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旭峰
-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T血管造影联合CT尿路成像在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尿路成像(CTU)检查在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临床处理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例诊断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先行急诊CT平扫检查了解肾挫伤情况,确定重度肾损伤再进一步行CTA联合CTU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保守治疗、选择性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手术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救治。保守治疗4例,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5例(其中有2例行肾动脉介入栓塞后再行手术治疗)。随访3-8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肾动脉CTA联合CTU检查,能全面提供肾血管及肾盂、输尿管、邻近脏器等的解剖信息,明确损伤程度,为介入和手术治疗提供良好的术前指导,尤其是结合肾动脉选择性栓塞,能最大限度保留肾脏功能,提高抢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陈少川张源锋郑旭峰林纲毅徐庆春张永海
- 关键词:闭合性肾损伤肾动脉栓塞CT血管造影CT尿路成像
- 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鉴别诊断及其判别模型的初步建立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探讨CT在进展期胃癌(AGC)与胃淋巴瘤(G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初步建立AGC与GL的判别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0例AGC及23例GL患者的CT资料,总结AGC与GL的CT鉴别诊断要点,并采用逐步判别分析及分批筛选变量的方法,初步建立两者的CT判别模型。结果:①AGC最常累及胃窦,GL最常累及胃体及胃窦;累及多部位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②弥漫性胃壁增厚和节段性胃壁增厚在两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限性胃壁增厚多见于AGC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③GL组胃壁厚度大于AGC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壁厚度鉴别AGC与G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P=0.001),以14.5 mm为阈值鉴别诊断AGC与G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6%、56.0%,Youdern指数为0.386。④形态固定、胃腔局限性狭窄多见于AGC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⑤AGC组多表现为明显强化,GL组多表现为轻度/中度强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GC组多见不均匀强化,GL组多见均匀强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⑥AGC组多见白线征,GL组多见胃黏膜面细线样强化,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⑦AGC组多见胃浆膜面脂肪间隙模糊,GL组多见浆膜面脂肪间隙清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⑧AGC组与GL组均可见腹腔内淋巴结异常,腹主动脉下部旁淋巴结异常GL组相对多见于AG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淋巴结坏死只见于AGC患者(12%),GL患者未发现淋巴结坏死。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分批筛选)筛选出胃壁厚度、胃腔形态、强化程度、黏膜面细线样强化等4个最有效的指标,初步建立AGC与GL的CT判别模型,交互验证法验证结果显示判别函数对AGC与GL的总体正确判别率为91.8%。结论:多种CT征象在AGC与GL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经逐步判别分析法(分批
- 林少帆林黛英吴先衡杨江爽郑旭峰吴耀滨
- 关键词:胃癌胃淋巴瘤
- 逐步判别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T鉴别诊断因素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探讨基于逐步判别分析法评估CT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CT检查及组织学证实的85例125枚甲状腺结节的CT检查资料。其中恶性结节65个,良性结节60个。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甲状腺结节各相关指标(X1性别,X2年龄,X3结节位置,X4结节形态,X5结节边界,X6结节包膜,X7结节内囊性成分,X8微小钙化,X9增强扫描结节边缘模糊/范围缩小,X10甲状腺边缘中断征,X11淋巴结异常)进行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并采用交互验证法验证判别函数的诊断效能。结果: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结节形态、边界、增强扫描结节边缘模糊/范围缩小、甲状腺边缘中断征及淋巴结异常共5个独立预测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建立判别函数,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判别式为Y1=-28.687+6.266X4+6.346X5+8.143X9+16.637X10+8.434X11;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判别式为Y2=-68.726+9.443X4+9.505X5+12.530X9+28.221X10+11.879X11。交互验证法结果显示判别函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92%。结论:基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T检查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的判别函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准确性较好,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林少帆林黛英吴先衡杨江爽郑旭峰吴耀滨
- 关键词:甲状腺甲状腺结节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T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CT影像学特征,为两者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汕头市中心医院20例胃淋巴瘤的CT检查资料,其中MALT淋巴瘤9例,DLBCL 11例。回顾性分析两种类型胃淋巴瘤CT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部位及累及部位数、病变范围、胃壁厚度、黏膜面结节状突起等。结果:MALT淋巴瘤与DLBCL常累及胃窦和胃体,多表现为弥漫性和节段性胃壁增厚,增强扫描多见均匀轻度/中度强化,黏膜面可见皱襞肥大,呈结节状突起,病变较少侵犯浆膜面,常合并腹腔内淋巴结肿大。胃壁厚度于MALT淋巴瘤与DLBCL两组间比较有差别(t=?2.249,P=0.037),胃壁厚度区分MALT淋巴瘤与DLBC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P=0.030),以16.5 mm为阈值鉴别MALT淋巴瘤与DLBCL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66.7%,约登指数为0.576。黏膜面结节状突起两组间比较有差别(P=0.028)。结论:胃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胃壁厚度和黏膜面结节状突起是鉴别MALT淋巴瘤与DLBCL的有效指标。
- 林少帆林黛英吴先衡杨江爽郑旭峰吴耀滨
- 关键词: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