沟壑区
  • 4篇黄土丘陵
  • 4篇黄土丘陵沟壑...
  • 4篇沟壑
  • 3篇延河流域
  • 3篇沙量
  • 3篇土壤侵蚀
  • 3篇流域
  • 3篇河流域
  • 3篇暴雨
  • 3篇产沙
  • 2篇输沙
  • 2篇输沙量
  • 2篇坡面
  • 2篇侵蚀产沙
  • 2篇撂荒
  • 2篇拦沙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贵州大学
  • 1篇水利部海河水...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安徽省水利部...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12篇焦菊英
  • 12篇魏艳红
  • 5篇王志杰
  • 3篇李玉进
  • 2篇寇萌
  • 2篇王万忠
  • 1篇王东丽
  • 1篇苏嫄
  • 1篇胡澍
  • 1篇陈宇
  • 1篇何忠
  • 1篇张世杰
  • 1篇陈一先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泥沙研究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主要产沙区雨沙关系及泥沙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9年
针对黄河中游雨沙关系分析中普遍存在的研究区选择、基准期判定和降雨因子优选等问题,以黄河主要产沙区(河龙区间+北洛河、泾河中上游)为研究区域,以1957-1969年为基准期,对21个降雨因子与来沙量的关系及其相关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站网密度、面雨量计算方法、特异点处理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7-8月降雨量为降雨因子,建立了雨沙关系式并应用于分析泥沙变化原因。2000-2015年降雨量对来沙量减少的影响程度由1957-1979年的85.3%减少到23.2%。人为活动对来沙量减少的影响程度由1957-1979年的14.7%提高到76.8%,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退耕还林还草(GFG)为主体的大规模坡面治理工程和以淤地坝为主体的沟道治理工程,大幅度提高了人为活动对来沙量减少的影响程度。
王万忠王万忠魏艳红
关键词:泥沙变化
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坡面种子雨特征被引量:11
2015年
在纸坊沟流域3个撂荒阳坡各设置30个种子雨收集器,于2010年10月—2013年4月收集种子,2011和2012年8月进行植被调查,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植被恢复过程中种子雨动态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撂荒坡面种子雨来自于17个科的37个物种,主要有达乌里胡枝子、草木樨状黄耆、狗尾草、糙隐子草、长芒草、白羊草、猪毛蒿、铁杆蒿和阿尔泰狗哇花,占种子雨总量的95.8%;种子雨中仅有3个外来物种,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系数为0.77;2011年5月—2012年4月和2012年5月—2013年4月种子雨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737和6449粒·m-2,存在显著的"大小年"现象;收集期间不同位置收集器收集的物种数为7~15个,种子雨密度为3853~37923粒·m-2.研究区种子扩散受到限制,种子雨密度与其他草地相比处于中等水平,种子雨的时空分布受降雨和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于卫洁陈宇焦菊英王东丽王志杰魏艳红寇萌尹秋龙
关键词:种子雨种子扩散黄土丘陵沟壑区
皇甫川流域1955-2013年水沙变化趋势与周期特征被引量:10
2017年
为揭示黄河流域重要的产沙支流皇甫川在新时期水沙如何变化,采用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检验及Morlet小波变换,分析了皇甫川流域1955—2013年水沙变化的趋势、突变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99%显著性水平下,皇甫川流域的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且径流量的减少大于输沙量的减少,进入21世纪以来,水沙年际变异更为显著;径流量、输沙量序列一级突变点均发生在1984年,二级突变点有所不同,年输沙量序列突变时间(2003年)晚于年径流量序列突变的时间(1998年);水沙演化过程中均存在4个尺度的周期变化,分别为22~32,13~21,7~12,3~6a和23~32,13~22,7~12,3~6a;在径流量和输沙量整体减少的趋势下,2011—2020年径流量将处于相对偏丰阶段,而输沙量在2013—2018年将处于相对偏多沙时期。研究表明,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减少是气候的暖干化和渐强的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措施是水沙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
魏艳红焦菊英
关键词:水沙变化
近半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特征被引量:7
2015年
为了摸清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在不同治理阶段的减沙成效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水土保持远景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水文-地貌法”,研究了近50年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年均侵蚀产沙量由治理前(1955—1969年)的17.5亿t减少到一期治理(1970—1989年)的10.8亿t、二期治理(1990—2009年)的6.6亿t、及退耕后(2000—2009年)的4.0亿t;侵蚀产沙量占全区总量比例较大的类型区为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黄土粱状丘陵沟壑区、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4个类型区退耕后减沙幅度分别为79.0%、82.0%、69.1%和63.8%;今后黄土高原治理的重点区域为侵蚀产沙强度≥2500r/km2·a的区域(5.3km2,占21.2%),而侵蚀产沙强度为1000~2500t/km2·a的区域(6.3km2,占25.0%)仍需要加强治理,侵蚀产沙强度〈1000t/km2·a的区域(13.4km2,占53.8%)也需要预防监督。
王万忠焦菊英魏艳红王志杰
关键词:土壤侵蚀输沙量
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土壤抗蚀性——以坊塌流域为例被引量:19
2016年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土壤颗粒组成、级配状况与群体特性、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其稳定性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撂荒后植被从一年生草本群落阶段演替到多年生蒿禾类草本群落阶段的过程中,土壤的级配状况在不断改良,颗粒分形维数增大,团粒结构有所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与结构体破坏率均不断减小,稳定性不断增强,从而提高了土壤的抗蚀性.实现植被的自然恢复对改善该区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性、减少水土流失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严方晨焦菊英曹斌挺于卫洁魏艳红寇萌胡澍
关键词:撂荒地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土壤抗蚀性
陕北黄土区退耕前(1976—1997)坡面切沟发育特征被引量:14
2017年
以陕北黄土区坊塌流域内7条大切沟及其谷缘上的小切沟为研究对象,通过Arc GIS和MATLAB从基于1976、1997年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上提取沟沿线,进而获得1976、1997年大切沟的面积、周长和大切沟上小切沟沟头前进距离,并结合当时的土地利用图和植被覆盖图,定量研究了退耕前陕北黄土区切沟发育的速率,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对切沟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976-1997年间,7条大切沟的面积、周长增长率分别为11.01%~180.46%和8.07%~86.75%,大切沟上小切沟沟头年均前进速率为0.26~0.84 m;由溯源侵蚀导致的小切沟沟头前进是研究区内大切沟上的主要侵蚀方式,大切沟沟谷拓宽和形成新的小切沟分别是对大切沟的面积和周长增长具有较高贡献率的侵蚀方式;林草覆盖能控制切沟发育,集水区内覆盖度大于65%的植被能更加有效地控制大切沟内以沟谷拓宽为主的、多过程、多部位的综合切沟侵蚀,覆盖度大于45%的植被能更加有效地控制大切沟上小切沟沟头的溯源侵蚀。研究表明基于GIS技术和不同年份的地形图,可以确定切沟侵蚀的方式及速率,实现对切沟发育的动态监测。
陈一先焦菊英魏艳红赵珩钪
关键词:沟沿线退耕还林(草)
黄土高原典型支流淤地坝拦沙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被引量:10
2017年
为探明淤地坝拦沙作用对河流输沙量变化的影响,依据淤地坝作用年限、坝控面积、坝控流域侵蚀产沙模数及淤地坝排沙率,确定淤地坝拦沙量的估算方法,并结合2009年淤地坝安全大检查数据,分析黄土高原典型支流淤地坝拦沙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延河与皇甫川淤地坝在不同年代的拦沙量分别在92.48万~854.35万t/a与36.47万~1 138.75万t/a之间,淤地坝拦沙量占人类活动影响的比例在一级和二级突变后分别为29.1%、28.5%与8.4%、18.2%;2000年以后延河与皇甫川输沙量减幅均达到85%以上,而淤地坝拦沙量的贡献率分别小于10%和20%。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已不是目前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土壤侵蚀环境的不同,淤地坝在皇甫川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比在延河要大。
魏艳红焦菊英张世杰
关键词:淤地坝土壤侵蚀输沙量
延河流域2013年7月连续暴雨下淤地坝毁坏情况调查与评价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查明2013年7月延河流域连续出现的5次范围广,历时长,量级大的强降雨条件下淤地坝的运行及毁坏情况。[方法]对延河流域3县区15个小流域45座淤地坝进行实地考察。[结果]被调查淤地坝中35座经受住了暴雨洪水的袭击。遭毁坏的10座淤地坝中9座为已淤满变为耕地的"闷葫芦"坝(一大件)及1座新建坝。而尚未淤满正在发挥作用的淤地坝以及新旧结合的坝系大多数都正常运行。[结论]延河流域该次淤地坝毁坏的直接原因是高强度和持续集中降雨造成的超标准暴雨洪水,同时淤地坝在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魏艳红王志杰何忠于卫洁李玉进焦菊英
关键词:延河流域暴雨
2013年延河流域特大暴雨下的滑坡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2013年延河流域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强降雨,引发了大范围的滑坡.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D2008 02),对延河流域从南到北6个典型小流域内发生的滑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 2013年延河流域大雨、暴雨主要集中在7月,其中宝塔区7月侵蚀性降雨量最大(766.8 mm),是延河流域2013年暴雨的暴雨中心区;(2)距离暴雨中心最近的南部2个小流域的滑坡侵蚀模数最大,达7 000 t/km2,中部2个小流域为3 700 t/km2,北部的为1 400 t/km2左右,滑坡量与滑坡频率也呈现南部>中部>北部的规律;2013年暴雨引发的滑坡为浅表层滑坡,属于黄土内滑坡,分布在20°~60°的斜坡上;滑坡均为小型滑坡,其中规模≤1 000 m3的滑坡最多,占总调查滑坡数量的78%,>5 000 m3的滑坡很少.
曹斌挺焦菊英王志杰魏艳红李玉进
关键词:滑坡特征暴雨延河流域
黄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拦沙及其河流输沙效应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对黄河输沙的影响一直都是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黄河输沙量快速减少,潼关站年均输沙量已由上世纪70年代前的16.0亿t锐减到2000-2015年的2.6亿t,已明显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黄河泥沙的...
焦菊英魏艳红梁越王楠白雷超
关键词:黄土高原淤地坝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